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岩泉 |
释义 | 一、个人基本情况张岩泉,男,1962年3月生,江西省黎川县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8—1982年,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4—199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现为教学副院长,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鲁迅研究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想文化;新诗流派与知识分子问题。 二、承担的主要课程1、本科生课程 ①《中国当代文学》 ②《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③《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 2、硕士生课程 ①《研究示范与论文写作》 ②《当代文学研究专题:左翼文化与左翼文学》 ③《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 ④《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 三、主要学术成果(一)论文1、专业论文 ①《“五四”随感二则》,《书林》1989年第8期。 ②《现实主义:在反思中激活与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 ③《“九叶”诗人:中国式现代主义诗艺探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④《<围城>三题》,《江西师范大学函授学报》1992年第4期。 ⑤《<围城>漫议》,《江淮论坛》,1993年第2期。 ⑥《内向发掘与整体考察》,《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第2期。 ⑦《文艺与传统》,《长江日报》1995年5月17日。 ⑧《原型理论批评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5月17日。 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媚俗倾向》(合著),《当代作家》1996年第1期。 ⑩《迷惘与与希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合著),《当代作家》1996年第2期。 11《为新诗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2《评李怡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4期。 13《文学已不是那个文学》,《弄潮》1996年第6期。 14《说不尽的月光:从李白<静夜思>谈起》,《弄潮》1996年第10期。 15《失语的言说》,《当代作家》1996年第5期。 16《“九叶”诗论》,《江淮论坛》1996年第5期。 17《被消费的“历史”》,《珠江晚报》1996年12月1日。 18《评当前文学创作中的媚俗倾向》,《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9《社会转型与文学媚俗》,《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0《社会梳理、全景观照:<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读后》,《文艺报》1997年7月22日。 21《社会分层、文化自治、知识分子职责》,《粤海风》1997年第10期。 22《“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23《为时尚把脉》,《珠江晚报》1997年10月19日。 24《百万家写百年事:与黄曼君教授谈<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出版》,《南方文坛》1997年第5期。 25《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1997年。 26《知识分子的“启蒙情结”辨析》,《深圳特区报》1998年1月12日。 27《文化浪子与济世情怀》,《粤海风》1998年第1—2期。 28《流行语析》,《珠江晚报》1998年2月6日。 29《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主题》,《福建论坛》1998年第1期。 30《世纪文学回眸》,《中专生》1998年第1期。 31《启蒙:大众已不是那个大众》,《粤海风》1999年第5—6期。 32《朴实自然的诗性抒写》,《文学村》1999年第6期。 33《诗坛的分化与诗人的聚合》,《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4《论“九叶诗派”的意象艺术》,《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35《再论“九叶诗派”的意象艺术》,《诗探索》2001年第3—4辑。 36《论“九叶诗派”的抒情表达艺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7《小即美:韦娅散文印象》,《韦娅创作评论集》,二十一世纪人文出版社2001年7月。 38《诗人本色映衬斗士风姿》,《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9期。 39《“小说的近代史”:论李劼人的“大河小说”》,《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2期。 40《“人猿相揖别”:试论40年代国统区讽刺诗潮》,《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第5期。 41《<没有走的路>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42《后“五四”文学试论》,《湖北经济学院》2003年第4期。 43《20世纪40年代战时文学思潮几个特征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4《“第二个童年与海”:试论九叶诗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5《承当历史的独立姿态》,《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6《知识传统、日常生活、都市文明》,《创作评谭》2004年第8期。 47《战争与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红色经典话语的现代观照》,《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1月。 48《骚动的城乡与交错的时辰》,《长冶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9《坚忍的期待与行动的意义》,《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50《肉搏的空虚和破围之痛》,《创作评谭》2005年第6期。 51《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流派特征与个人风格》,《高等函授学报》2006年第2期。 52《分裂与破碎:穆旦诗歌的自我形象与世界图案》,《现代中国文学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期。 53《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二题》,《福建论坛》2007年第6期。 54《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55《促进与促退:论20世纪中国文论与创作的平衡与失衡》,《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56《激情与苦难:历史记忆的沧桑》,《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7《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58《论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面向》,《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59《论“季节”系列》,《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 60《卡夫卡与残雪作品怪诞特征的美学比较》(第二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非专业论文 ①《巨人魂》,《特区企业文化》1993年第4期。 ②《隐性广告攻心术》,《特区企业文化》1993年第5期。 ③《CI与S》,《特区企业文化》1993年第6期。 ④《设计企业标志的心理学原则》,《粤港信息日报》1993年7月27日。 ⑤《企业形象的特性》,《粤港信息日报》1993年8月17日。 ⑥《冰箱爆炸以后》,《粤港信息日报》1993年9月28日。 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珠海特区报》1993年7月3日。 ⑧《满街都是“天年人”》,《珠海特区报》1993年8月11日。 ⑨《发展民营企业经济与转换政府职能》,《光明日报》1993年6月9日。 ⑩《CI战略:企业形象新境界》,《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1《企业形象三题》,《江西企业之家》1995年第2期。 12《“电脑巨人”史玉柱》,《初中生之友》1994年第1期(获江西教育社优秀论文二等奖)。 13《文化的三级跳》,《初中生之友》1994年第6期。 (二)著作与教材1、著作 ①《20世纪的中国文学》(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②《20世纪的中国文学现代品格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③《资本主义文化大博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6月。 ④《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丛书·亚洲卷》(主撰),武汉出版社1996年6月 ⑤《阅读·欣赏·习作范文选》(参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 ⑥《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参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⑦《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著),海南出版社2003年10月。 2、教材 ①《中国当代文学(修订版)》(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②《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参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 ③《现代中国文学·网络课程》(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电子版。 ④《现代中国文学史》(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⑤《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四、承担的课题1、纵向课题 ①《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教授主持教育部“七五”重点项目,参与。 ②《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品格论》,黄曼君教授主持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参与。 ③《现代中国文学·网络课程》,周晓明、王又平教授主持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项目,参与。 ④《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研究》,校级教研项目,主持,2002—2003年。 ⑤《免费师范生背景下的中文专业课程建设》,校级教研项目,主持,2009—2010年。 2、横向课题 ①《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王又平平行承担),2007—2009年。 ②《空间视域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2012年。 五、各类获奖情况①1989年获江西省中国现代代文学学会第二届优秀论文奖。 ②1993年获江西省中国现代代文学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奖。 ③《现代中国文学学科和课程创新体系研究》获2005年湖北省高效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五。 ④《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获2008年湖北省高效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