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洋型地壳 |
释义 | 简称洋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秒。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公里/秒。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镁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多(>50%),为大陆型地壳;而北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为大洋型地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