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华作品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第2版 (2010年10月1日) 平装: 138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6357920, 7506357925 条形码: 9787506357920 尺寸: 21 x 14.6 x 8.8 cm 重量: 1.5 Kg 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内容简介《余华作品(套装共4册)》收录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四部。《活着》内容简介: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余华作品(套装共4册)》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内容简介:有一天我坐到了桌前,我发现自己开始写作一个卖血的故事,九个月之后,我确切地知道自己写下了什么,我写下了《许三观卖血记》——我知道自己只是写下了很多卖血故事中的一个,另外更多的故事我一直没有去写,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写。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您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兄弟》内容简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在细雨中呼喊》内容简介: 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余华作品(套装共4册)》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回忆的理由……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 媒体评论余华是中国最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2009年5月16日) 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2009年5A30B) 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2009年10月16日)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斑牙《阿贝塞报》2010年5日10日) 《兄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像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或者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 ——(德国《时代》周报2009年8月13日) 《活着》是一部经典。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与西方读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邻里,最后甚至成了一家人。 ——(美国《明星论坛报》2003年10月22日)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精彩情节,就像是给无味的白米饭中增添了新奇的调料。 ——(意大利《晚邮报》1999年4月15日) 《在细雨中呼喊》是通过惊人的事实来重构中国,但是(也是,尤其是)为了通过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将恐惧与激情与世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法国《文学杂志》2004年3月)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来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德国《柏林日报》) 像库尔特·冯内古特、艾里·德鲁卡或余华这样的伟大作家的书都值得一读。 ——(西班牙《今日报》) 余华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了艰难时期人的尊严以及求生的欲望。 ——(法国《尼斯晨报》) 这是一部污垢斑斑的伟大作品,无可置疑地堪与左拉、路易一费迪南-塞林和拉伯雷的杰作比肩。 ——(美国《科克斯评论》) 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中国作家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也许做出了两次这样的成就。 ——(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 余华这部划时代的家族悲剧《活着》,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换而言之,《活着》是一部经典。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与西方读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邻里,最后甚至成了一家人。 ——(美国《明星论坛报》2003年10月12日) 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普遍的意义……余华最为非凡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叙述视角变化的巧妙方式,对回忆的准确拿捏以及寓悲伤于幽默之中、喜剧,之中又见悲剧色彩的精妙绝伦的写作方式。 ——(法国《世界报》2003年5月23日) 余华通过《在细雨中呼喊》重新拾掇了那碎碎叨叨的回忆……作者运用其清新的文笔,使其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这种意境与人物一道随着作者的描写悄然渗入心底。 ——(法国《读书》杂志2004年4月) 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尽管仍然充满了痛苦,却渗透了一种契诃夫式的悲悯情绪。1992年出版的《活着》和1995年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包含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帮助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12月21日) 目录《活着》目录: 中文版自序/1 韩文版自序/5 日文版自序/7 英文版自序/12 麦田新版自序/14 活着 外文版评论摘要/185 《在细雨中呼喊》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1 意大利文版自序/4 韩文版自序/6 在细雨中呼喊/1 外文版评论摘要/279 《许三观卖血记》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1 韩文版自序/3 德文版自序/5 意大利文版自序/9 许三观卖血记/1 外文版评论摘要/255 《兄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