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樟叶木虱
释义

种名:樟叶木虱

种拉丁名:Trioza camphorae Sasaki

国内分布: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0mm,翅展4.5—6.0mm。体黄或橙黄色。触角丝状,10节,基部2节粗短,第三节最长,9-10节逐渐膨大呈球杆状,末端有刚毛2根。复眼黑褐色,半球形。各足股节端部具黑刺3枚。卵呈纺锤形,长约0.3mm,宽约0.11mm,有柄,柄长约0.06mm。初产时乳白色,透明,几天后呈灰黑色,临孵前黑褐色,具光泽。若虫初孵若虫乳白色,腹部蛋黄色,固定后淡黄色。体长0.3—0.5mm,扁椭圆形。体周有白色蜡质分泌,随着虫体的不断增长,体周的白色蜡质越来越多,体色逐渐加深呈黄绿色,老熟后呈灰黑色,体长增至1.6-1.8mm,体周的蜡丝排列紧密,尤其在触角处、背中城翅芽处及腹背面。复眼红色。羽化前期蜡丝多脱落。

生物学特性

在江西南昌地区1年发生1代,少数2代,以苦虫在被害叶的背面过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羽化至4月底止。第一代若虫于4月中旬孵出,少数若虫于5月下旬羽化。第二代若虫于6月上旬孵出。成虫昼夜均可羽化,以10-14时最多。成虫羽化率为75.2%,雌性比为51.2%,刚羽化成虫聚集在嫩技捎上,活动能力弱,一天后活动能力增强、善跳、开始交尾,有多次交尾习性,交尾后即可产卵,成虫产卵有间歇性。越冬代成虫的卵产于春梢及嫩叶上;第一代成虫的卵产于夏梢及其嫩叶上。卵多产于叶片上,枝捎上仅占7%左右;叶片上又以叶尖为多,叶中最次,只占10%左右,叶基和叶缘各占17%和15%左右。叶片的正面多于反面。卵排列成行或数粒排在一起,偶有数粒重叠的现象。卵昼夜均能孵化,以10时和20时最多,16时和24时最少,孵化率一般为73%左右。初孵若虫先在叶片或技捎上缓慢爬行,1天后爬到叶片背面固定取食。叶片被害初期,在叶面上呈现黄绿色椭圆形小微突,随着虫体的不断增长,逐渐变成紫红色突起,致使叶片早落。此虫在树上的分布以树冠中部为多,上部次之,而在树冠上方位以北面较南面为多;以林分的坡位而言,下坡显著高于上坡;以林分的林龄而言,17年生的中龄杯显著高于5年生的幼林。混交林轻于纯林。

防治方法

1.加强林木检疫,严禁带虫苗木外运和引进。 2.桑拍不要混植,使桑木虱在桑树夏伐无桑叶时得不到柏树作为补充食料而抑制其发生。加强母生幼林的管理,使其提高郁闭度,增强抗虫力。 3.实现桑树良种化,以抑制桑木虱发生如荆桑及四川本地桑上产卵数多于湖桑品系及其他引进良桑上的3倍。 4.冬季修剪梧桐枝条,4月底前剪除皂角幽木虱产卵枝条,及时烧毁,消灭枝条上的卵。冬季清除林内枯叶杂草,消灭文冠果隆脉木虱和沙枣木虱越冬成虫。冬季或早春干基涂白或用80%敌敌贯乳油500倍、60%D-M合剂200倍涂于,消灭皂角幽木虱和文冠果隆脉木虱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及时摘除桑树有卵叶,5月上、中旬剪除有桑木虱若虫群集危害的技梢。6月上、中旬及11月当成虫密集于桑芽或再发叶上时,用网捕杀成虫。 5.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6.4月中、下旬文冠果隆脉木虱成虫出蛰期,于晴朗无民夜间在林内连续施放5%敌马烟剂2—3次,每亩用药1kg。65%肥皂石油乳剂8倍液喷杀梧桐木虱越冬卵。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各种木虱若虫或成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