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太和宫 |
释义 | 在云南省昆明市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云南巡抚陈用宾命人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内的铜殿式样铸造“金殿”供奉真武神像,又于殿外筑砖墙、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宫。光绪《云南通志》载: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燹;次年绅士黄琮、褚光昌等重铸真武像;同治、光绪年间有续修。宫外有三天门,喻三清天;山脚至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喻七十二地煞;一天门内有三十六级台阶,喻三十六天罡。宫内有棂星门、金殿、雷神殿、钟楼等建筑。钟楼内悬14吨重铜钟一座,铸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高2.1米,口周长6.7米,声传四十里。雷神殿(现为陈列室)内有相传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宝剑及平西王吴三桂使用过的铜制大刀,又有马、赵、温、岳四元帅及风、雨、雷、电四神并龟蛇二将塑像。 金殿景区包括有一、二、三天门、棂星门、太和宫、金殿、三丰殿、秋园、钟楼、环翠霞琦宫等道教建筑以及金殿博览、茶花园、花圃等设施。道教太和宫的中心建筑,高6.7米,宽、深各6.2米。金殿的梁柱斗拱、门窗瓦顶,殿内的供案、帏幔和真武帝君造像,以及匾额、楹联,皆用铜铸成,重约200吨。它精细地模仿重檐歇山式的古典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殿内供奉的真武帝君坐像,丰姿魁伟,长相庄严。两侧的金童、玉女形象恭顺。特别是持剑肃立两旁的水火二将,形象威武,性格勇猛,其铠甲衣纹,精雕细镂,铸工精美。 金殿建于1602年,1637年后来移到大理宾川的鸡足山天柱峰,并已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坏,现在的我们看到鸣凤山的太和宫为1670年(康熙九年)由吴三桂修葺,并重铸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吴三桂在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