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南岗缘蝽 |
释义 | 基本信息总科名: 缘蝽总科总科拉丁名: Coreoidea 科名: 缘蝽科 科拉丁名: Coreidae 种名: 云南岗缘蝽 种拉丁名: Gonocerus yunnanensis Hsiao 国内分布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9.8—13mm,前胸背板宽2.5-3.8mm,雌虫较雄虫略宽大。体延伸成梭形,褐黄至褐红色,多具红色光泽。触角第一至第三节、足腿节及股节有黑色斑点。革片内角有黄白色花纹。头中叶侧扁,明显超过侧叶。前胸背板前部中央略凹下,侧缘向内弯曲,侧角钝,近后缘有一显著横脊。小盾片表面具横皱纹。前翅革片端角甚尖长,膜片淡褐色。雄虫腹部两侧几乎行,雌虫腹部中央较膨大,侧接缘明显向上翘折。腹部腹面通常黄褐色。 卵 长1.6一1.8mm,宽0.8-lmm。椭圆形。淡黄色或淡绿色,有光泽。 若虫 末龄若虫体长约9.4mm,前胸背板宽约2.4mm,黄褐至褐色。纺锤形。头几长方形,中叶较窄且长于侧叶。像黄褐色,末端黑褐色。前胸背板梯形,侧线向内弯曲。头顶至小盾片端角中央有1条淡色纵纹。翅芽伸达第四腹节背中部。足细长,红褐色;胜附节有暗褐色斑及细短毛;爪黑色。腹部腹面中央稍凸出,常有红色及褐色细斑,毛点黑色。 生物学特性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3月中旬交尾,之后l~4天产卵,5月中旬为产卵盛期,至9月中旬结束。4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为若虫期。若虫经4次脱皮变为成虫。成虫以四针刺入针叶或嫩校内取食,一般4-5头集中在一捎上危害。晴天烈日下较活跃,尤以14—17时为甚。有多次交尾习性。卵散产于松针上,每次产1粒。产卵历或长者达124天。 具保护色,体色与针叶叶鞘和幼梢芽鳞颜色酷似,常不易被发现。受惊扰时分泌极其难闻臭味 卵产下后经20—30天孵化。若虫共5龄。各龄历期为:6天,16—21天,18-22天,18天,22天。l、2龄若虫喜在顶芽周围活动,3、4龄时则扩大到嫩技、树干上取食。在一天内若虫活动范围随温度的升降而有变化,一般清晨多在顶芽处,气温升高后则爬行于技干上,17时后又潜居于顶芽 防治方法1.利用云南岗缘始成虫在松梢顶芽处群集越冬的习性,冬季组织人工捕杀。 2.竹林中红缘猛措始发生期尽量不使用农药,以保护这种天敌昆虫。 3.用90%敌百虫晶体、25%亚胺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毒杀若虫和成虫。用西维因粉剂、巴丹粉剂(1—2kg/亩)、避蚜雾粉剂(0.5-1.0kg/亩)防治云南岗缘蝽,效果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