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渔洋 |
释义 | 安阳渔洋村这座名为渔洋的安阳市小村,西临殷墟遗址,村民约有3000人。20多年中,随着改革开放村民纷纷地或外出闯荡、或搞起了多种经营。唯有龙振山,一家4在市区的西北20公里处,紧临漳河,是西门豹治邺的地方,现在还存有西门豹祠,也是安阳八大景之一“漳河晚渡”所在地。 口人守土有责。日复一日,在这片土地上寻觅祖先痕迹的历程中,30年的积累竟穿越了6000年的岁月长河。 穿越6000年古老的村落 6000年的村落史渔洋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漳河岸边,北望河北,东有平原,西为丘陵。四周村村相连,远远望去,渔洋村与其它村子没有什么不同,是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但只有走入其中,你才可以从一砖一瓦中感受厚重的文化。 曲曲折折的青石板一路延伸,直到我们看到一座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精美鹅卵石搭建的古寨门。从寨门上依稀可见的碑文可以看出此门曾在乾隆五十五年重修过,遂沿用至今,而究竟它建于何年,已无从确考。再看那脚下的青石路竟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一切的残破和沧桑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小村的古老与神秘。 龙振山在渔洋村号称“土博士”,因为他收集来的文物和考证的结论,是一部得到了考古学家确认为贯穿6000年华夏历史的“活”的史书。跟随龙振山走在村中的土路上或塌落的民宅四周,他边和我聊天边用脚在地上踢踢翻翻。一会儿的工夫,他的手头已摞起了一沓古文物的碎片。他把拣来的那些零碎的物品拿给游人看,一件件地介绍,那白瓷片是宋代的遗物,另一片酱色的是金元时代的文物。还有一大块是汉代印纹陶缸残片。我正入神地去琢磨,他又带我去了另外一个布满荆棘的地方。他拨开荆棘,又用铁锹挖了两下,便发现两片黑瓦,这里曾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窑场。穿行在渔洋的街巷中,随处可见青砖黛瓦、古朴典雅的古代民居。它们丝毫也不张扬,与现代乡村建筑,相互掩映,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气息错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四合院中有两间相对封闭较为严整的小屋,那就是龙振山的博物馆了。小屋的墙上挂着渔洋村周围的遗迹分布图。在柔和的灯光下,整整齐齐摆放在透明玻璃柜内的文物氤氲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光泽,散发着迷人的风韵。那粗略简明的线条就像一道道年轮,诉说着它们各自的年龄和一段上古时代的故事。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心醉。有明代青花、北齐泥像、汉代耳杯、战国鼎壶、商代陶鬲、龙山卜骨、仰韶陶片,奇特的渔网上用的陶坠儿,还有骨箭头、铜箭头、铁箭头……总数有3000多件! “1978年4月7日,在村西沟北岸发现一商代古墓,已经坍塌,尸体头部前有一陶鬲,内装有一兽骨,并在骨上钻有一孔,经考察是一平民墓。另外还有14枚贝币,是海贝,圆鼓形表面光滑细润,为乳白色,背部均为小孔或圆孔。贝币是我国早期货币之一,商代甲骨文中有记载……”龙振山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以来对渔洋村按朝代归类的文物评价是:“渔洋村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渔洋村可以看作是一个中国普通村落6000年演变的标本。” 小村生活 厚重渔洋村渔洋村共有900座民房,其中老民宅就达600座,占全村民宅总数的2/3。历史上的渔洋村曾经是许多仁人志士一展身手的地方。渔洋村与著名的下七垣村一水之隔。漳河对岸,就是先商文化的代表下七垣文化,或许由于这个原因,渔洋村的先商文化遗迹更引人注目。据考证,大禹治水留在渔洋的河渠遗址,如今仍见轮廓,已成为肥沃的土地。30年前龙振山首次发现文物的地方,相传竟是当年西门豹引漳河之渠渠首遗迹。 历史的痕迹关于西门豹的故事,安阳的地方志里有详细的记载,而在渔洋村,至今还有西门大夫石和西门豹祠,人们都到那里供奉,以表达对这位大夫的怀念。据《水经注》记载,在古代渔洋被称为“三户津”。在甲骨卜辞和《史记·项羽本纪》中,“三户津”这个名字都出现过。据村里的人说,我入村时看到的寨门原本东西南北各一座,都十分高大巍峨。上面还都建有庙宇,东门是魁星楼,北门是玉皇庙,南门是观音阁,西门上建的是“泥马渡江康王庙”,如今毁掉了三座。千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按文献记载,就在渔洋村附近。 一个小小的村庄何以沉淀起6000年的历史呢?龙振山通过多年的研究考察总结出了三点原因:渔洋临漳河,地高土厚,曾是古渡口。一般来说古人都是临河、临水择墟而居。墟就是高土岗,不临水没有办法生存,临水又担心遭到水害,因此临水还必须择高而居。渔洋村就是这样一个临水的高地,非常适合早期人类居住。“渔洋村”的村名过去是“鱼羊村”,漳河水在村东经常泛滥,涨水时往低地里注水,洪水退后,洼地里有河鱼可捕。河滩上则土质松软,特别适宜草木生长,人们就在滩地牧羊。久而久之,得村名“鱼羊”。明朝时期,村里比较富裕,读书人多了,嫌“鱼羊”两个字不雅,才改为现在的村名“渔洋”。 龙振山耗时5年,与本村教师高清瑞合写了一本《村史》,其中记载,古时候渔洋村曾是一个渡口,那时,河北、内蒙、陕西等地的客商都在这里渡河。村中一共有24个姓,其中龙、高、韩是大姓,这与当时的客商在此居住做生意有关。因为这里离区域中心如安阳、邺都(今河北临漳县)较远,远离政治斗争和战争的中心,所以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 这里地高土厚,土质优良。多少年来,远来近往的人们都到这里挖土制陶。村中有多处巨大深坑。然而这深坑之下竟还能种植庄稼,可见此地的黄土层十分深厚。而长年受黄土滋养的村舍也与其他地方的大不相同,房屋的造型设计、格局构架以及村四周的四个大寨门,使得整个村子显得十分古朴凝重。 2004年4月25日,安阳市成立了渔洋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所,龙振山任所长。小小渔洋村,现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渔洋的步履仍随着时光的流逝有条不紊地前行,只是它的每一个脚印都那么踏实。 小村生活有条不紊的前行 行走攻略:交通:从南北方向到安阳的火车每天有数十列,到安阳市下车后,有直接到渔洋村的巴士。 美食:酒店及餐饮价格适中。安阳市也有不同风味的餐饮,东南西北中的游客均有可食口味。 景点:世界遗产殷墟博物馆、袁林(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墓)、羑里城(中国最早的监狱、易经发源地)、岳飞庙等,红旗渠等。 渔洋一词yú yáng ㄧㄩˊ ㄧㄤˊ 渔洋(渔洋) 清 诗人 王士禛 别号“渔洋山人”。省称“渔洋”。 清 董元度 《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见示诗慨然感赋得六十四句》:“ 渔洋 曾有言,成句吾能读。” 清 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一:“盖 渔洋 论诗,以格调撑架为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