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秉钊 |
释义 | 简介张秉钊,男,1947年5月出生于四川新都,1970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副教授,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省政协委员,韶关市政协常委,民革韶关市主委。 一、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1965年8月—1970年7月,中南矿冶学院 团矿专业毕业; 1970年7月—1978年8月,韶关地区红岭钨矿中学 教师; 1978年8月—1980年8月,韶关地区乐昌钢铁厂 技术员; 1980年8月—1982年8月,广东冶金联办职工大学 教师; 1982年8月—1988年5月,韶钢职工大学 教师; 1988年5月—2000年6月,任韶钢职工大学副校长、韶钢技工学校校长、韶钢职教中心主任、韶钢职工大学校长; 2000年6月—2011年4月,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二、主要专业技术职务1988年4月获广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工程师职称; 1993年7月获广东省科技干部局授予的语文高级讲师职称;2002年10月获广东省人事厅授予的中文副教授职称。 三、主要社会经历1、1988年10月,加入民革组织;1997年5月起任民革韶关市委员会主任委员。韶关市政协第6、7、8、9、10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第8、9届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民革广东省第8、9、10届委员会委员; 2、2004年5月13日,当选韶关市第九届政协副主席; 3、2007年1月24日,当选韶关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四、主要工作业绩多次受到省、市、韶钢公司的表彰,曾获得“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广东省技工学校优秀招生工作者”,“韶关市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韶关市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韶钢公司讲理想比贡献“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主编出版《大学英语基础讲练教程》、《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指导丛书》;1988年4月获广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工程师职称,1993年7月获广东省科技干部局授予的语文高级讲师职称;2002年10月获广东省人事厅授予的中文副教授职称。 五、对张秉钊同志的考核鉴定张秉钊,男,1947年5月出生于四川新都,1970年7月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副教授,现任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省政协委员,韶关市政协常委,民革韶关市主委。 张秉钊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维护班子团结,关心师生员工,不断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在长期的教学、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与领导决策能力,有很强的组织协调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较高。 该同志能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个人修养,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紧紧围绕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职人才目标 ,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坚持秉公办事,严格约束部下,坚持物资公开竞价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该同志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励精图治。1999年,面对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好机遇,张秉钊同志努力取得韶钢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组织全院教职工加班加点,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评估,使学院成功转制。接着,取得韶钢一次投入了二千万的大力支持, 实施了修建教学楼、学生宿舍、饭堂“三大工程”,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规模与效益的空间。在学院没有政府拨款的困难下,张秉钊同志在2001年提出了“零土建”策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教师福利,并以“优先改善教师收入,要苦就先苦干部,干部要享受清廉”的高尚情操,赢得学院师生好评,凝聚了人心。在管理上,张秉钊同志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培育一种文化,加大两项力度,推进三项改革,建设三支队伍”: ---为了培育富有松山特色的先进的校园文化,提出“求索 敬业 务实 创新”八字校训,倡导“宽厚平和”的行为理念,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举办“科技月”、“文化艺术月”等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学院获得韶钢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省2003年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先进单位称号。在2003年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我院乒乓球队获得了丙组男子单打的金、银牌及男子团体金牌和男子双打铜牌,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体育风尚运动队”“最佳体育精神奖”等三项殊荣。 ---加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力度,坚持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和选拔干部公示制度等。加大招师引师力度,举办研究生班,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学院副高以上教师从2000年的9人增至52人,硕士生53人。 ---深化人事及分配制度、教学体制、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一是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大考核力度,成功构建了学院内部合理的人员优化和人员流动的竞争机制。坚持量入为出、分步推进、逐年提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方面挂钩,向一线教师、向优秀人才、向关键岗位倾斜。二是围绕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以培育特色为重点,坚持以培养优秀蓝领为目标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全省计算机应用水平1级考试中,学院2002级考生及格率94.14%,优秀率40%,其中6个班及格率达100%,在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学院02级学生通过人数为780人,通过率为6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3人通过了全国CET-4级考试,11人通过了CET-6级考试;学院的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5%,在2003年省教育厅组织的专项评估中,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名列全省抽查的30多所院校综合评分第四名,学院获得韶关市2003年度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三是坚持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的统一、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统一,深化改革,增强管理意识和经营理念,搭建成本管理平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和层级负责、分线管理模式,实现 “机制”管理、“自我”管理,通过教育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以塑造高素质团队为目标,用奉献文化、价值文化、业绩文化引导和激励人,抓好“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学习型团队,带出了一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支敬业爱岗、廉洁奉公、能力强、会管理的干部队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张秉钊同志以其民主的作风、实干的精神、廉洁的风范和优秀的领导才能在师生中树立了威信,连续多年考核为优秀,并获得韶钢和韶关市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韶关市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韶钢“讲理想、比贡献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学院也取得长足的发展,比照2000年,专业设置从11个发展至现在的23个,校舍面积从 6.6万平方米增加至13.0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由在校生772人增加到4333人,教职工人均年收入由1.4万元增至2003年3.53万元,校容校貌有了大的改善。 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张秉钊同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引导全院师生奉献爱心,为韶关地区灾民等募捐31532元,先后六次向始兴县同心希望小学等学校捐赠价值约11万元的课桌椅、学习用品及实验设备。牢记民革宗旨,积极参政议政,紧紧围绕韶关市经济建设中心,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了一个民主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