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博和 |
释义 | 张博和,名世诊,江安县城区吉星巷人。幼读私塾。1906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后考入县立中学第一班肄业。1911年,在重庆将校学堂和北京汇文中学就读。1918年,考入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继又考入天津南开大学银行学系.1923年毕业。此后曾在江安、成、渝等地中学任教。与合川卢作孚结识,互以才识相器重。卢氏有志于振兴中国实业和从事乡村建设。主张“打破苟安的局面,创造理想的社会”。张博和与之志趣相投,引为同调。1930年,卢氏在重庆北碚实验区创设中国西部科学院,包括四所(理化、地质、生物、农林四研究所)两馆(博物馆、图书馆)、一学校(兼善中学、附设小学),卢氏自任院长。1932年,聘请博和为剧院长兼总务主任及兼善中学校长。科学院在卢、张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发展成为中国西南颇具规模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地质、农林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博和办学,提倡刻苦学习,重视自学,也要求教师认真辅导,并派高中优秀学生为初中生导友。要求“五育”(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实行严格的升降级制度和奖学金制度。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西部科学院四个研究所的设备,为兼善学生开展实验活动。聘请专家李元乐等为指导,大学教授顾实、敖识因、储师竹、施白南、周光午等兼课,提高教学质量。因而使兼善中学在校际“竞考”和全省“会考”中,多次名列前茅,以致获得省“会考”免考的优待。博和注意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和为社会服务的风气,课外活动时,师生共同参加建校劳动,为重庆师范礼堂平整地基,为北碚公园修路,挖“爱湖”等。星期六上街分组打扫公园、陈列馆、体育场及附近道路沟渠。为贫苦学生安排“勤工俭学”的劳动,使他们从而获得大部或全部伙食费用。博和对社会救济事业,非常热心,凡遇地方遭受火灾水灾,都率领教师学生出动抢救,并让出校舍安顿灾民。1937年,四川大旱,学校组织孤儿救济会,收养了二十多个难童。1943年,举行义演,购买大米15000多斤,救济毛背沱、杜家衔一带灾民。1949年,重庆“九.二火灾”后,学校又收养了一批流浪儿童。张博和的这些措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当时社会所称道的“兼善精神”。 博和就任初,本着“以生产促教育”的主张,积极倡导西部科学院农林研究所开办西山坪农场,提出“举锄向大地开拓,提兵向自然进攻”的口号,大搞瓜果培植和畜牧饲养。1936年,将农场拨赠兼善中学经营,引入苏、浙、鲁、豫、闽、粤的果树良种75种,培植3500多株。培育出“西山坪西瓜”、“象牙香蕉”等,成了全国闻名的北碚特产。张氏亲自选育的西山坪油桐15000多株,产量丰,油质好,推广各地。被命名为“张氏油桐”。农场还向民传播学种植技术,发展了了北碚地区的果树园艺。 1939年,博和为了保证办学经费的来源,开发地方经济,筹建兼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兼善餐厅,西山坪农场,并附设石灰厂、砖瓦厂、硫酸厂、面粉厂等。张氏自任总经理,职工大多数是兼善毕业学生,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场所。在公司系统中,要求以“兼善精神”来办企业。养成服务至上、信誉第一、踏实工作、诚恳待人的经营作风。对北碚地区的工、矿、服务等企事业,起了促进和示范作用。也使兼善中学有了充裕的经费。由开办时只有初中一个班、三十个学生的状况,发展到高初中各有六七个班,拥有学生六七百人的完全中学。 1942年8月,博和当选为北碚管理局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办促应兴应革之事甚众。如整顿市容、修建公厕、筹集北泉慈幼院经费、发展交通运输等,有口皆碑。 博和富于民主爱国思想,支持革命活动和进步思潮。“七七事变”后,他亲自从《字林西报》等外文报纸翻译解放区、八路军、义勇军的战况,寄各报发表,以鼓励抗日士气。兼善中学还聘请了中共地下组织北碚中心县委书记李亚群、中共党员席明真、姜白文等一大批有学识、有进步思想的教师任教。师生组成了“突兀文艺社”、“星火”壁报、“七七少年团”、“救国会”等进步组织。抗战期中,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投入“抗暴”和“反饥饿、反迫害、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张校长都给以支持和掩护。解放前夕,协助卢子英局长,提出:“不怕变,只怕乱”。“变则光明,乱则毁灭”的口号。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培截残兵败将入境,使北碚完好无损地移交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博和继续担任兼善中学校长,当选为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北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北碚区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兼善中学改名为北碚市第一中学,博和仍任校长,并被选为川东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北碚反霸减租退押委员会副主任和北碚土地改革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被选为北碚区政协副主席、北碚区人民代表和重庆市人民代表。1956年11月,博和当选为北碚区人民委员会副区长后,正式离开学校到机关工作。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博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安排为北碚区政协驻会委员。于1959年,撰写《北碚志稿.历史部份》一部,共九章二十九节,计万余字。1979年4月,中共北碚区委为他落实政策,恢复了政治名誉。1983年11月31日逝世,享年93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