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秧歌
释义

朔州大秧歌简介

据考证,大秧歌作为一个剧种,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朔县大秧歌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据《朔州马邑·赵氏家志》记载:“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许愿:周岁为送女娘娘唱愿戏。时有秧歌戏为六月六淋生戏,于正日日场‘巧女翻舌’;终,将戏班请于奶奶庙唱‘祝愿’、‘刘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见,朔县秧歌的形成,至少在雍正年间,甚至在清初康嘉年间就有其雏形。

朔州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州、山阴、平鲁、应县、左云等地的戏曲剧种。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魅力独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塞北戏曲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唱腔

秧歌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也有一部分联曲体唱腔的“训调”和“红板”。它的唱腔,板式齐备,能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板腔体有七种板式:头性、二性、三性、急鸿崖、介板、滚白、倒板。联曲体唱腔中的“训调”又包括“平训”,“苦训”,“大悠板”、“二悠板”、“五音堂”、“苦相思”等,其节为4/4拍,一般多用于表现凄凉、哀苦之情绪;“红板”则包括“苦红板”、“慢红板”、“紧红板”,一般多用于表现抒情、思虑等人物情态。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主要有笛、笙、板胡、三弦;武场有鼓板、梆子、二锣、软镲、铙钹等。

取材及剧目

秧歌剧取材于历史小说、现实生活及野史笔记等,内容多反映民间故事、传说和家庭生活琐事。传统剧目有:《泥窑》、《王小二赶脚》、《三复生》、《乌玉带》、《三贤》、《芦林相会》、《杀媳》、《火焰驹》、《二堂舍子》、《安安送米》等40多个。

朔州地区的秧歌剧团很多,除1956年成立的朔县秧歌剧团(今朔城区大秧歌剧团)外,还有应县的奋地秧歌班社、西路秧歌农村业余剧团以及平鲁县内的窝窝会、向阳堡、圣佛崖等地的大秧歌业余剧团等。这些秧歌艺术团体经常活动于朔州城乡及大同、内蒙一带,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秧歌剧《夫妻泥窑》参加省农民家庭演唱大奖赛获二等奖,随着民间艺术团赴京演出多场,深受好评。

大秧歌是指民间活动大群工作者在同处插秧时候 为了插秧快准好而创造的即兴活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