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樟叶瘤丛螟 |
释义 | 分布: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病原菌形态与生物特征: 成虫 体长8~13mm,翅展22~30mm。头部淡黄褐色,触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状基节后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鳞片,下唇须外侧黑褐色,内侧白色,向上举弯曲超过头顶,末端尖锐。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翅基部暗黑褐色,内横线黑褐色,前翅前缘中部有一黑点,外横线曲折波浪形,沿中脉向外突出,尖形向后收缩,翅前缘2/3处有1乳头状肿瘤,外缘黑褐色,缘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点。后翅除外缘形成褐色带外,其余灰黄色。卵 扁平圆形,直径0.6~0.8mm,中央有不规则的红斑,卵壳有点状纹。卵粒不规则堆叠一起成卵块。幼虫初孵幼虫灰黑色,2龄后渐变棕色。老熟幼虫体长22~30mm,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背有1条褐色宽带,其两侧各有2条黄褐色线,每节背面有细毛6根。蛹体长9~12mm,红褐色或深棕色,腹节有刻点,腹末有钩刺6根(其中长而粗2根,短且细4根)。茧长12~14毫米,黄褐色,椭圆形。 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季化蛹,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卵期5~6天。6月上旬第 1代幼虫孵出为害,7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蛹期10~15天。7~8月成虫陆续羽化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中旬前后孵出为害。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6~11 月虫巢中均有不同龄期幼虫为害,10月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结茧越冬。成虫多在夜间羽化,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产于两叶靠拢处较荫蔽的叶面,每块有卵 5~146粒。初孵幼虫群集吐丝缀合小枝、嫩叶成虫包,匿居其中取食。随着虫龄增大,幼虫不断叶丝缀连新枝和新叶,使虫苞不断扩大,形成巢,巢中有纯丝织成的巢室,巢内充满虫粪、丝和枯枝叶。幼虫行动敏锐,稍受惊动即缩入巢内。低龄幼虫有群集性,并随虫龄增大而分巢。每巢有幼虫1~10多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地面,或坠地入土2~4cm处结茧化蛹。少数亦可在巢中作圆形丝织蛹室在其中化蛹。 为害部位: 为害樟树、山苍子、山胡椒、刨花楠、银木、红楠、舟山新木姜子等树种。幼虫吐丝缀叶结巢,在巢内咀食叶与嫩梢,严重时将樟叶吃光,树冠上挂有多数鸟巢状的虫包。影响樟树的生长与观赏。 为害时期: 症状: 为害樟树、山苍子、山胡椒、刨花楠、银木、红楠、舟山新木姜子等树种。幼虫吐丝缀叶结巢,在巢内咀食叶与嫩梢,严重时将樟叶吃光,树冠上挂有多数鸟巢状的虫包。影响樟树的生长与观赏。 治理措施: 1.人工捕杀。结合管护修剪,在为害期、越冬期摘除虫巢、虫苞,集中烧毁,或冬季在被害树的根际周围和树冠下,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消灭越冬虫茧。 2.生物防治。螟蛾类有姬蜂、茧蜂和寄蝇等多种天敌昆虫,注意区别正常茧和被寄生茧,使寄生蜂、寄生蝇能正常羽化,扩大寄生作用。也可在幼虫期喷施Bt乳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3.灯光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在幼虫大发生时期用50%的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或在幼虫下树入土时以25%速灭威粉剂配成毒土毒杀入土结茧的幼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