词条 | 张业胜 |
释义 | 人物简介张业胜,1922年生,先后毕业于白求恩卫生学校,山东医科大学。是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战友。 生平事迹救死扶伤平生事,治病救人乃天职1937 年参加八路军,担任卫生员。1938 年担任白求恩大夫的司药,1945 年秋天解放张家口,他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分院院长,他采用白求恩办院方法,一面补充技术骨干建立规章制度,一面收治病人,在整顿中训练,在训练中整顿。不到半年,一个能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的野战医院初具规模。 1946 年 6 月率医院开赴山西大同前线救死扶伤,他们担任一线收容任务,部队送多少,医院收多少,一个月收治上千名伤员。 1984 年春天,他率领野战医院配合扬、罗、耿兵团执行冀东“牵牛鼻予”战斗在赤城龙门,以百余人员收治 1200 名伤员,采用军民共建医院方法完满完成任务,他当院长亲自为伤员手术,受到工休人员的爱戴。 1951 年 2 月抗美援朝之前,他受杨得志司令员的指示,从十九兵团第一医院医务主任岗位调到兵团子弟学校任卫生所长,因为西北解放之后,兵团进驻西安,他是惟一派去西安进修儿科,学校驻太原有近千名孩子,当时一批一批的传染病发生,麻疹、水痘、猩红热、腮腺炎、流感、脑膜炎,他组织医护、保教人员,日夜抢救护理,做好预防保健,在他工作五年内没有一个孩子伤亡,受到兵团首长代表家长的赞扬。 1966 年邢台大地震,他率领医疗队在耿庄桥设立收容急救所,几天几夜不休息带领大家抡救伤员。 1967 年 2 月在全国上下学习“老三篇”的热嘲中,他积极参与“纪念白求恩展览”的筹备工作,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半年,观众百万,盛况空前。 离休岂能丢坐标,夕阳红时创新天1981 年张业胜从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离休更忙了。外边的事,家里的事他一担挑。儿女不在身边,老伴身患多种疾病,靠他亲自照料,陪伴老伴住院或在家调治,外边称他是位贤夫。 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应当为社会发挥点余热。他开始学习现代医院科学管理,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断更新。”他参加过两期军区医院管理班的教学工作。还被军队和地方各医院请去讲过课。后来他觉得医院管理科学知识范围很广,则选了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深入学习,当时我国卫生部门还很少有人研究,这方面的资料文献奇缺,能讲课的人才也很少。他一面学习,一面教课,靠他几十年的医疗实践,结合心理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自己编写教材,制定教案,试验、考试、评卷、咨询、灵活教学,提高学员兴趣,先后为护士班、护士长班、军医班十多班授过课。他的劳动都是不要报酬的,完全是义务教员,有时骑着车子到院外上课。在当时工资不高,老伴看病用钱、护理雇人的情况下,他每月还要出一笔钱买参改资料,进行知识充电。 是什么精神鼓舞他这样干呢?无明无夜地去刻苦攻读呢?他说他一生最喜欢的职业,就是要像白求恩那样,一是做一个医生,二是当一个教员。他当义务教员一直坚持了 9 年,至到 1990 年白求恩医大北京校友会成立,他才脱离教员工作,开始了他的白求恩精神研究工作。后来有一个学员说:“我看了许多医学心理学教材,就是张老师写的教材结合实际,工作中能用的上。” 这几年他学习的许多社会科知识,他说:“我们见过白求恩的人,开始只知道他技术高明,帮助我们抗日,但对他真正的伟大并不十分理解,正如经过长征的人,开始并不知道长征伟大一样,今天我学习了社会学、历史学,重新看白求恩精神就不一样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张业胜说:“我的一生与白求恩有太多联系,刚参加革命我就在聂荣臻司令员身边工作,他常教育我们要向白求恩学习。我认识白求恩是 1938 年 6 月 17 日,上午他来,下午在岗库村南树林里开欢迎会,后来在松岩口参观模范医院看他做手术。在蛟潭庄为他保管美国援华会给他捐赠的药品器材,在卫生学校史家佐听他讲课,在神北看他写书,白赤诚恩脚气感染,在和家庄配合林金亮大夫给白求恩开刀。看到白求恩参加卫校开学典礼,和同学一块秋渡唐河。白求恩逝世后在于家寨向他遗体告别,参加军城追悼大会,白求恩墓落成仪式……” 在与张业胜长谈中,他对白求恩有着无限崇敬和热爱。我们知道,张业胜开始回忆、寻找、研究白求恩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他走过白求恩在中国工作的地方,尽力找到与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和被白求恩治过的伤员和群众,到处收集白求因的事迹,然后给战士、学生进行教育。 1969 年秋天,他又来到平山蚊潭庄村。聂司令员与作战科住过的那个院子虽然被日军烧毁,但高台上白求恩住过的那间房子还在,就是在这里,白求恩曾两次来蚊潭庄住的房子,一次是接受赴雁北医疗任务,一次是出席边区党代表大会。沿蛟潭庄上行到常峪村,当年晋察冀北卫生部驻地,白求恩给军医班上课的房子还完整无损,当年的手术室变成了卫生院。 1973 年秋天,他和叶青山等老同志一行来到唐县军城、和家庄、黄石口、木兰、花盆、洪城、神北,在白求恩生活的和工作过的地方,回忆白求恩,调查白求恩,学习白求恩,反思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973 年 9 月他陪聂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以主席黑兹恩· 赛因先生为团长的加拿大白求恩纪念委员会一行 8 人访华团。聂帅回答加拿大友人的一番话,对他后来研究白求恩有着深刻的启发。聂帅在谈到白求恩的工作精神时说:“白求恩的统计工作非常精确,从来没有一个医生给我统计这样细的报告,为了说明战伤救治经过,画了许多图解,标记了各种武器、飞机、大炮杀伤的情况。”在谈到白求恩的脾气时说:“不错,他的脾气急躁,可能得罪过一些人,可是,在我们的斗争中,这可能会起一些好的作用。中国当时是落后的,他对那些办事迟钝,工作效率很差的人看不惯才发脾气……” 1970 年中加建交之后,张业胜参加接待加拿大访华团,并与加拿大的著名作家,白求恩的家属、亲密朋友举行座谈,交流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并为筹建“白求恩纪念馆”出谋划策。 1976 年 8 月 23 日,张业胜作为中加友好代表团一员去加拿大访问,这使他的调查视野放到了国外,在格雷文赫斯特,他见到了白求恩的外甥女科内尔夫人和尼利夫人,会见了同白求恩在中国一起工作过的护士琼·尤恩,参观了白求恩出生小楼建起了的纪念馆,另外还走访了蒙特利尔维多利亚医院和圣心医院,那里是白求恩工作多年的地方。还到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参观了白求恩学习的教室和锻炼的体育场。白求恩是中加友谊的化身,在加拿大张业胜既向加拿大朋友介绍白求恩在中国的情况,也向加拿大朋友学习白求恩生平历史,对研究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历史背景进行探索。 由于张业胜的特殊经历和他的勤奋好学,善于探索,所以他是与白求恩有过交往,现在还健在的少数人之一。 呕心沥血写篇章,矢志不渝作传人在采访中,张业胜如是说:“曾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同志越来越少了,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应当把白求恩和他的中国战友的事迹传给后人。我的体会是要把学习、弘扬、研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弘扬是目的,研究是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为,只有自己认识不断提高,责任感不断加强,律已意识不断增浓,才能使工作做的有成效。” 他认为白求恩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包括后来全国出现的白求恩现象,也不是孤立的一种现象,他与共产国际派到红军的顾问完全不同,是两码事。白求恩精神是那一代人在特定环境中共同创造的。所以也要研究那个时代,那一人,现在宣传白求恩,文学方面的书多于历史记实书,文学不是历史,尽管它也能启迪人教育人。 基于以上想法,张业胜想办一个《白求恩通讯》刊物,他渴望把一个真实无误的白求恩光荣历史和白求恩精神在中国“两个文明建设”中所产生的光辉效应奉献绘读者。 12 年前办这样一个家庭刊物,谈何容易。就是那年,他 68 岁,开始练习小楷,稿子写成后,还要戴着花镜,按照预先编排顺序,一笔笔一字字抄写好,再拿去复印。他省吃俭用自费复印、装订成册,每期 30 份分送给战友同事,就这样硬是坚持 10 年编了 135 期,每期 6000 字,约 80 万字。十余年得到同志们支持,不断收到来信来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些原始资料成为研究历史的基础。 2001 年他从女儿那里回来,学习一了点电脑知识,开始用电脑操作编写《白求恩通讯》,信息量不但增加,而且效率增加,资料越来越丰富。培养小褓姆学习电脑三个月,帮助他找印资料,现已从这些资料中,他整理出《白求恩纪念文集》一、二、三、四集,《柯棣华纪念文集》上下集,约 80 万字。撰写了《中国白求恩现象》、《白求恩大夫对我国卫生事业的突出贡献》《白求恩大夫创建模范医院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白求因和白求恩医务工作者言论摘录》……有价值的文章。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耕笔不辍,他还在整理出三、五个分册,最近在编写一本白求恩在中国写的文献集,有许多没有发表过的文献,如《医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章程》……这本身不就是白求恩当年在神北打谷场上赤背撰写《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行为的延伸吗? 张业胜回忆白求恩张业胜1937年参加八路军,担任卫生员。他说:“白求恩是1938年6月17日到五台的,从那时起我与他相识了。” 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 “白求恩是从晋绥的岚县来的。6月17日上午10点,我们都去欢迎他。在五台金岗库的村头,军民近千人列队欢迎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聂荣臻司令员身着军装,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司令部还派出了骑兵通信员,跑到10多里外的地方去迎接。” “白求恩一行牵着13头毛驴进了村,毛驴背上驮着医药器材,老百姓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东西。白求恩希望聂司令员马上分配他任务,‘要把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张业胜回忆。 “白求恩曾发过两次大的脾气。一次在延安,讨论医疗队该不该到前方去,在讨论中白求恩急了,把凳子扔在门外,最后大家还是接受了白求恩的意见——‘马上组织医疗队上前线’。第二次是在晋察冀龙泉关召琨寺为抢救一位团长,后方医院送错了手术器械,他看后把器械扔了一地。”张业胜说,很多人都问白求恩为什么发脾气,其实这正是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表现。 “白求恩看到我们的工作有缺点,总是马上纠正。他看到伤员冻得发抖,就让休养所所长把自己的被子给伤员盖上;他查房检查病人时,看到主治医生怕脏,不亲自检查大便,他就让主治医生弯下腰亲自闻一闻,以鉴别病人患了何种痢疾;当有的医生连给伤员上夹板都不会时,他就会打医生的手来纠正;看见护理员洗绷带不细心,他会去按护理员的双手,要求多用些力气……”张业胜回忆说,“正是他的严格要求,我们的医疗工作进步很快。”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在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在临终前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中这样写道:“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志!” 这以后的几十年,张业胜一直用白求恩精神激励自己。 至今,张业胜还保存着部队当年油印的一本白求恩写的《师野战医院组织与技术》。他回忆说:“那是有一次白求恩因脚气感染,化脓了,在司令部休息,有20多天。我负责给他送药。这本书就是他休养期间写的。” 近年来,张业胜把自己研究白求恩的心得都记下来,取名“白求恩通讯”,寄给白求恩医科大学的校友们分享。从第一份手写的“白求恩通讯”,到现在的打印稿,迄今已有160多期。 张业胜说,刚刚病逝的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也是他的战友,“医务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要学习白求恩和华益慰这种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