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玉戈
释义

大玉戈是礼玉中的精品,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玉器只有在高级别的贵族墓葬中才能见到。 大玉戈在北赵晋侯墓地的晋侯墓中多有出土,羊舌M1的墓中也不例外。大玉戈和玉璧出土于墓主人棺内,分置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有七、八件之多,精美异常。

玉戈之王

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出自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考古价值

1977年甘肃庆阳出土、时代相当于商前期的大玉戈,还被认定为由中原流入甘肃,使中原文化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和中原文化西进的佐证。

相关资料

(一)晋侯墓地的玉器

晋侯墓地的玉器,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礼玉(包括瑞玉、祭玉)、装饰玉、葬玉三大类;按形制可分为几何形、像生形、像器形等。礼玉类包括玉戈玉钺玉璧玉圭玉罍玉鼓等。尤其是玉罍、玉鼓为西周玉器首见。装饰玉包括各类组佩玉和其它各种装饰、佩饰玉,这是晋侯墓地玉器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为精彩的品类,取材广泛新颖,造型优美自然,反映了西周治玉业的高超水平。如M63:41一组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组成,共计204件,其中的玉璜数量达到45件,气势宏魄,非同一般,玉饰上的纹饰精雕细琢,姿态各异,有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尤其组佩下端的两件玉雁,昂首展翅,栩栩如生,更增添了此组玉佩的精致与豪华。这类大型组佩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为认识西周时期的佩玉制度提供了确凿的依据。肖生类装饰玉器小巧玲珑,种类繁多,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常见的各种动物,它们大多数结构准确,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和动感。如M8:184玉人,高9.1、宽3.3厘米,暗绿色,披发,浓眉,大眼,阔鼻,身着高领衣,右衽,束腰,裳呈梯形,前有垂叶形蔽膝,领、腰、裳周边饰交叉斜格纹带,衣饰华贵,应为贵族身份写照。晋侯墓地出土的葬玉包括了缀玉覆面、玉琀、玉握、踏玉等,其中以缀玉覆面最为精致,如M62:20,共由48件玉饰组成,面部五官采用24件形状各异、雕琢精美的玉饰,尤其额角的虎形饰,曲腿蹲踞,回首观望,颇具动感,整组覆面色彩斑斓,夺人眼目。

(二)周礼中的礼玉

中国是礼仪之邦,尤其在古代人们特别注重礼节性的东西。因此古人在行使礼仪的时候具有专门的礼器,礼玉在玉器史上显的更为重要。人们将玉器分为佩玉、礼玉、葬玉等类型。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据《周礼》记载,礼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璜玉琥六种,通称“瑞玉”。

玉壁:为中心有圆孔的扁圆形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古代依据璧体(肉)宽度与中间的孔(好)宽度的比例又将它们分为璧(中心孔直径为全璧直径的三分之一)、瑗(孔为璧直径的三分之二)、环(孔为璧直径的二分之一)。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商代璧多饰旋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等装饰的玉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璧为春秋战国时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和得一玉璞(即玉料),献于楚王,反被不懂玉之人诬为欺妄国君,二次治罪,被刖(砍)去双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武王命识玉之人理璞(琢磨)之后始知为稀世之宝,取名“和氏璧”。后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壁,被秦昭王知晓,以十五城池相换(即“价值连城”一词的出处)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壁共存亡,终于令“完璧归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手篆、巧匠雕刻,将玉壁改制成“传国玉玺”。玉玺经多世相传,至后唐李从珂手中时,因契丹人与叛臣勾结攻打京城洛阳,李抱玉玺登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玉玺失传。

古代玉玺为贵族的礼器,或作为信物、装饰物用,汉墓中经常出土大量陪葬品玉璧。

玉琮 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

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汉代玉琮已不再制造。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因加工工具,习惯的不同,伪品多数显得圆滑有余而古意不足,熟旧的程度更难做得逼真。

玉圭 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勤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祖盟誓的祭器。《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差别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