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学科普
释义

大学科普

定义:严格地说,大学科普就是在大学里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观、增强广大师生对科学的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科学教育。

性质:具有学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学性;感悟科学家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艺术性;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向公众传播科学成就的普及性。

“大学科普”的概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大学,是一个人们求知的殿堂。大学的任务不仅要传承知识、创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批判知识,追求真理。大学教育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专业教育,二是普及教育。因此,大学科普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在国外有称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 科普的内容包括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五个方面。

第三,大学科普,是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的基本任务在于,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同时也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并使大学生肩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历史使命。如果说专业教育是要把大学生培养为“专家”,那么大学科普则是要把大学生培养为“通才”。大学教育的这两部分内容,共同形成大学的“T”型知识结构模式,成为适应大科学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阶段。

目前,在大学里,科普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是科学家科普;二是大学生科普。

——《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

《大学科普》杂志

《大学科普》是由重庆市科协主管,重庆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创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唯一的大学科普刊物,以2000万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读者群,在主题策划、内容选题和编辑上要求严格。专题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既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学术交流,又可将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等传递给受众。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唯一的科普期刊,市场定位独辟蹊径,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独树一帜。

《大学科普》以“普及科学知识,创新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寻找中国的爱因斯坦”为宗旨,秉承“崇尚科学精神,激发科学热情,培养科学创造能力”的宗旨,设立科学前沿、973项目科学传播、科学人物、学术起跑线、大学联盟、特约专稿、科学反思、科协动态、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幻创作、好书推荐等栏目。《大学科普》自2007年6月筹办以来已出版19期,每一期都有特定主题,树立了良好的科普品牌,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好评,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2011年《大学科普》已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收录,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大学科普经历

《大学科普》从2007年创刊以来,已经历18期,各期如下:

《大学科普》2012年第1期 学术诚信专辑(总第18期)

《大学科普》2011年第4期 国际化学年专辑(总第17期)

《大学科普》2011年第3期 数学科学专辑(总第16期)

《大学科普》2011年第2期 石油与能源专辑(总第15期)

《大学科普》2011年第1期 科学与艺术专辑 (总第14期)

《大学科普》2010年第4期 重庆市青少年科普专辑 (总第13期)

《大学科普》2010年第3期 材料学科学专辑 (总第12期)

《大学科普》2010年第2期 建筑学科学专辑 (总第11期)

《大学科普》2010年第1期 矿山安全专辑(总第10期)

《大学科普》2009年第4期 长江大日食专辑 (总第9期)

《大学科普》2009年第3期 重庆大学80周年校庆专辑(总第8期)

《大学科普》2009年第2期 国际天文年专辑 (总第7期)

《大学科普》2009年第1期 生物流变学的足迹专辑 (总第6期)

《大学科普》2008年第4期 中国载人航天专辑(总第5期)

《大学科普》2008年第3期 中英创业探梦专辑(总第4期)

《大学科普》2008年第2期 杨福家院士谈教育专辑 (总第3期)

《大学科普》2008年第1期 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专辑(总第2期)

《大学科普》2007年第1期创刊号 (总第1期)

大学科普之桥

为大学即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师生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科普教育之桥;

为各大学科协搭建科普教育工作之桥;

为大学科协与地方科协、区县科协搭建科普工作之桥;

为中小学科普教师、工作者搭建交流科普工作之桥;

为科技企业与科普工作者搭建交流之桥;

为科普专家、各类科普工作者与社区科普大学搭建科普之桥;

《大学科普》特邀科学顾问、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

西南大学校长 张卫国;

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乐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 武夷山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任福君;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 李士;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潘复生;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江晓原等。

《大学科普》艺术顾问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画家,教授、硕士导师 许世虎

重庆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院长、重庆大学美术博物馆副馆长、教授 郭选昌

上图为美国原总统克林顿与郭选昌教授合影。

《大学科普》重点栏目

栏目专题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既可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学术交流,又可将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等传递给受众。

主要栏目如下:

“科学前沿”:结合国内外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成果进行报道,开阔读者的科技视野;

“科学人物”: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让师生、科普工作者能够了解这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

“学术起跑线”:主要刊登在校大学生的准学术性论文,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新思想、新观点,促进学术交流、角色辨析的平台。

“大学联盟”:探讨高校联盟作为高校间的一种有效的竞争合作新方式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特约专稿”:邀请国内外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撰文,剖析学科热点,解读学科前沿。

“专栏”:介绍科研机构的突出学术、科学、技术、科普等成就;

“科学反思”: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怎样把科技科学的应用于人类生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科协动态”:报道高校科协系统重大事件和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大手拉小手”的展示平台。

此外还设有“科幻创作”、“科普小名词”、“好书推荐”、“天文奇观”、“名人名言”等栏目。

《大学科普》2011年4期封面

《大学科普》每期一个专题,2011年4期的专题是:国际化学年。其中介绍了化学年百年、2011国际化学年的活动及部分知名化学院士、专家等。

《大学科普》属性类型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对我国科技期刊进行的分类。《大学科普》属于其中第五类,即为科普性期刊。开本为16开,图文并茂、文字简洁、图片精美。

《大学科普》语言、风格

在语言上力求通俗,接近大众语言。风格上,适合快节奏的现代人的生活,文章短小,与读者的生活和工作现实更接近。

《大学科普》任务

报道国际、我国及各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突破、展望,科学人物事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口素质工作状况,各地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活动、新动态。

《大学科普》视角

重视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实用性、普及性;关注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科学与道德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

《大学科普》文稿基本要求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定等,不得违反科学道德。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相顾,完整统一;文字流畅,用词贴切,结论正确,解释得当,合乎逻辑;图表使用得当,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参考文献著录项清楚准确。

《大学科普》与大学生

《大学科普》打破专业局限,跨越专业界限,促进跨学科交流,提倡理、工、农、医等各专业门类大学生在接受各种各类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广博的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与爱好,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特征。

科学的发展与大学科普

这是一个现代科技发展与科技知识到人们了解应用过程研究中的课题。包含以下部分:

第一篇 科学的源起与大学的出现。对科学与大学起源的系统概述 

第二篇 基础学科的发展历程。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规定,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逻辑学并列为七个基础学科。 

第三篇 科学实验与科学发现。这是对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和突破性成果、规律的介绍。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发现是用科学方法揭示客观世界未知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科学实验是当今新兴科?技术进步的生长点,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第四篇 科学奖。鼓励更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攀登科学前沿的高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奖项。 

第五篇 科学技术普及。伴随科学发展而演进的历史。以科普学的理论为主线,结合中外科普发展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开展科普案例,探讨关于当代大学科普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