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粤江秋夜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粤江秋夜》 【年代】明末清初 【作者】屈大均 【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粤江秋夜 明月生珠澥,苍茫万里愁①。 笙歌喧极浦,风露满孤舟②。 落雁栖难定,寒潮静不流③。 年来秋望苦,不上五层楼④。 作品注释①珠澥(xiè):珠海,即珠江。北、东、西三江汇成珠江,流至广州城南,水面宽广,犹如大海,故称。 ②极浦:遥远的水边。 ③寒潮:指寒冷的江水。 ④五层楼:即镇海楼。在今广州市北区越秀山上。公元1380年(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所建。高八丈,共五层,俗称五层楼。现辟为广州市博物馆。 作品简析粤江为珠江的旧称。珠江为岭南最大江河。这是一首抒写广州城珠江夜景的名诗,对珠江两岸的萧瑟秋景作了极为细腻生动的描绘。深秋夜景固然凄清荒凉,孤舟落雁固然岑寂无依,其实根本比不上作者苦涩的心境。作者因何而苦,所思为何,读者不得而知。诗中流露出一种迷惘惆怅、忧郁凄凉的韵律,却令人共鸣感慨,令人深深感动。 作者简介屈大均 (1630—1696)明清之际诗人、学者。原名绍隆,字介子,广东番禺沙亭乡(今番禺新造镇思贤村)人。曾参加陈邦彦等发动的抗清队伍,后为避祸,削发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种。中年还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大家”。曾在广州创立西园诗社,他总结了岭南诗歌发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扬。其诗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壮的艺术风格。著作有《易外》、《翁山诗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30余种。他撰写的《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