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学老乡会 |
释义 | 一、什么是大学老乡会在大学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编入相应的系、班、寝室进行学习和生活。这里的系、班、学习小组、宿舍(寝室)等都是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所建立的有固定的大学生成员的组织,其大学生成员都有确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我们把它们叫做大学生正式群体。而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们在不断交往过程中,由于在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观点、信念、需要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一致性或相似、相近性而自发形成的大学生集合体。这种群体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的成员,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没有严格的群体准则,也不承担明确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并且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靠感情和对某种事物的趋同性认识来维持,其成员在心理、动机、倾向等方面是一致的。高校同乡会就是一种典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所谓高校同乡会,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老乡会是指在大学生中以地缘(即同乡、老乡)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乡土型非正式群体。 我们大多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因此我们对故乡的认同感、对团体的归属感、对友情的渴望,很容易以同乡为纽带结成同乡会。这些团体超越了班级、年级、系别,甚至是跨越了校际。有的公开打出旗号,选出领导人——会长,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并缴纳一定的会费,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活动;有的则在学校限制成立此类团体的情况下,在同学中自发、秘密地组建和活动。同乡会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一面看,同乡(老乡)之间互相帮助、紧密合作,使得同乡会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由于以同乡(老乡)为联系纽带,当同乡会中某一人有不顺心或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同伴会主动地热心帮助,其帮助作用和效果有时会超过老师;而极少数情况下当同乡会中某一人若受到他人谩骂、侮辱等不良行为侵害时,成员们会群起而攻之,产生打群架等事件。 二、大学老乡会的特点1、缘于地域背景而兴起,由乡土情结而连结。具有浓厚的地域性 不言而喻,同乡会一般是按大学生的来源地即按不同的行政区域来划分。形形色色的同类组织多以地区名称以示区别,乡土、乡情是同乡会形成的“粘合剂”。由于我们时求学往往远离家门,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一旦当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彼此处于陌生之时,“亲不亲,故乡人”便是同乡会形成的直接原因。这种组织缘于一种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因而存在着沟通的天然性。同乡会是以同乡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乡土型群体。因此,地域性是同乡会自身的根本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中学时光是在同一所中学度过;二是家庭所在地是同一个地区,这里的地区含义要根据该高校在该地区招生人数多少而定:招生越少,其所包含的地域就越广,反之则窄;三是籍贯相同,这里的籍贯是指祖居或出生的地方。同乡会的地域性还表现为,生源所在地离学校越远的地区的学生越容易建立同乡会,并且其群体凝聚力就越强。 2、开放性与封闭性和排他性,盲目性和极不稳定性 老乡会以老乡感情维系,对内是一种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它热忱欢迎和邀请老乡们参与其中,具有开放性,它体现了同在异乡为异客的老乡们精诚团结的精神,显示了同乡会温情而积极的一面;但是,同乡会对外则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它一般不吸收非老乡的学生加入他们的群体和活动,它决不允许其它同乡会的人侮辱或欺压本群体的成员,这体现出学生封闭而传统的心态,显示出了同乡会的世俗的一面。同乡会成员之间重感情而轻理智,没有自己的宗旨、发展目标和规划,没有长远的打算,它只有也只可能有当前利益的考虑,因此,同乡会本身具有盲目性。大一新生在没有弄清同乡会为何物、是否有消极作用的情况下,就跟随潮流加入了同乡会,他们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冲动性、盲目性; 3、活动时间的相对集中性同乡会活动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一般集中在9、10 月份和5、6月份两个时间段内以及其它一些传统佳节。每年9、10 月份,新同学报到后,由“会长”牵头联系吸收新老乡入会,为同乡会输入“ 新鲜血液”,并召开新一届老乡大会,让新老成员相互认识,让新成员熟悉学校周围环境,为新成员度过大学时光奠定基础。每年5、6 月份毕业生离校前期,同乡会举行相关活动,一来再度加深同乡感情,并确定下届“ 会长”,实现同乡会“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接,为同乡会的延续和发展奠定组织基础;二来通报工作去向和联系方式,为成员们今后走入社会相互帮助和扶持建立联系的基础和可能。 4、注重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参加同乡会的人员虽然目的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一个自由挥洒的空间使他们得到了广阔的沟通余地。同乡会开展活动,无论是联欢、座谈、郊游,还是欢迎新生、欢送新老成员,乃至人数较少的零星聚会,其目的多以交流思想情感、传递各种信息作为出发点,从生活到学习以至人生,凡是有助于其宣泄思想,寻找慰藉的内容,都可能成为他们活动的主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