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秉熙
释义

禹秉熙,1938年出生,朝鲜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主任研究员,总工程师。

他是我国光电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我国光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在我国宇宙空间光学界被誉为“王星”。曾参加设计制造我国最早的彩色摄像机分色棱镜等项工作,在国家载人飞船工程中研制出太阳常数监测器,是国家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带头人。

禹秉熙1938年生于辽宁省桓仁县,1962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曾暂任助教,1963年调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光学研究领域。1986年禹秉熙在中国科学界暂露头角,他在《中国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又名863计划)中的航天领域项目设立大会上提出了对发展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制造“成像光谱仪”、“太阳常数监测器”等建议,并被采纳。禹秉熙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研发小组完成了重大的科研项目,成功制作了“高分辨成像光谱仪”。这是先进的远程遥感仪器,已经走在国际远程遥感技术的前沿。将该仪器应用在航空飞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能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准,使中国继美国之后成为第二个制造该仪器的国家。

禹秉熙是1992年1月启动的“神舟载人宇宙飞船工程”(921工程)的理论专家,历时10年主导了用于神舟载人宇宙飞船的光学装置“太阳常数监测器”的研究制作。在瑞士举办的同类装置国际比较试验中,该仪器被评为最优秀仪器。该装置被设置在神舟3号宇宙飞船的轨道窗上,在2000年3月至9月准确地测量了太阳光的相关数值。这种测量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由此,中国开拓了“高分辨成像光谱”和“空间绝对辐射测量”研究的新技术领域。禹秉熙也因此被授与“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禹秉熙甚至获得了200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经历:

1938年: 生于朝鲜黄海道

1951年8月——1954年7月:新宾朝中学习

1957年8月——1961年8月: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

1961年1月——1962年2月:留校任教

1963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光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贡献:

在国家第七、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科学技术攻关中,负责主持完成了成像光谱、海洋水色成像技术研究等课题。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863计划后,参加国家高技术领域(863——2)的专题论证工作。

1992年我国制定发展“神州”号载人飞船工程(921工程),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工作。

2000年9月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达沃斯世界辐射中心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日射计(绝对辐射计)比较试验,“太阳常数监视器”上所用的绝对辐射计的精确度在0.1%以内同世界辐射基准一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这个设备安装在“神州”3号飞船轨道舱上。

在国家863计划中,由禹秉熙教授主持(任首席科学家,项目主任)并组织了三个单位40多位科研人员用1995年至1999年的5年期间完成了“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样机研制,并进行了航空应用试验,获得了大量成像光谱图像,分析表明该仪器确实具有其他遥感前所未有的识别和分辨地物的惊人本领。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这类仪器的国家。

主持进行的其他项目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分辨率光盘遥感机理研究”、还有863海水层光学测量系统(863——818——05)、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遥感光学成像模拟技术研究等课题。

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生数十名,现有在读博士生和博士后五名。发表论文20余篇。

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两个)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获得的荣誉称号有:政府特殊津贴(1992)、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国家高技术(863)计划航天领域研究先进个人(1994)、国家科技部和解放军总装备部授予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5周年先进个人(2001)、吉林省劳动模范(1999)、全国劳动模范(2000)、中国科学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200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