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善元 |
释义 | 简介张善元(1807—1868)字保宰,号镜初,浙江省鄞州区古林镇人。清诰封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累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副贡生。 生平张善元,鄞西槎湖张氏后裔。曾祖张嘉谟。是一位太学生。祖父张溶,当过布政使经历。父张积梓,曾是浙江青田县教谕,张家本来家境一般,后来以世代酿酒导致绕裕后,在乡间建宗、置墓田、赈邻里、瞻亲族。为族人和乡民做了一件件众口赞誉的好事。因此,张积梓高才硕德,名列“浙东伟儒。”称做“盛德之人”。 张善元幼年丧母,出身清苦,从小起处事谨慎。他牢记祖辈的训导,早年受业求教在同乡的赵明经和举人周铎的门庭,后以博士子员,艰辛攻读“四书、五经”,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副贡生。次年,鄞县遭海寇扰乱,人心惶惶,张善元与继母相依为命,为避海寇跄踉而返家门,危急之中,继母不幸身亡,留下兄弟姐妹九人,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和落泊的家境,在重重困苦之中,张善元绝意进取,悉心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并在家里设立私塾,教育当地的求学之徒。靠此收入,养家糊口,还省吃俭用,周穷济乏。同时,趁机收养被他人抛弃的几个孩子,精心调理,抚养长大,直至他们先后婚嫁。他尽心尽力,苦苦挣扎,力挽贫困的处境。 当时,崇拜、追随张善元的县内外从学者日益增多,慈溪的冯氏,镇海的郑氏、曹氏、顾氏、都像羔雁似的,真心诚意的来到他家,争相聘请。由此他经常外出教书育人,往往数月不归。其间,他在孜孜不倦的精神鼓舞下,造就了不少节义之士,出了许多好文章。 他性格刚直。以是非准则处事,平常不与行谊不检点的人交往。凡有危难之处求助他的,则理直气壮,表明自己的见解。往往亲族中的孤寡们告贷求援,虽囊中空空,仍想方设法予以周济。 张善元一生中,尤与陈励从小结为同塾好友、在简陋、朴素的居住中,俩人彼此交往50年,春来秋去,徒无虚日。他俩都喜欢读书,对堪舆学(风水)和医术无不贯通,有时一言不合,各抒己见,争辩不休,最终都以理服人,啷啷欢笑。在本乡慈善赈济、自治保安等事,都由他们自告奋勇带头发起。平时,一有空闲,结伴到田野,在阡陌绿禾之中,与老农共话种桑植麻,津津有味,乐而忘返。他俭朴一生,粗食布衣,青菜淡饭,年年如此,看待荣誉利禄如流水烟云。 家庭张善云生於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月初一日,卒於同治七年(1868)十月二十日,享年62。元配施氏,追封一品太夫人。有五个儿子,家骏、家骧、家骐、家马介、家马千,分别被受廪贡生、南书房翰林、吏部右侍郎、太学生和郡庠生。女儿四人,其中一婿是同县的周贻浚,他是镇海恩贡生。子孙一辈的,男三十人,孙女六人,曾孙二人。真是济济一堂,人丁兴旺。张善元的一生为张氏望族又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后话墓由张善元生前自筑,原在清道乡槎亭桥之原。张善元谢世后两年,后人将其与元配夫人合葬。十余年后,次子张家骧荣归故里,而家骧与户部尚书(光绪皇帝先生)翁同龢一起,晨夕共事,翁同龢熟知张善元的生平言行,欣然撰文。并由工部尚书吴县潘祖荫(古董收藏家)书。全文700多字,皆用正楷,笔力挺拔,功夫颇深,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