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玉山古窑址 |
释义 | 窑址简介玉山古窑址位于江西省玉山县怀玉乡马路村十四组一处名叫塔山的东面山坡上,高出周边水田约10米,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窑业堆积厚度最深达3米,至11月6日止,共布10×10平方米探方12个,从相关情况看,此古窑的发掘是江西省首次大型发现。 江西省考古所副研究员余江安介绍:“由于德上高速公路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我们对这块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经过调查这个窑址有5万多平方米, 地表暴露的窑炉痕迹就有13处,在清理发掘的有5座,这5座窑它的形制都是馒头型的窑炉,形制大体相同,但是每个窑炉它的结构都有细微区别,各有各自的特色。” 形成条件据文物专家介绍,该窑的形成有三大条件,一是有窑土,窑址周围到处是山坡,而这里泥土均是烧砖瓦好土;二是燃料,烧窑需要柴火和媒,窑址周围不乏树木杂草和丰富的煤矿资源;三是运输便利,窑址周围有锦溪河流,是信江上游的支流,为民窑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出土砖瓦和烧造工艺判断,专家认为是明代中期的文物,而其造型也揉合了南北方的特色。 形态特征该窑群各窑均呈馒头型,此种窑型具有升温慢降温也慢的特征,保温时间较长。南方大多是龙窑系统,馒头型的窑炉原来分布在北方。江西省考古专家余江安认为:“南方的龙窑一般以柴薪料为主,北方主要是用煤烧。这次发掘的窑采用了煤和柴薪的结合,说明它既吸收了北方的优点又继承了我们南方烧造技术的特点。” 出土文物在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陈列室看到,文物多为烧制砖瓦为主,伴烧极少量的日用生活用具,有罐、陶质的纺铜镜等。这些窑炉均保存完好,包括窑顶、焚口、火膛、火路、烟道等结构均清晰可见。 考古意义该窑址的发掘一方面对于研究明代学者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陶埏篇对明代砖瓦窑的记载和论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一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建筑的构件及材料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窑址的发现,为研究东亚窑业的技术史和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此外,对于了解当地白泥(极细腻、杂质少,是窑业的重要原料)、姚坞等地名来源提供有力证据。 考古进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玉山县、德兴市、瑞昌市、安福县等博物馆的一支考古发掘队,在紧张的挖掘之中,预计还有重大发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