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寨村 |
释义 | 1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个穷山村,解放后,在陈永贵,郭凤莲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从53年开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 ◎ 村情简介中华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 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相续开发了民族团结林、知青林、军民池、周恩来休息厅、支农池、联建池、陈永贵墓地、老英雄墓地、郭沫若诗碑、孙谦纪念地、大寨展览馆、陈永贵雕像、团结沟渡槽、大寨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梯田<狼窝掌>、大寨生态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大柳树、火车皮式窑洞、大寨新居、周恩来住址等旅游景点,为大寨增色不少。 ◎ 历史传说大寨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不大的村庄。 按照中国古典名著《列子》的说法,太行山原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与它并排着的还有一座王屋山。相传很久以前在山北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见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领他的儿子和孙子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有个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这种行为,感到不可思议,就对他讲:这两座山太大了,你怎么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糊涂!你难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长,搬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搬不走呢?于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后来这件事感动了“天帝“,他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大山给背走了。太行山这才被移到了今天河北、山西两省交界的地方。 《列子》一书讲述的很多故事属寓言性质。寓言主要用来说明道理,故事本身却不可以太当真。 大寨村,就位于愚公当年曾试图迁移过的太行山的深处。而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真的与愚公移山相似。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居民约220户,500多口人。 关于大寨村的形成,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只能根据传说推测。相传在北宋年间,宋军为抵御金兵,曾派兵把守距今天的大寨东北方约5公里的虹桥关,大寨就是宋军的一个驻军营寨。据说当时守军建有两个营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这便是大寨村名的由来。据当地人讲,小寨村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存在,但住户已经很少,再后来就没有了。 山西自古战事多,因此叫“关”、“堡”、“寨”的地方也就多。在山西,有名的大寨就有两个,除了昔阳县的大寨,榆社县也有一个叫大寨的地方,一度也较有名。因为那里也出过一个有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叫张志全。还在1950年,张志全就成了全国劳模,而陈永贵当时还少有人知。 ◎ 发展历程昔阳县的大寨村位于虎头山的一个坡面上,村中间是一条沟。在人民政权建立前夕,全村有约800亩耕地,64户人家,190多口人。这些耕地如果平均占有的话,每户约合10多亩。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按照大寨展览馆提供的数字,当时全村约800亩土地,有60%,也就是大约480亩为1户地主和3户富农所占有;另有22%,即170多亩为12户中农所占有;而其余48户贫农、下中农一共才占有不到150亩耕地。太行山区的耕地十分贫瘠,生产条件又极为简陋,粮食产量很低。1亩地1年能收获70公斤粮食就算不错了。广大农民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大寨人说他们过去有三穷、五多。三穷是:人穷,地穷,村子穷;五多是:当长工打短工的多,负债欠账的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寻死上吊的多。后来使大寨闻名天下的陈永贵,他的母亲和姐姐就被卖掉,而他的父亲在万般无奈的境况下,就是上吊寻死的。由于人穷,大寨村的住宅也十分简陋。人们多在山沟的两边土坡上挖土窑居住。只有少数有钱的人家盖得起砖房或用石头垒起窑洞。 大寨穷也没有穷出名来,因为太行山深处的乡村普遍很穷,大寨并非特殊。 大寨村之所以名闻天下,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村里出了个陈永贵。在他的领导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重新安排家乡的山河面貌,从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陈永贵之前,大寨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印记。民国年间编修《昔阳县志》,尽管大寨距县城只有5公里, 但由于“无可道也”,县志竟连大寨的村名都不记载。 昔阳在1940年被日本人占领,成了沦陷区。不过在当时,凡有日本军队的地方,也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太行山区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斗争的重点区域,除了正规军,还有许多抗日游击队。当时在昔阳一带活动的就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营。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也教育了广大生活在太行山区的老百姓。 1945年8月,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昔阳县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大寨的贫苦农民盼来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随之而来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户贫农和下中农分得了土地400多亩、房屋41间、窑洞32眼,还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产工具。 第二年,大寨贫苦农民贾承福、贾承财、贾进财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寨村的第一批中共党员。开始,他们被编入邻村武家坪的党支部。1947年,便在大寨正式建立了党支部,贾进财为首任党支部书记。 村座落在虎头山下,层层土地在山坡上挂着,旧社会人们常常形容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土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最后得到的还是饥饿,所以当时大寨有四多: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扛长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大寨在45年解放,46年组织了互助组,47年建立了党组织,53年办合作社。合作社时期,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以及贾进才、贾承让、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组织广大群众,走集体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恶水展开宣战。制定出十年造地规划,他们就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河沟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人,并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收下,给国家退回去了,并说:“遭灾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国家救济,国家的钱财从哪来呢?”党支部当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钱、粮、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我们日战大寨田夜战新农村,花费了五年工夫,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针。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华里,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华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 大寨人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大寨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邓小平、李先念、叶帅等120多位老一辈领导人光临大寨。国际国内客人在十五年内到大寨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大寨人把鼓励和鞭策变为动力,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 大寨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寨村形势和全国农村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八十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建起了煤矿、化工厂等小型企业。期间,农民放开手脚,个体经营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养鹿、养猪、养羊,做豆腐、汽车、拖拉机跑运输,经商等专业户相继涌现。多种经济成份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格局。 九十年代,是大寨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起了大寨人的志,壮了大寨人的胆,使大寨人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使有艰苦奋斗传统法宝的老典型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九二年全村每户出一人,组织了140多人到河北省先进农村参观学习,而后又多次组织干部到外省外地学习,通过数次实地学习考察,给大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稳步发展,工、副、商贸业拔地而起。92年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项目、引人材、引资金建起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公司,粮食转换的酒业公司、制衣公司、煤炭发运站、煤矿、毛衣厂、贸易公司、吃住行一体化的森林公园。十个企业年收入9050多万元,1999年-2000年,年上缴国家税收分别为300、350万元,上交提留资金年300多万元,人均上交国家1万多元。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营体制是大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过去几百口人都从事一项工作--农业。现在土地虽然已分给群众,三十年不变,但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合理调整劳动力的使用,集体为群众提供了五统一,即:统一实施新品种试验和新技术推广;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实施机耕、机播、秸秆还田;统一实施水利灌溉和水利实施的应用;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由于强化了集体统一经营职能,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从事了工、副业,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从88年人均180元上升到2001年的3910元,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大寨人各方面变迁。 (1)住房的变迁:现已有三分之一的群众修起了新宿,甚至从窑洞排房变为二层楼房,户均面积168平米,总造价7万人民币,农户出资五万元,集体补偿2万元,整地、规划、设计、水、电、路实施全由集体解决。至今已有24户人家搬进了新楼房。 (2)膳食的变迁:大寨人当年吃的是野菜、谷糠、玉米糊,一年人均三两油,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大家说的,三百六吃不饱肚,丈八布露着肉的生活,现在的大寨人吃的是白面、大米、鲜菜、肉类,过年过节六冷八热,给城里人生活无任何区别。 (3)衣装的变迁:当年大寨穿的是土布、麻衣,补了又补,钉了又钉。冬无棉,夏无单。现在的大寨人四季衣服齐全,形状、花色与城里人一般。 (4)家用器具的变迁:当年的大寨人住的是大窑洞,睡的是炕头,除了劳动用的工具再无家庭摆设。现在的大寨人电视机、组全音箱、电冰箱、洗衣机、电话样样都有,摩托70多辆,还有汽车、拖拉机等,一切都方便了。 随着集体实力的增强,农民生活实现了三有三不。三有是:小有教(从幼儿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金制度,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到60元,70岁以上月领100元,共产党员月领150元,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战的月领120元);考有奖(凡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集体年发给奖学金,本科大学生年1000元;专科大学生年800元;中专生年500元)。“三不“是: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拖拉机)、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大寨人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设施和建设环境方面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93年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新办学校,改变了教学环境,94年投资120万元修筑了3.8华里的盘山公路,硬化了路面街道。96年投资160万元打深井引水,井深742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吃淡水的问题。95年开始建设大寨森林公园共投资1000多万元,内有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墓碑、展览馆、农民文化艺术馆、陈永贵墓地等景点,植树造林,种植花卉1000多亩,不仅发展了旅游事业,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寨的生态环境。2000年投资207万元,修筑了一座能蓄水6万方的水库,可灌溉大寨的600亩良田。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寨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法制的教育,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及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如:农广校、农科教、法制教、经营管理、营销出销、外语学习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实力。 大寨的党风好,民风正,无邪恶、邪教,党支部连年受到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的表彰。1995年1月,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6月6日,中共山西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基层党组织”;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7月1日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2 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大寨村◎ 村情慨括该行政村隶属镇康县勐堆乡,地处乡政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晴通雨阻,距县城40公里。东邻凤尾大坝,南邻蟒蛇山村,西邻尖山村,北与勐棒镇岩子头相连。辖田平子、大寨、蒿坝林、卖盐场、南洪、营盘、南系朗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50 户,有乡村人口1687人,其中农业人口1687 人,劳动力 1415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387人。 全村国土面积26.70 平方公里,海拔 1610 米,年平均气温19.70 ℃,年降水量1,698.30 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01亩,人均耕地1.9 亩,林地17,831亩。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724亩(其中:田3450 亩,地 2274 亩),人均耕地 1.38 亩,主要种植 水稻 等作物;拥有林地 6084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24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6亩,主要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0亩,其他面积3200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139户通自来水,有1139户通电,有7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30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6.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0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0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24%)。 该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路面;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1辆,拖拉机182辆,摩托车33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000 亩,有效灌溉率为69.8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34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83亩。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4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2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40户。全村有1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7个自然村已通路灯。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1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10.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38万元,占总收入的66.54%;畜牧业收入160万元,占总收入的7.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3365头,肉牛206头,肉羊230头);渔业收15万元,占总收入的0.74%;林业收入68万元,占总收入的3.38%;第二、三产业收入366.6万元,占总收入的16.74 %;其它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3.13%,工资性收入53万元,占总收入的5.24%。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等为主。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水果,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7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9%。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水果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250 户,共乡村人口4496人,其中男性2268人,女性2228人。其中农业人口4496人,劳动力278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汉族3900,其中回族96人 苗族15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人,占人口总数的0.4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3960 人,占总人口的95.47%,参合率100%;享受低保8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3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 441.6 平方米,拥有教师 48人,在校学生388人,距离 镇中学1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88 人,其中小学生320人,中学生6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13 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多地少,道路差,种植单一,养殖业不发展。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道路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3 云南省玉溪峨山县甸中镇大寨村大寨村民委员会是峨山县甸中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甸中镇南面,距甸中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乡镇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峨山县城54公里。东面邻镜湖村,南面邻甸头村,西面邻小河村,北面邻甸中村。辖大寨、旧寨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80户,共2208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2157人,劳动力1779人。 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27942亩,海拔1520米,年平均气温18℃,适合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122亩,林地21460亩,人均耕地1.4亩。全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收入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8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4元。 4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 隆阳区 (市、区) 瓦窑镇 (镇),地处 乡(镇)南边,距 乡(镇)政府所在地12 公里,到乡(镇)道路为 土 路,交通方便(不方便),距县(市、区)45公里。东邻澜沧江,南邻小浪坝 ,西邻六合村 ,北邻安乐村 。辖6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260 户,有乡村人口1079 人,其中农业人口 1079 人,劳动力 582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500 人。 全村国土面积 7.46 平方公里,海拔 1700 米,年平均气温20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合种植 稻谷 包谷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194 亩,人均耕地 1.12 亩,林地 800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286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48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94 亩(其中:田430 亩,地 764 亩),人均耕地 1.12 亩,主要种植 农作物 等作物;拥有林地 8000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1.2 亩,主要种植 泡核桃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0 亩,其中无养殖面积 亩;草地 500 亩;荒山荒地 1500 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 、通路 、通 电视、通电话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 112 户通自来水,有 148 户饮用井水,有 10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8%)。有260 户通电,有 无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147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57%);无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户(分别占总数的 %和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或不通路);进村道路为 土路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否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 12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无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1 辆,拖拉机 6 辆,摩托车 10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430 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21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19 亩。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298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90 万元,占总收入的30%;畜牧业收入 102 万元,占总收入的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548 头,肉牛 97 头,肉羊 672 头);无渔业收入 万元,占总收入的 %;林业收入 28 万元,占总收入的 9%;第二、三产业收入 66 万元,占总收入的23%;工资性收入 19 万元,占总收入的6.3%。农民人均纯收入 1048 元,农民收入以 粮食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16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82 人(占劳动力的14%),在省内务工 52 人,到省外务工 30 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 粮食 泡核桃 (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 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 90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泡核桃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养殖业 种植业 产业。未拥有企业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7个;专业合作组织1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 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260人 。 5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大寨乡大寨村该行政村隶属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大寨乡,地处大寨乡政府驻地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到乡政府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64公里。东邻新发寨行政村,南邻分水岭自然保区,西邻箐脚行政村,北邻白沙坡行政村。辖大保寨村、水头寨村、丫口寨、大寨村等2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928户,有乡村人口4313人,其中农业人口4313人,劳动力222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66人。 全村国土面积36.62平方公里,海拔134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23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草果 冬早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018亩,人均耕地1.74亩,林地940亩。 6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清水乡大寨村大寨村委会隶属腾冲县清水乡,位于乡西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14公里。东邻三家村,南邻梁河县,西邻热海,北邻乡政府。辖大寨、沙坡2个自然村共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3户,有乡村人口1898人,其中农业人口1875人,劳动力133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40人。 全村国土面积16.84平方公里,海拔1648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4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大麦等农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7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代家乡大寨村◎ 大寨村◎ 大寨村介绍大寨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下设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35人,耕地面积4427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兼有小麦良种繁育、养牛、养猪、养鸡等。 ◎ 位置介绍在西宝北线,武功县5路车终点站,代家乡政府1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她就是代家乡大寨村。近年来,大寨村多次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小康村,2010年被确定为咸阳市新农村重点村。全村2782人,耕地38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曹代路穿村而过,把全村分成东西两个部分,18条水泥街道均已硬化,东西走向,从北向南,依次排开,且一一对称。 ◎ 现在大寨◎ 交通生活30分钟一趟的5路车去县城十分方便,去西安办事,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速车,并可当天返回。由于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村中沿公路两侧商店、超市随处可见,理发店、纸花店、农机修理店、收粮点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两家卫生室,宽敞明亮、整洁,治疗室、注射室、药房排列有序,群众有病医生随叫随到,心脏、血压等检查可随到随查,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走近东八街,一栋二层楼房里朗朗的读书声,带你走进大寨村小学。校内电教室、仪器室、图书室一应俱全,多次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了现代化新校园,全村适龄儿童不出村,便可读完小学。 向南出村,在路西,占地6亩的村两委会阵地和文化健身广场眏入你眼帘。七间办公室坐西向东,房顶正中镶嵌着“大寨村”三个金黄色钢制大字,正中三间是两委会会议室,两边依次是警务室、驻村干部室等。文化健身广场最西边,9米高的旗杆上飘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杆下是小型花园;广场东边安装有篮球架一副,南北两侧安装有乒乓球台2个。 顺着大寨村两委会阵地向西100米处便是大寨砖场,解决了大寨村80多名剩余劳动力;两委会南边是20米高的水塔,屹立在曹代路边,解决了大寨村群众饮水难题。 ◎ 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浪潮席卷而来,大寨村群众积极响应,共种植了500多亩猕猴桃,代替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2009年大寨村人均纯收入达4782元人民币;同时,村两委会班子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陕西金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三夏三秋期间的秸秆乱堆乱焚现象,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 娱乐文化2010年大寨村被咸阳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积极联系水利局,引资新打灌溉机井3眼,铺设暗管9600米;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村上成立了锣鼓队、女子管乐队;利用农历3月13日古村会期间,表彰了“五好家庭”、“十佳媳妇”、“十佳公婆”,弘扬了正气,纯化了民风;一到夜晚,一排排路灯也成大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尽显新农村亮点与成果。 ◎ 村容发展大寨村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间街道干净整洁、垃圾处理及时到位。群众家庭生活也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截至目前,全村已安装太阳能100余户,使用沼气80余户。近年来,新建农家住宅都设计有客厅、洗澡间,液晶电视、电脑也已慢慢走近寻常百姓家。 8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寨子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大寨子乡,是乡政府所在地,距乡政府所在地最远4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区86公里。东邻雨霏,南邻窝凼,西邻铁池,北邻卜鲁期。辖小寨子等17个村民小组,截止2006年底,有农户578户,乡村人口2199人,其中农业人口2199人,劳动力10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15人。 全村国土面积9959.2亩,海拔2060米,年平均气温30℃,年降水量5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7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218亩全为旱地,人均耕地1.01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3461.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66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5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2380亩,荒山荒坡面积3171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等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78户通自来水,有 户饮用井水,有16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8 %)。有578户通电,有23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3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1%、4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8户(分别占总数的0.3%和0.3%)。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有集贸市场1个。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218亩,有效灌溉率为98%。 到2006年底,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 全村有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个自然村已通路;3个自然村已通电视;3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7户砖混结构住房;有5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71户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4.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2.02万元,占总收入的36%;畜牧业收49.69万元,占总收入的2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67头,肉牛27头,肉羊27头);林业收入12.54万元,占总收入的5 %;第二、三产业收入46.3万元,占总收入的18%;工资性收入31.2万元,占总收入的12%,其他收入22.3万元,占总收入9%。农民人均纯收入87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8.6万元,其中,常务外出务工人数142人(占劳动力的13%),在省内务工60人,到省外务工82人。 ◎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578户,乡村人口2199人,其中男性 1149人,女性1050人。劳动力1057人。该村以汉、彝族为主,其中汉族2086人,彝族101人,其他民族12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50人,参合率75.03%;享受低保1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60户,占农户总数的10 %。 ◎ 文化教育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2192平方米,拥有教师83人,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58人,其中小学生332人,中学生226人。 ◎ 村务公开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7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218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41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9900元(人均45元),年末集体总收入 0.5万元,有固定资产7.19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财务。 9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委会隶属施甸县甸阳镇,地处甸阳镇东边,距甸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5.5公里,距县人民政府5公里。 到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距县5公里。东邻木老元乡,南邻同邑村委会,西邻张家村山邑自然村,北邻仁和乡。辖大寨、莽中、白邑、山邑、花山、大庙等11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6平方公里,海拔1965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956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 ◎ 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79亩,其中:田842亩,地1237亩,人均耕地0.78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298亩,其中水面面积22亩;荒山荒地4605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574户通自来水,有27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总数的47.36%)。有57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4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77.4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4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23户,分别占总数的77.87%和73.69%。 该村到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3公里,无集贸市场。全村共拥有汽车3辆,拖拉机17辆,摩托车4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52亩,有效灌溉率为6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83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8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9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22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自然还存在饮水困难;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6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22万元,占总收入的59%;畜牧业收入225万元,占总收入的25%,其中,2008年内出栏肉猪3983头,肉牛234头,肉羊241头;林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3%;第二、三产业收入90万元,占总收入的10%;工资性收入28万元,占总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7人,占劳动力的11%,在省内务工131人,到省外务工36人。 ◎ 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574户,乡村人口2682人,其中男性1334人,女性1348人。其中农业人口2668人,劳动力148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2677,白族3人,彝族2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0人,占人口总数的0.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84人,参合率93%;享受低保16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6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4.2公里。 ◎ 文化教育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拥有教师17人,在校学生310人,距离大楼中学15.6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03人,其中小学生310人,中学生93人。 ◎ 村务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5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865亩,其中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粘贴公告方式公开财务。 10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大寨村大寨位于镇政府驻地源泉东南五公里。设一村民委员。共26户,114人。耕地282亩。地处高山之上,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树有杏、枣、桃等,年收入1,600元。 《李氏族谱》载:“吾李氏于明洪武初年自直隶枣强县迁居青州府益都县东崮山。始祖兴温从此又迁麻庄定居。清咸丰二年光友祖迁大寨定居。”据此,清咸丰年间(1851年)即已建村。 据村民李同仁讲:该庄建村较晚。早年李光友迁此开荒谋生。相传,土人为了安全,多迁于崇山峻岭之上以避兵燹之忠,改村名为“寨”。因寨群星罗棋布,该寨最高,故命名为“大寨”。 11 河北省清河县王官庄镇大寨村位于王官庄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处。有609户,2094人;耕地3957亩,其中水浇地2500亩。家庭工副业摩托拉线。村庄建于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薛、马两姓迁建村,相传战国时大将廉颇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取名大寨。 12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牛场镇大寨村大寨村委会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牛场镇的一个行政村,距离镇政府4公里,交通不便。东面邻石笋村,西面邻沙沟村,南面邻牛场丫口自然村,北面邻田坝村。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793户,共3125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3116人,劳动力1250人。整个村委会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海拔1330米,年平均气温13.6℃,适合种植玉米、洋芋、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694亩,林地6260亩,人均耕地0.72亩。全村农民以种养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3.3元。村内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3 云南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大寨行政村国土面积21.4平方公里,隶属云南大关县上高桥乡,地处上高桥乡东北边,距上高桥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67公里。东邻红旗村,南邻新民村、团结村,西邻打堡村、龙堡村,北邻悦乐镇、翠华镇。辖海坝、上营等3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32户,有乡村人口3337人,其中农业人口3337人,劳动力150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55人。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11 ℃,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5611.5亩,人均耕地1.68亩,林地8037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务工为主。 14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黄泥河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黄泥河镇牛场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黄泥河镇西边,距离村委会2 公里,距离黄泥河镇8公里。国土面积1.78平方公里,海拔1631米,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生姜、芭蕉芋等农作物。有耕地317亩,其中人均耕地.98亩;有林地1448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9户,有乡村人口352人,其中农业人口352人,劳动力1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1万元,畜牧业收入76万元,林业收入4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30万元,工资性收入11万元;其它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农民收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1人,省内的18人,省外务工53人。 ◎ 基础设施大寨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四通。全村有71户通自来水,有8户饮用井水。有7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户。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1辆。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1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6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 亩。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石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15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富村镇松子山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12公里,国土面积.73亩,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600毫米,适宜种植包谷等农作物。有耕地881亩,其中人均耕地0亩;有林地220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1户,有乡村人口1235人,其中农业人口1235人,劳动力86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6.5万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养殖、种植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6.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8万元,畜牧业收入96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53头,肉牛9头,林业收入2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0.5万元,工资性收入5万元,农民收入以养殖、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0人,在省内务工80人,到省外务工70人 ◎ 基础设施该村到乡镇道路为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2辆。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198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5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16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十八连山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十八连山镇海子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十八连山乡西边,距离村委会5 公里,距离 乡16公里,。国土面积1.3平主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6 ℃,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生姜、玉米、蚕豆、林果等农作物。有耕地113.22亩,其中人均耕地0.58亩;有林地4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4户,有乡村人口205人,其中农业人口205人,劳动力11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9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7万元,占总收入的37%;畜牧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35.3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58头,肉牛23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 %;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 %;第二、三产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12 %;工资性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 12%;其它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人,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2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44户饮用井水。有4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1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小水窖10口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17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古敢水族乡南边,距离古敢村委会1.4 公里,距离乡政府1.4公里。国土面积0.81平方公里,海拔1360米,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1450毫米,适宜种植生姜,油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55.75亩,其中人均耕地.78亩;有林地1175.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户,有乡村人口200人,其中农业人口200人,劳动力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348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务工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6万元,占总收入的42%;畜牧业收21万元,占总收入的2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5头,肉牛3头,肉羊0头);林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 %;第二、三产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工资性收入28万元,占总收入的33%。农民人均纯收入348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9人(占劳动力的27%),在省内务工7人,到省外务工22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 有路灯。全村有52户通自来水,有52户通电,有4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 100%和89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5户(分别占总数的86 %和8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1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4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4亩,有效灌溉率为2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6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18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大寨村大寨村隶属于九龙镇把洪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九龙镇东北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九龙镇4公里,国土面积有2392亩,海拔155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烟叶、生姜、油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80亩,其中人均耕地0.70亩;有林地700亩。该村属独立的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255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人,劳动力13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8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为主。 1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富乐镇乐峰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富乐镇南边,距离村委会7公里,距离富乐镇5公里。国土面积有3.67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369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80亩,其中人均耕地0.84亩;有林地421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4户,有乡村人口349人,其中农业人口331人,劳动力17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6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8万元,占总收入的55%;畜牧业收入98万元,占总收入的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55头,肉牛128头,肉羊699头);第二、三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2.8%;工资性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6.3%。农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5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2人(占劳动力的17%),到省外务工10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74户饮用井水,有7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6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2户(分别占总数的63%和42%)。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村小,中学生就读到富乐中学。该村属村小所在地,距离中学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95人,其中小学生65人,中学生30人。 20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老厂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老厂乡舍迫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老厂乡南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老厂乡18公里,国土面积有1.5平方公里,海拔1410米,年平均气温 21℃,年降水量13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生姜等农作物。有耕地210亩,人均耕地0.7亩;有林地2000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1户,有乡村人口322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人,劳动力1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生姜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68%;畜牧业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50头,肉牛8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5%;工资性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6%。农民人均纯收入3194元,农民收入以生姜、生猪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的10%),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4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路、水、电视、电话。全村有101户饮用自来水,有10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和 4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0户(分别占总数的 49.5%和49.5%)。该村进村道路为砂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公里,全村拥有汽车2辆,摩托车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亩,有效灌溉率为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石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21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马街镇革岗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马街东南边,距离村委会4公里,距离马街镇9公里。国土面积有2.3平方公里,海拔161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355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油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200亩,其中人均耕地2.27亩;有林地12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48户,有乡村人口559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人,劳动力34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2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1万元,占总收入的52%;畜牧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25.6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00头,肉牛20头);林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4%;第二、三产业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8%;工资性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8%。农民人均纯收入432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全村通电、电视、电话三通。有14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5户(占农户总数的25.3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5户(占总数的18.12%)。 该村到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 摩托车1辆。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2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板桥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板桥镇牛补歹居委会,属于坝区。位于板桥镇北边,是居委会所在地,距离板桥镇2公里。国土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445米,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612.2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742亩,其中人均耕地0.5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39户,乡村人口1377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人,劳动力95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74人。 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03.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工业、商业、运输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03.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5万元;畜牧业收入554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405头、肉牛21头、鸡8326只);林业收入2.2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968万元;工资性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16元,农民收入以工业、商业、运输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0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4人,在省内务工10人,到省外务工24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全村均已通电、通自来水,有18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10户。 该村已通公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为已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0辆,农用运输车30辆,拖拉机25辆,摩托车60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3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0亩,有效灌溉率为26.9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3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4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还有3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的房屋。 23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钟山乡舍克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钟乡西边,距离村委会0.7公里,距离钟山乡8.9公里。国土面积有1.72平方公里,海拔173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292亩,其中人均耕地1.00亩;有林地3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2户,有乡村人口292人,其中农业人口292人,劳动力1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9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6万元,占总收入的73%;畜牧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1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8头,肉牛10头,肉羊0头);林业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4%;第二、三产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11%;工资性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40%。农民人均纯收入4470元,农民收入以外出务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3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8人(占劳动力的41%),在省内务工10人,到省外务工36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电话、电视,无路灯。全村有72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7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41.6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7户(分别占总数的90%和90%)。该村到乡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9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9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7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建有小水窖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72户。全村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为56亩,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亩。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7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万元,占总收入的46.51%;畜牧业收入17万元,占总收入的39.5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5头,肉牛2头,肉羊10头);林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 4.65%;第二、三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4.65%;工资性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4.65%。农民人均纯收入99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产品主要销往本县。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5.3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4.5%。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核桃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48户,乡村人口578人,其中男性300人,女性278人。其中农业人口578人,劳动力380人。该村全部为汉族人口。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街道卫生院, 距离村卫生所3公里,距离街道卫生院8公里。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里白水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凤翔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1公里,距离中学校2.6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5人,其中小学生25人,中学生10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23.4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公开为主,以粘贴公告、黑板报的方式公开为辅,公开项目有各种村务情况,各项财务收支情况,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等。 ◎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7人,党员中男党员6 人,女党员1人。 该村团支部设在村委会,有团员10人。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种植技术差。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大茶叶种植和核桃种植,继续抓好蔬菜种植和养殖业。 24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龙庆彝族壮族乡黑尔壮族村委会行政村,属于低热河谷槽区。位于龙庆乡南边,距离村委会1公里,距离龙庆乡15公里,国土面积1.296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7.4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350亩,其中人均耕地0.35亩;有林地17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9户,有乡村人口988人,其中农业人口988人,劳动力52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34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1.0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出售农产品、第二、三产业、劳务收入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8.0万元,占总收入的44.1%;畜牧业收入65.0万元,占总收入的18.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97头,肉牛36头,肉羊200头);渔业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1.1%;林业收入8.5万元,占总收入的2.3%;第二、三产业收入86.6万元,占总收入的24.2%;工资性收入78.0万元,占总收入的21.2%。农民人均纯收入2201.00元,农民收入以出售农产品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8.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7人,在省内务工69人,到省外务工18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94户通自来水,有15户饮用井水,有1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20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38.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9户(分别占总数的48%和100%)。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 5辆,摩托车2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13亩,有效灌溉率为4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63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8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5 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格宜镇华泽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 格宜镇东北边,距离华泽村委会1 公里,距离格宜镇23公里。国土面积2.55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1520.2亩,其中人均耕地1.76亩;有林地1537.3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74户,有乡村人口917人,其中农业人口915人,劳动力54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46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9.7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4.74万元,占总收入的39.38%;畜牧业收入99.85万元,占总收入的28.5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60头);林业收入8.28万元,占总收入的2.36%;第二、三产业收入26.74万元,占总收入的76.45%;工资性收入71.29万元,占总收入的20.38%。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农民收入以烤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9.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5人(占劳动力的19.22%),在省内务工105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8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74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3.56 %)。有27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1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29.1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6户(分别占总数的44.18%和38.68%)。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1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2辆。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0亩,有效灌溉率为 19.73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9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6 云南省宣威市乐丰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乐丰乡明德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乐丰西南边,距离村委会0.5公里,距离乐丰10公里。国土面积3.56平方公里,海拔1806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1979.77亩,其中人均耕地2.47亩;有林地215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7户,有乡村人口809人,其中农业人口801人,劳动力49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18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6.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5.8万元,占总收入的33.4%;畜牧业收入164.3万元,占总收入的35.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99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94户通自来水,有20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9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0户。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有农用车1辆,摩托车30辆。 全村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2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7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阿都乡梨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 乡北边,距离村委会0.5 公里,距离 乡政府0.5 公里。国土面积有0.42平方公里,海拔1500 米,年平均气温 15.5℃,年降水量975 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 等农作物。有耕地 222.18亩,其中人均耕地1.62 亩;有林地227.52 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 户,有乡村人口137 人,其中农业人口137 人,劳动力67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7 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洋芋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 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9万元,占总收入的36 %;畜牧业收入9 万元,占总收入的 3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5 头,肉牛 2头,肉羊 12头);林业收入0.8 万元,占总收入的3 %;第二、三产业收入6.2 万元,占总收入的24.8 %;工资性收入 4.01万元,占总收入的16 %。农民人均纯收入804 元,农民收入以玉米,洋芋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1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7 人(占劳动力的 25%),在省内务工 21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32 户饮用井水,有32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 %)。有 32户通电,有9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29 %和 2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1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户7(分别占总数的 30%和 22%)。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通土 路;进村道路为土 路面;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0.5公里。全村共拥摩托车4 辆。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 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8 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委会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勐龙镇勐宋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镇西边,距离村委会0.1公里,距离镇政府30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15.9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737亩,其中人均耕地1.35亩;有林地1351亩。全村有农户125户,有乡村人口545人,其中农业人口545人,劳动力36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37亩(其中:田705亩,地32亩),人均耕地1.29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135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亩,主要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无路灯。全村有125户通自来水,有12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0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81.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5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10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1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8辆,摩托车131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7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0亩,有效灌溉率为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1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林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无任何专业合作组织。 29 景洪市景讷乡大寨村委会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村隶属于景讷乡大寨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景讷乡北边,距离乡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2.54平方公里,海拔85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蔬菜、橡胶、茶叶、稻谷等作物。有耕地1105亩,其中人均耕地3.47亩;有林地810亩。全村辖1个村,有农户58户,有乡村人口318人,其中农业人口318人,劳动力1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3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水稻、茶叶、冬季作物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05亩(其中:田969亩,地136亩),人均耕地3.47亩,主要种植稻谷等作物;拥有林地810亩;水面面积73亩,其中养殖面积73亩,其他面积1816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58户通自来水,有5户饮用井水。有54户通电,有5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户(分别占总数的87.2%和34.5%)。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58辆,摩托车116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亩,有效灌溉率为80.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2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82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万元,占总收入的37.5%;畜牧业收入36万元,占总收入的18.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65头,肉牛25头);渔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5.07%;林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13.7%;第二、三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7.6%;工资性收入24.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4元,农民收入以水稻、茶叶、冬季作物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1.8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人(占劳动力的15.75%),在省内务工22人,到省外务工4人。 ◎ 特色产业该村委会的主要产业为水稻、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畜牧业等,主要销售往省外。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36.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6.9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东升南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橡胶产业。本村无专业合作组织、企业。 ◎ 人口卫生该村委会现有农户510户,共乡村人口2526人,其中男性1298人,女性1228人。其中农业人口2526人,劳动力1503人。该村委会以傣族为主。到2010年底,全村委会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25人,占人口总数的93.6%;参加农村合作医2419人,参合率99.6%;享受低保268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3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委会距离乡卫生院 6公里。该村委会建有公厕4个,人畜混居的农户510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 文化教育该村委会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786平方米,拥有教师18人,在校学生146人,距离乡中学6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58人,其中小学生150人,中学生108人。 全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4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村务公开该村委会到2010年底,该村委会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1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349.8亩。已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2009年本村未筹资筹劳。年末集体总收入2.6万元,有固定资产18.3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救灾救济款,具体经济项目的承包、租赁、等内容。 ◎ 基层组织该村委会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9 人,少数民族党员53人,其中男党员49人、女党员10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13个村民小组。 该村委会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6个,共有团员224人。该村团总支2006年被评“五四红旗团总支”。 ◎ 人文地理大寨村委会民族主要以傣族为主,因此继承了傣族优良的民族传统风俗与文化。傣族是淳朴善良的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每年的4月15——17日是该民族的新年——“泼水节”。前三天人白天杀猪宰牛,迎接款待各方来的客人,然后带着新朋好友到赶摆场,不管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小姑娘和小伙子们溜包。同时还要放“高升”,“高升”飞得越高,表明来年的日子就会越好,晚上放“火花”,“赞哈”们歌颂往年的传绩,祈祷来年的美好。 “泼水节”的最后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出来互相泼水,洗去往年的不幸,以全新的身心迎接新的一年。 大寨佛寺是景讷乡唯一的寺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关门节”,农历九月十五为“开门节”,全乡的傣族人民都要到寺庙里去祭拜,讫求佛能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在这期间,身为傣族的,都不能娶嫁。 ◎ 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市、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18.85万元。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的整治,让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 发展重点该村委会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基础设施不健全,大部分村寨进村道路差,村内道路未硬化。 2、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科普经费短缺,农民群众接受新来物的能力差等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3、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农民增收渠道窄,发展缓慢。 该村委会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1、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发展特色产业冬季农业,结合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寻找符合乡情、适销对路的冬季作物和组织实施订单农业,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发展新奇特、无公害农产品。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3、巩固和提升粮食、茶叶、林业、畜牧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扩建种桑养蚕面积。 该村通过发展茶叶、橡胶、冬季农业、松脂等产业,加大土鸡养殖,扩建种桑养蚕面积,巩固粮食产业,壮大畜牧业,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2584元增加到2011年的2790元 30 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大寨村◎ 乡村概况大寨村隶属于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代味村委会,辖大寨共1个自然村。位于新化乡北部,距离新化乡政府21.8公里,到乡集镇道路主要为土路,距村委会2.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亩,林地9164亩,人均耕地1.15亩,共有经济林果地150亩。海拔1960米,年平均气温15.3℃,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全村有农户58户,共233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232人,劳动力15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3元,农民收入以烤烟为主。 大寨村今后发展的重点:稳定烤烟生产,巩固发展林果业,积极培植养殖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力争下年结束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58户农户均通自来水和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不同有线电视;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8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57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的农户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的57户;沟渠1500米,小水窖57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90亩。 ◎ 农村经济2010年大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4.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9.57%;畜牧业收入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36%;渔业收入0.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3%;林业收入1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51%;外出劳务收入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61%。农民人均总收入7060元,人均纯收入2983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56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2户。 2010年底全村拥有汽车1辆,农用运输车3辆,拖拉机15台,摩托车14辆。 ◎ 人口卫生大寨村现有农户58户,共233人,其中:男118人,女115人。农业人口总数为232人,劳动力总数15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33人,外出务工人数6人。 大寨村人口主要为彝族,其中彝族228人,汉族5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4人,享受低保人数40人,五保户3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计226人,参合率达97%。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建筑面积为97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设在距离该村2.8公里的代味村委会所在地,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1.8公里。 ◎ 文化教育大寨村适龄儿童在代味村委会小学上学,该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739.83平方米,有教师6人。大寨村距离村小学2.8公里,距离乡中学21.8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共有33人,其中小学生31人,中学生2人。 31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大寨村该行政村隶属桓台县田庄镇,地处正政府东边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镇道路为混凝土路,交通晴通雨阻,距县城14.5公里。东邻东营村,南邻李寨三旬村,西邻牛王村,北与吕埠文庄相连。现有人口2000左右 村内内道路全部建成柏油路。风景秀丽,友好好客,人杰地灵,山清水秀 主要农产品:绿苹果、红苹果、绿豆芽、大蒜、荔枝、生姜、 村内富含铜、铝、锌等矿产资源。 村内有大寨砖瓦厂,田庄供销合作社大寨门市部等企事业单位。 32 云南省普洱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思茅区倚象镇政府,地处倚象镇南边,距倚象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面 ,交通方便,距区10公里。东邻半坡村委会 ,南邻竜竜村委会 ,西邻南屏镇,北邻下寨村委会 。辖大寨大一队、大寨上二队、大寨下二队、丫口、歹里、老郭寨上三队、老郭寨下三队、洋他郎、结基坝、干海子、苏家箐、思茅坝、云龙茶厂一队、云龙茶厂二队、大草地、小寨、老熊箐、张杆箐、上龙塘、下龙塘、董家寨、大椿树、麻栗林、大板桥、郭家寨、康家箐、白家荒田、消水箐等2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250户,有乡村人口4496人,其中农业人口4496人,劳动力278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62人。 全村国土面积46.58平方公里,海拔1470米,年平均气温24 ℃,年降水量17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5724 亩,人均耕地 1.38亩,林地60845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2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2.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养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724亩(其中:田3450 亩,地 2274 亩),人均耕地 1.38 亩,主要种植 水稻 等作物;拥有林地 6084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24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6亩,主要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0亩,其他面积3200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139户通自来水,有1139户通电,有7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30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6.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0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0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24%)。 该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柏油路路面;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1辆,拖拉机182辆,摩托车335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000 亩,有效灌溉率为69.8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34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83亩。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4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2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40户。全村有1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8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7个自然村已通路灯。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1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10.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38万元,占总收入的66.54%;畜牧业收入160万元,占总收入的7.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3365头,肉牛206头,肉羊230头);渔业收15万元,占总收入的0.74%;林业收入68万元,占总收入的3.38%;第二、三产业收入366.6万元,占总收入的16.74 %;其它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3.13%,工资性收入53万元,占总收入的5.24%。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等为主。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水果,主要销售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7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9%。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水果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250 户,共乡村人口4496人,其中男性2268人,女性2228人。其中农业人口4496人,劳动力278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汉族3900,其中回族96人 苗族15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人,占人口总数的0.4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3960 人,占总人口的95.47%,参合率100%;享受低保8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3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 441.6 平方米,拥有教师 48人,在校学生388人,距离 镇中学1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88 人,其中小学生320人,中学生6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13 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多地少,道路差,种植单一,养殖业不发展。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道路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33 云南省红河绿春县大兴镇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行政村隶属绿春县大兴镇,地处大兴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大兴镇道路为柏油、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5公里。东邻西城社区,南邻倮德村委会,西邻岔弄村委会,北邻阿迪村委会。辖大寨、小新寨、西哈腊依、广吗等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73户,有乡村人口3495人,其中农业人口3128人,劳动力1770人,全部从事第一产业。 全村国土面积4.17平方公里,海拔1590米,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870毫米,适合种植茶叶、草果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2045亩,人均耕地0.59亩,林地4115.5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7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45亩(其中:田1005亩,地1040亩),人均耕地0.59亩,主要种植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411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772.3亩,主要种植茶叶、草果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00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行政村已实现通水、通电 、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该行政村有675户通自来水。有675户通电,有67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7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3.96%、22.01%和64.3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75户(分别占总数的28.63%和23.88%)。 该行政村到大兴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4公里,建有集贸市场1个。该行政村共拥有农用运输车15 辆,拖拉机10辆,摩托车100辆。该行政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0亩,有效灌溉率为20.1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亩。 到2008年底,该行政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5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0户。该行政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行政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7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1.2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6.65万元,占总收入的27.1%;畜牧业收入369.8万元,占总收入的32.7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3头,肉牛38头);渔业收入16.9万元,占总收入的1.97%;林业收入227.66万元,占总收入的21.11%;第二、三产业收入51.2万元,占总收入的13.09%;工资性收入26万元,占总收入的4.03%。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5人(占劳动力的2.08%),在省内务工41人,到省外务工24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草果,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7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7.10%。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绿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73户,共乡村人口3495人,其中男性1772人,女性1723人。其中农业人口3128人,劳动力1770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全部都是哈尼族。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659人,参合率95%;享受低保87人,享受农村五保户待遇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9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大兴镇卫生院9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0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无人畜混居的农户。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拥有教师48人,在校学生484人,距离绿春二中1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04人,其中小学生484人,中学生32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公开、筹资酬劳、村规民约以及各类人员名单。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3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670.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3495元(人均1.12元),一事一议筹劳21042个(劳均11.89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方式公开财务。 34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傣族彝族乡大寨村◎ 乡村概况大寨村隶属于高大乡高大村委会 。位于高大乡南边,距离高大乡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4388亩,海拔1510米,年平均气温17.5℃,适合种植洋芋、柑桔、冬早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07亩,林地5459.2亩,人均耕地0.9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50亩。全村有农户133户,共49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463人,劳动力330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35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 农村经济2007年大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4357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1534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2.68%;畜牧业收入2300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69%;渔业收入30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9%;林业收入180000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24%。外出劳务收入100000元。农民人均总收入7421元,人均纯收入3878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123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有5户,居住于砖木结构的有3户,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7年底全村拥有汽车4辆,农用运输车1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30辆。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133户通电,11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5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柏油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12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1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5户;建有小水窖31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07亩。 35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大寨村◎ 乡村概况大寨村隶属于大街镇伏家营村委会。位于大街镇东南边,距离大街镇4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4018亩,海拔1770米,年平均气温15.6℃,适合种植稻谷烤烟、林果、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74亩,人均耕地0.17亩,共有经济林果地23亩。全村有农户464户,共1627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600人,劳动力1087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大寨村今后发展的重点:种植业、养殖业、经果林、劳务输出。 ◎ 农村经济2010年大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31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1.1%;畜牧业收入2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5%;渔业收入1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52%;林业收入2元。外出劳务收入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364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67户,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23户,还有1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10年底全村拥有汽车20辆,拖拉机20辆,摩托车35辆。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460户通自来水;464户通电,35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72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0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土路面。全村共有80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 “一池三改”的8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70户;建有小水窖37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85亩。 36 云南省临沧临翔区大寨村◎ 村情概况大寨子村隶属于凤翔街道办事处昔本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凤翔街道南边,是昔本村委会所在地,距离凤翔街道10公里。国土面积12.68平方公里,海拔1650米,年平均气温16.20 ℃,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1893亩,其中人均耕地0.8亩;有林地11525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7户,有乡村人口2348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劳动力115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25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7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893亩(其中:水田1242亩,旱地651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玉米、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1152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47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9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水面面积60亩,其中养殖面积4亩;其他面积5536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69户通自来水,有48户饮用井水。有517户通电,有26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50.68%、98.6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5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50户(分别占总数的61.7%和6267.7%)。 该村到凤翔街道的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4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4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2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1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242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7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4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8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37 云南省新平县新化乡老五斗村大寨村◎ 乡村概况大寨村隶属于云南省玉溪新平县新化乡老五斗村委会,辖大寨共2个自然村。位于新化乡北边,距离新化乡政府26.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距村委会1.5公里,全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亩,林地3404亩,人均耕地0.57亩,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8.5℃,适合种植烤烟、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全村民小组有农户46户,共201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201人,劳动力12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4元,农民收入以烤烟为主。 大寨村今后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竹子、畜牧业,开挖一条机耕路。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全村46户全部通自来水和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4户,不通有线电视;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土路面。全村建设沼气池44户,安装太阳能9户;沟渠2200米,小水窖101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2亩。 ◎ 农村经济2010年大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1.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2.24%;畜牧业收入2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37%;林业收入0.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7%;外出务工收入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农民人均总收入3557元,人均纯收入2964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1户,居住于砖混结构住房的农户1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户。 2010年底全村拥有农用车1辆,拖拉机1台,摩托车11辆。 ◎ 人口卫生大寨村现有农户46户,共201人,其中:男99人,女102人。农业人口总数为201人,劳动力总数12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08人,外出务工人数5人。 大寨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197人,汉族4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0年底全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75人,享受低保人数20人,五保户1户;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共计192人,参合率达95.52%。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建筑面积为101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设在距离该村1.5公里的老五斗村委会所在地,该村距离乡卫生院26.5公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