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铙
释义

一、古代乐器

大铙,古代铜制打击乐器,形体巨大。湖南曾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两百多公斤。到梯形,铙身为大兽面纹,体下置一柄。

铙是使用时口朝天,柄置干座上,敲击其侧,声音雄浑空阔,悠扬久远。它不仅用于祭祀还用于军事,击铙于祭坛,则可通过朝天大口,上达苍穹,呼应天地,以祈神明保佑,国泰民安;击铙于山顶,可号召军队,指挥军阵,振奋军心,威慑敌人。

博物馆藏

兽面纹大铙,故宫博物院所藏兽面纹大铙为商代遗物。保存基本完好,大铙的柄底口略有残缺。铙腔体断面呈椭圆形,两铣尖角外侈,口沿略凹呈弧形。舞平,柄呈圆筒形,中空与腔体相通。器体纹饰精美,鼓部及舞部饰云雷纹,腹部饰以深凸雕云纹构成的大兽面纹,柄部光素无纹。通高67.1、甬长25.0厘米。重82.5千克。

二、体鸣乐器

大铙,壮、黎、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桂、粤、海南、闽、浙等省区。

形制结构

响铜制,钵形,铙体大而薄,铙面呈弧形,边缘翘起,中心突起的平顶帽较小。铙面直径50厘米~70厘米,帽径8厘米~8.5厘米,帽高6厘米~8厘米。铙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

演奏方法

演奏时,两手各持一面,将铙顶所系绸布缠于手指或用手掌握住帽突,两铙相击而发音,音色低沉洪亮,音量大而余音长。京剧中或用以状巨浪声,如《泗州城》、《雁荡山》等水战时用之;或用以状风声。常用于壮剧、桂剧、邕剧等地方戏剧乐队,师公、道公乐队和民间吹打乐队中,在民间群众性娱乐活动舞狮、舞龙中,大铙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它常与狮子锣一起敲击出不同的节奏,为欢乐的舞蹈者助兴。

永城大铙

永城大铙,又名“落子”、“荷叶吊板”,因伴奏乐器为大铙镲而得名,属徒歌形说唱曲种。清朝光绪年间,大铙在鲁西南一带初具雏形,后流入永城,才得以发展而定型。

扩展阅读:

1

http://www.ou163.com/music/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1

2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3&filename=YIQI200303038&filetitle=%E5%A4%A7%E9%93%99(%E4%B8%8B)

开放分类:
民族乐器互击体鸣乐器
“大铙”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5次
最近更新:2012-02-24
创建者:uuwor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