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德梅 |
释义 | 简介曾德梅,男,1930年6月出生,2011年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福建省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一位退休党员,曾经是乡镇的一位水利干部。1999年始为贫困学生寻找资助者牵线搭桥,被誉为“春蕾使者”,多次被县委、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福建省妇联评为“春蕾计划先进个人”,2003年被福建省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被团省委评为“希望工程先进个人”、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被福建省总工会评为“金秋助学奖”、被《老年日报》评为“首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等荣誉。 基本资料中文名: 曾德梅 籍贯: 福建省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30年6月 所处时代: 近代 成就: 2002年被福建省妇联评为“春蕾计划先进个人”,2003年被福建省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被团省委评为“希望工程先进个人”、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曾德梅 - 事迹介绍一个偶然的机会,退休后的曾德梅随县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下乡访贫,看到失学孩子的窘境,受到巨大触动。他掏出身上仅有的600元退休金,为3名特困生缴了学费,决定和她们结成对子,长期资助她们上学。失学的贫困学生从此牵动着他的心。1999年起,曾德梅不顾年老体弱,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村庄,四处寻访贫困学生,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捐资助学。在他的牵线下,从县委书记、县长到科局长、通讯员直至机关门口的保安人员,人人都与贫困生结对助学。在他的感召下,近千名企业家、侨胞、普通员工、军人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助学队伍。前来采访曾德梅的新闻记者也参与进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中央、省市级的新闻媒体26名记者结对资助28名特困生。甚至在参加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颁奖活动时,他也不忘向著名航天科学家黄春平等其他获奖者“推销” 10名贫困生。当地网友自发为曾德梅开设“仙游爱心助学网站”,借助网络平台,他的助学行动得到国内外网友的支持,旅居美国的林女士与8名贫困生结成了对子。 曾德梅 - 爱心故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一定能点亮每个贫困家庭希望的灯塔”。如今,经曾德梅牵线搭桥受助的贫困生中,上幼儿园的有99人、上小学的有4304人、上中学的有2570人、上中专的有97人、上大学的有1162人。 曾德梅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春蕾老人”等荣誉称号。 咱们的“爱心老人”曾德梅,现在是仙游县的一张“爱心名片”,只要提起他,市县领导、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老板职工等等无人不知。这位76岁古稀老人,是福建省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的一位退休老党员。他放弃“享清福”,从1999年开始,不顾年老体弱,跋山涉水走遍全县18个乡镇200多个学校300多个村庄,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去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六年来,经他亲手筹集和牵线搭桥筹到的助学款4302100元,其中今年度达1026700元,已有1189名贫困学生获过资助。他把自己的爱心全部倾注在这些穷孩子身上,为的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背起书包上学”。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为党争光。 萌动的爱心曾德梅的助学活动始于1999年2月的一个偶然机遇,当时他随县妇联的同志下乡看望贫困户。在本县龙华镇爱和村一座土坯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姑娘蜷缩在屋角,双眼紧紧盯着他手里的慰问品。那女孩叫黄丽琳,父亲不幸车祸身亡,母亲不堪贫困改嫁,幼小的黄丽琳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到了上学年龄也无缘上学。在园庄镇霞山村,老曾看到从小被遗弃在尼姑庵的黄丽芳同样没能上学。望着那一双双困惑迷茫而又凄苦无助的眼睛,老曾的心被震动了,眼眶湿了,他掏出自己口袋里仅有的600元退休金,当场资助她们上学,并与她们结成资助上学的对子。但在随后的走访中,老曾发现,和黄丽琳一样贫困而急需帮助的失学孩子还很多,“这些适龄儿童没有接受教育,将是怎样的损失啊?”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老曾寝食难安。 正好,当时老曾看到仙游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春蕾计划”活动,与贫困学生结对子助学的新闻报道,他忽然醒悟:只有唤起社会力量,才能把扶贫助学的行动开展下去。他试着向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家庭介绍贫困孩子的情况,善良的人们伸出了热情的援手。木兰社区华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俊钦率先结对资助6名女童。接着老曾又说动了几对夫妻共资助了10多名女童。他所在社区许多干部也积极响应,受助的女童一天天地增加,他受到感动,得到鼓舞。在动员人们资助贫困孩子的过程中,老曾发现不少资助者都希望了解资助对象的具体情况,于是他主动到县妇联要求并揽下了走村入户了解女童家庭条件的真实情况和联系资助者的任务。就这样,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党员开始了漫漫的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之路。 浓浓的爱心夏天顶着炎炎烈日,戴着一顶草帽;冬天冒着凛冽寒风,披着围巾,再挎着一个小黑包。老曾步履匆匆奔走在全县穷乡僻壤。几年来,他足迹几乎遍及全县每一个村,每一所学校。每找到一名资助对象,从了解家庭、学习情况到征求意见、拍照造册、核实反馈要来回跑多次。老人自掏腰包坐车、拍照、做材料。有时看到那些特困人家,心里过意不去,还带些礼品上门。他把自己的退休金全花在这上面。为了省钱,经常在路上奔波的老曾饿了买面包充饥,渴了甚至舍不得买瓶矿泉水,三餐也没有固定时间。由于贫困孩子大多在偏远山区,徒步跋山涉水是经常的事,有时找不到人又错过班车,老人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 有了资助对象,更要想尽办法去寻找有爱心资助者。为此他不停歇地走访企业老板和一些家道殷实的干部职工,向他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介绍这些孩子的窘况,动员大家献爱心。他认为“人总是有爱心的”,关键是要有人把爱心“发动起来”。在老曾牵线搭桥下,许多热心人参与了这一行动,有的人还主动找到老曾,要求资助贫困孩子。但有时候也会碰“钉子”、不被人理解。2000年6月的一天,他到山区核实一位失去父母失学女童的情况时,被女童家人误认为是“骗子”,老曾百口莫辩,急得拿出一些资助人的名片解释,还是遭到呵斥:“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2001年10月,老曾找到一位失学女童并填写贫困生登记表,按妇联要求去盖章,不料该镇有关部门就是不肯。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他没有动摇,“想想那些贫困家庭的失学儿童,再大的误解,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放弃这种努力”。 涌动的爱心老曾的举动,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老曾的爱心,感染了许多热心人。助学队伍越来越庞大,这支爱心涌动的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是103岁的林吓道老人,她把积攒的2000元钱都捐出来,请老曾联系贫困学生。年龄最小的是5岁的陈豆豆,在母亲的引导下,把压岁钱拿出资助一名贫困学生的学费。采访报道过他事绩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栏目和新华社的记者也通过他资助了学生。获得雅典奥运射箭银牌运动员林桑,回乡探亲时通过他也资助2名学生。4位大学生以老曾的名义在互联网设立了“爱心网站”,至今已收到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网友的捐款2万多元。香港仙游同乡会设立了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通过媒体了解情况的北京、上海观众、读者也寄钱给他,资助贫困学生。他所在的木兰社区,已设立了慈善机构,专门用于扶贫助学,有1000多人参与了这个活动,先后筹措了18.3万多元,每年正月初八都举行专门资助仪式。另外与贫困生直接结对子的干部群众有98人,形成了捐资助学一条街,来自浙江省的东方眼镜老板包连选干脆义卖一天,请老曾坐台收钱,将一天营业额3221元全部用于助学,一位台商一次性拿出6万元资助10个贫困儿童。还有县市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工人等。他还把助学桥搭进军营,让驻莆部队和武警某部官兵也加入了助学行列。到处涌动着爱的热潮。他不但为妇联的“春蕾计划”奔波,还为工会的“金秋助学”、共青团的“希望工程”、组织部门的“困难党员子女助学”等忙碌。现在找老曾的人很多,有失学的孩子,有献爱心的人们。他几乎没有歇息的时间,忙得顾不上生病的老伴、忘了自己的年纪。“还有不少贫困失学的孩子需要资助,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继续为此工作,直到看不见,走不动。”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党员,怀着一颗浓浓的爱心,不知疲惫地重复着扶贫助学的善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