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枣浆烂果 |
释义 | 简介枣烂果病的一种,浆烂型烂果病。在枣树枝干上多发生在二次枝向地侧的枝腋处或针刺周围,发病初期 为深红色至褐色圆形小斑,病斑逐渐扩大,成褐色椭圆形大斑,边缘清晰。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点。干燥条件下,病斑易暴皮龟裂,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甚至死枝。表现为枣果实病斑初为红色水浸状小点,迅速扩大形成侵染点明显的红色斑点,有的表面有轮纹显现,多数病斑表皮下散生黑色小点,病组织土黄色至浅褐色软腐,脓状,有酒糟味,后期病果皱缩成深红色至黑色腐果,表面密生黑色瘤状小点。枣浆烂果病也可以侵染枝干,以细链格孢菌为主。在枣树枝干上多发生在二次枝向地侧的枝腋处或针刺周围,发病初期为深红色至褐色圆形小斑,病斑逐渐扩大,成褐色椭圆形大斑,边缘清晰。表面可产生黑色小点。干燥条件下,病斑易暴皮龟裂,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甚至死枝。 发病规律枣浆烂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较为广泛。其中囊孢壳菌主要在落果中越冬,毁灭茎点霉菌主要在枣股、树皮、一次枝中越冬,细链格孢菌主要在落叶、脱落枣吊和二次枝中越冬,并且3种病原菌还可分别在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细链格孢菌一般4月下旬开始侵染枣叶和枣吊,5月下旬侵染枣花,6月上旬侵染果柄,6月中旬侵染枣果。主要病原菌囊孢壳菌7月上旬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侵染高峰期,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盛期,晾晒贮存过程中继续发病。病害的发生与8月中、下旬降雨量关系密切,降雨多、湿度大时易引起烂果病大流行。 防治措施3.2 改接抗性品系 果皮厚、单位面积皮孔数少、大皮孔率低的品系抗病,裂果率低的无核金丝小枣抗病性强,可以通过嫁接或栽植抗病性强的品系。 3.3 合理负载 667 m2产量控制在650~700 kg为宜。 3.4 科学修剪 疏除过密枝,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使之通风透光、合理坐果、健壮树势,可减轻病害发生。 3.5 清洁枣园 及时清除枣园中的落叶、落果、落吊,结合修剪去除树上病枝,早春刮树皮并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均能有效减少病菌。 3.6 化学防治 在早春结合刮树皮,树体喷布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的病原。6月底至7月初在树上喷布1∶2∶200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7月中旬至9月中旬,每10 d喷1次农用链霉素(每百万单位对水6~10 kg),并可交替混入800倍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25%戊唑醇4 000~5 000倍液,10%氟硅唑乳剂3 000倍液,应使全部果面均匀着药。 3.7 推广烘干技术 在金丝小枣成熟、采摘、晾晒期间,随时听天气预报,预知有连阴雨天时,提前采摘进行烘干,不能及时烘干的,可先放进冷库暂存几天;正常天气采用烘干技术制干,减少浆烂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