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熊猫社会 |
释义 | 大熊猫社会(giant panda community) 大熊猫最基本的社群结构是社会小组,或称“大家庭”,其核心由亲缘关系密切(兄弟或同母异父、堂表兄弟)的几只成年雄性大熊猫组成。家庭成员的数目从9只至28只不等,平均为19只。雄性大熊猫的财产不是竹子,而是雌体。 雌性大熊猫社会生长繁殖制度雌性大熊猫是从远处“嫁”来的。一只性成熟的雌性大熊猫每隔2年至3年便生下1只幼仔。哺乳期达10个月至12个月之久;幼仔开始吃竹子之后,还跟在妈妈的身边至1岁半或2岁半。幼仔一旦离开,母亲便很快排卵和接受交配。 雌性大熊猫一旦到了青春期,则毫无例外地到远处去寻找新的“大家庭”。它们只身孤影,四处流浪,一年之内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被新的“大家庭”接纳为止。一些找不到新家庭又重返“娘家”的雌性,常常因身体疲惫、受伤或体弱多病而在回来后不久死去。 雄性大熊猫社会生长繁殖制度雄性大熊猫在4岁半达到性成熟,但是在大家庭中还得不到交配的权力。成年雄性大熊猫存在等级,等级的高低从表面上看似乎以力量为基础,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平常的生活一般都是和和平平的,就是在发情期也还能维持一种紧张的和平关系。只有当两只势均力敌的年轻公兽为争夺交配权时,才会发生真的厮打。一只雄性大熊猫的下颌就曾被对方咬掉一半,险些丧命。 交配制度常常表现为雄性的主动,甚至出现暴力,以至于许多雌性大熊猫后颈上的皮毛被咬破。 大熊猫物种大熊猫真的是一个走向衰亡的物种吗?大熊猫是不是真的繁殖能力低下?竹子开花导致大熊猫饿死的说法准不准确?最近,著名大熊猫专家潘文石领导的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人们对野生大熊猫的许多谜团终于得以破解———大熊猫社会揭秘。 秦岭南坡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洞穴内,大熊猫“娇娇”正给它刚出生的幼仔“希望”喂奶,熊猫母女破例地允许研究人员在洞口观察它们。之后,“娇娇”叼着“希望”来到竹林,它又允许研究人员给“希望”测量身体。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秦岭南坡研究野外大熊猫活动的一个场景。也是人类第一次走进“熊猫社会”,并揭示这个社会的内幕。。在1984年至1996年间,著名大熊猫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给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结合直接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3年的科研活动。 今年64岁的潘文石自1980年以来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鉴于他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他颁发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Getty奖。 野生比饲养出生率高两倍半目前在研究大熊猫的领域里,大多数学者认为大熊猫是一个走向衰亡的物种,原因是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太低。1999年,有几家报纸和电视台宣称:“大熊猫的末日即将到来,动物园的大熊猫最多还能生存50年,而野生大熊猫最多也不会超过100年。”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主要只是来自饲养的大熊猫个体。一些研究者根据《大熊猫谱系1997》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报告”计算出1964年至1997年,大熊猫饲养个体的平均出生率为0.182仔/年。而潘文石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秦岭南坡利用给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的方法,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取得了最直接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用同样的公式计算出野生大熊猫的出生率为0.645仔/年,说明野生大熊猫比饲养个体的出生率高2.54倍。 1963年至1994年间,全世界先后饲养过母熊猫210只,但其中至少繁殖一次的个体仅占22%,其他个体并不能够为繁殖做贡献。由于饲养条件下,一些雌性个体不参与繁殖,因此形成了个体之间繁殖状况的差异。 “我们发现,在野生条件下,大熊猫在繁殖上并不存在个体差异。”潘文石说,“可见野生大熊猫的繁殖状态远远优于在饲养状态下个体的繁殖情况。任何由饲养个体的繁殖情况来推断大熊猫这个物种命运的做法,都是基于非自然状态的,因而是在不正确的起点上。” 至少200年内不会灭绝研究人员还收集了部分数据,经比较发现野生大熊猫的出生率与这些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种群相比,相当于中等水平,其存活率在熊科动物中也不是最低。 “最近10年来大熊猫数量的增长率为4.1%,比人类的增长率还要高。”潘文石说。这个研究小组中的另一位专家吕植把各个保护区和动物园收集来的大熊猫血样拿到美国做DNA测定,得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比率为46%,与人类48%的比率相差无几。因此,吕植认为,在200年内,人类不加干涉,有28只大熊猫就足够繁衍物种了。 竹子开花不会饿死大熊猫1976年冬春间,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南坪等县相继发现138具大熊猫尸体。考察结果表明,大熊猫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华桔竹大面积开花枯死造成的食物缺乏。 正当人们对这次大熊猫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还来不及进行深入分析时,20世纪80年代初,邛崃山的冷箭竹又开始大面积开花了。由于“吸取了上次开花的教训”,便有人提出:“由于竹子是野生大熊猫的主食,当它们开花、枯死后,大熊猫就会因食物短缺、饥饿而死亡。”还有人提出:“应立即开展大规模的救灾工作。”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卧龙保护区内,除了开花的冷箭竹之外,还生长着另一种储量丰富的竹子———华桔竹,现在被定名为拐棍竹,可供大熊猫食用。同时,野外的研究者通过无线电跟踪得知,大熊猫在此期间移动到拐棍竹林中觅食,并且没有发现饿死过一只大熊猫。”潘文石说。 潘文石认为,当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资源,除非几种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即使是大熊猫分布区中只生长着一种竹子,在其大面积开花枯死之后,大熊猫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残存的竹子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潘文石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每年对竹林的消耗量实际上都不超过其中一种竹林当年生长量的2%。因此他认为无论在秦岭或是卧龙,竹子开花、枯死都不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原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