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足鼠耳蝠
释义

大足鼠耳蝠,原来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现在东南部地区发现较多。大足鼠耳蝠进入科学家的视野最早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人员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蝙蝠,并经过一系列研究首次证实了该种蝙蝠的食鱼特性。

中文学名:大足鼠耳蝠

别称:大脚鼠耳蝠

二名法:Myotis rickett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翼手目

科:蝙蝠科

属:鼠耳蝠属

种:大足鼠耳蝠

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包括福建、广西、浙江、香港、陕西和云南的部分地区

生理特点

大足鼠耳蝠没有季节迁飞习性,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钩。

大足鼠耳蝠是继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种食鱼蝙蝠,并且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食鱼蝙蝠。它们数量稀少,相关部门应加以保护。

形态特征

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

(Myotis ricketti)具有食鱼蝙蝠的形态特征,但食鱼习性待考.以北京房山种群为对象,夜间在洞口悬挂雾网,捕获取食返洞大足鼠耳蝠共18只,胃检发现7例全为鱼类(宽鳍(),鲫鱼和洛氏()),10例以鱼类为主,仅1例全为昆虫.室内实验观察到捕鱼行为256次,成功率12.5%.如此,该种具食鱼习性的猜测得到证实.回声定位信号属调频型,扫频范围从67.40 kHz到23.63 kHz,主频(38.21±1.18)kHz,声信号时程(2.58±0.34)ms.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

大足鼠耳蝠在水面上会采用拖网式(Trawling)捕食行为,这与国外的捕鱼蝙蝠行为相同。它在水面捕食与它们的回声定位信号的特征有关。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属于扫频时程较短、主频较低的FM类型。

这种叫声适合在开阔且背景噪声较低的环境捕食。如果大足鼠耳蝠在草地近地面捕食昆虫,背景产生的回声掩盖了由猎物反射的回声,就产生了背景干扰效应。大足鼠耳蝠不能从回声中获取关于猎物的精确信息,因此无法判断猎物的具体方位;而相对“平静”的水面,对大足鼠耳蝠来说噪声干扰要小得多。

在北京的大足鼠耳蝠主要吃鲫瓜子(鱼)等三种鱼。其中的宽鳍鱲爱在水面上游动,甚至跳出水面,活该啊活该,因此它们暴露出水面的身体,相对水面而言能更有效反射大足鼠耳蝠发出的超声信号

一种蝙蝠,原来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现在东南部地区发现较多.大足鼠耳蝠进入科学家的视野最早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人员在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蝙蝠,并经过一系列研究首次证实了该种蝙蝠的食鱼特性。

大足鼠耳蝠没有季节迁飞习性,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钩。

大足鼠耳蝠是继墨西哥兔唇蝠、南兔唇蝠和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种食鱼蝙蝠,并且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食鱼蝙蝠。它们数量稀少,相关部门应加以保护.

生活习性

我国特有的蝙蝠种类,而且是首次被证实性地发现捕食鱼:是继墨西哥兔唇蝠、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证实的又一种食鱼蝙蝠。这在全亚洲是第一次,在全世界是第三次。大足鼠耳蝠食鱼特性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它再一次证实动物某一类特殊的生活习性可以在不同地区、各自独立地起源。

大足鼠耳蝠没有季节迁飞习性,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及城墙石缝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福建、广西、浙江、香港、山东、陕西、江苏、安徽、江西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北京地区是很少见的。大足鼠耳蝠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仔。幼年个体大约6.9g。成体一般体重20—30g,头体长60~65mm,前臂长53~58mm。耳较短,向前折转不达吻尖,耳屏狭小,不及耳长之半。身体被毛短而浓密,背部深褐色,腹毛灰白色。其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