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始雕塑艺术 |
释义 | 原始雕塑艺术的产生是原始造型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原始雕塑艺术是何时产生的,目前尚不清楚,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了初具轮廓的原始雕塑艺术品。它包括陶塑艺术和以精美的磨光石器为代表的石雕艺术。前者已是独立的雕塑艺术品;后者则是对实用工具的艺术加工,具有美而实用的性质。 陶 塑 陶塑艺术与陶器艺术不同,因为它不是“器”,所以不具有使用价值,而是独立的原始艺术品。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艺术品,目前仅发现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中。1978 年,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了几件很小的陶塑猪头和羊头像。猪头塑像有两件,均是猪头的正面像。一件略呈三角形,表现出肥胖的猪头,有雕空的椭圆形双眼,突出的短圆猪鼻,活生生地塑造出猪头的特征。另一件已残,但也能看出用线条刻划的两个圆眼和有两个鼻孔的小而圆的猪鼻羊头塑像一件,呈长三角形,一面平齐,一面隆起,在三角形的尖部塑有两个长而高翘的羊角,头部戳印三个圆点分别表示双眼和嘴,造型简单幼稚。1977 年,在河南密县莪沟遗址,还发现一件泥质浅灰陶陶塑人头像。为一方形正面塑像,双眼雕空,两眼眉突出并左右相连成一条线,高耸的宽鼻,前突的下颚,都较准确地表现了人的面部特征。这些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陶塑艺术既是原始造型艺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陶器艺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并非偶然。陶塑猪羊应与当时家畜饲养的出现有密切联系,猪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氏族先民早已驯养的家畜,陶猪正是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艺术反映。陶塑人头像则是氏族先民对人本身认识的一种艺术表现,它的出现,说明中国氏族先民首先是从人的面部特征开始对人认识的。美术史家认为,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重视刻划人物的面部表情,以求传神的优良传统之源①。但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这些原始陶塑,尽管已是独立的雕塑艺术品,它们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平面浮雕,在表现手法上还比较原始。 ① 吴耀利:《我国最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中的位置》,《史前研究》1988 年《辑刊》。 ①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 1 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8 页。 石 雕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雕艺术,集中地体现在精美的磨光石器上。经过打制、雕琢、磨光的石器,不仅代表了石器制作工艺的一个新成就,而且也是原始雕塑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磨制石器的应用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首要标志之一。考古学家把石器时代分成新旧两大阶段,最早就是以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为标准,因为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普遍使用了磨制石器。 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最早的第一件磨制石器,但磨制技术的产生却是相当早的。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就常见到磨制的装饰品,磨光的骨器,以及石磨盘、磨棒等工具。年代最早的是在峙峪遗址发现过一件钻孔被磨光的石墨饰物;然后是山顶洞人的钻孔小石珠和小砾石饰品,它们的一面都被磨平;在山顶洞遗址和下川遗址都还发现有简陋的石磨盘;在山顶洞和辽宁营口金牛山 C 地点都发现过磨光骨器,前者是一枚骨针,后者是两件器物,一件是亚腰形穿孔骨器,另一件是打琢粗磨的骨锥;最后是在山西怀仁县鹅毛口石器制造场发现的一种粗磨的残石斧,它的边缘和两侧还保留着打制剥片的痕迹。据考古学家推测,磨制石器的制作过程是,先打制出毛坯,然后用盘状小石锤一点一点敲打掉毛坯上的凸棱,最后再加以磨光①。 随着磨制技术的产生,磨制石器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的一些磨光石器,就表现出了很高的磨制工艺水平。最早的彭头山遗址已有了形式规整,通体磨光的石斧,以及小石管、小石棒形坠饰等。然而最有代表性的,却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磨光石磨盘和磨光锯齿石镰。 当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被发现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当时的氏族先民已经在制造和使用着众多精美的磨光石器了。尤其是其中的石磨盘和锯齿石镰,使人们很难相信它们就是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远古儿女所使用的劳动工具。然而,考古学家在这两种文化的墓葬里发现,它们常常被当作随葬品与死者埋葬在一起,石镰一般放在死者的手部附近,石磨盘多放在脚下,毫无疑问,这两样东西就是死者生前所用的工具。 令人惊叹的首先是石磨盘。它既不同于我们今天在农村常见的两扇重叠的圆形石磨或滚筒式石磨,也不同于在旧石器时代遗物中见到的自然石块似的磨盘,而是一种有固定形式,经过仔细加工处理,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扁平石板。它的平面呈舌形,后端直平,前端是圆弧或尖弧形。最短的石磨盘有四五十厘米,最长的竟达九十余厘米,一般宽三四十厘米左右,厚四五厘米。它的底部大多都有四个短圆柱形足,前后各两个,有的则是两个横条形足,使磨盘能平稳牢固地支放在地面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整个磨盘都经过认真仔细的磨制加工,被琢磨得十分平整光滑,找不出一丝粗糙的痕迹。可以想见,在当时还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要把一块近一米长的石料加工成如此精细的石磨盘,该是多么不容易! ①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39 页。 与石磨盘配套使用的还有石磨棒,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一套组合工具。石磨棒是一根断面呈椭圆形的石棒,也是通体被磨光。使用时,双手握住石磨棒的两端,在磨盘上来回磨动。由于长期使用,很多石磨盘和磨棒的接触面,已经被磨成凹面。 裴李岗文化的锯齿石镰,如果不看石质,简直可以同今天的锯齿铁镰相媲美。这种石镰呈弯月形,直刃,刃部有密集的锯齿。尾端背部略上翘,刃部或者是一缺口,或是钻有一圆孔,显然是为了便于捆绑木柄而设计的。锯齿石镰一般长七八厘米至十七八厘米,个别较长的约二十厘米,宽不过三四厘米,厚也仅半厘米多,磨制精细,通体光洁,每一个锯齿都磨出了斜刃,齿尖也很锐利,似乎它们不是一种生产工具,而是一件精湛的石质工艺品。 磨光石镰是裴李岗文化先民的独特创造,在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未有见到,因而成了这一文化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而磨光石磨盘和石磨棒,在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中都很常见,但在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里也没有发现过,它们是这两种文化所特有的磨制石器。这两种精美的磨光石器,不论从造型上还是磨制工艺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石磨盘的造型非常适合于加工粮食作物,它的低矮的支撑点,平整光滑而又宽大的磨面,给先民们的劳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造型小巧的弯月形锯齿石镰,对于提高劳动效率,充分发挥石器工具的作用,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形式。至今我们所用的铁镰,依然保持着类似造型。裴李岗文化的氏族先民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创造出锯齿镰刀这种形式,其中又该凝聚着他们多少聪明才智!石磨盘和锯齿石镰是当时的劳动工具,但它们又不是普通的劳动工具,而是氏族先民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式的劳动工具,充分表现出了氏族先民逐渐发展起来的审美意识。 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后的各考古文化,磨制石器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迅速增加,磨制技术的水平也全面提高。后来的磨制石器形式也更加准确和适用,出现了像石斧、石铲、石刀、石锛、石凿、石锥、石锄,甚至石犁等不同种类的固定工具。它们大多都开创了今天所用工具的造型,并以其极整齐对称的形式,和精细的磨制技巧将石器发展推向最高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有独立的石雕艺术品。河北武安县曾出土一件磁山文化的小型石雕人头像,人头呈不规则椭圆形,眼作圆窝形凸起,口部很大,阴刻倒八字形双眉,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面特征。额部有一穿孔,可能是系佩的装饰品①。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石雕人像。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