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兴行知学校
释义

大兴行知新公民学校是一所民办非营利学校。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严格按照“公平性、非营利、中硬件、高质量”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子女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实现让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的办学使命。

简介

行知学校是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开办的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的学校,以招收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为主。现在学校占地约十五亩,在校学生约1100人,22个教学班。

行知学校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宗旨。践行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化,初步形成了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关注社会、合作体验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坚持定期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教师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配备国内2001年以后出版的中文主要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代表著作和最新全国各地教育杂志。

校园网已建设成为同类打工子弟学校规模最大的先进校园网之一。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科学教室、班级、教师办公室随时上网获取资源。

学校文化

校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校风:行动、思想、民主、创造

使命:让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核心价值:唯真、爱人、乐知、自胜

创生背景

学校创建于2001年,当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很多农民来到城市务工,当他们在城市定居后,其子女也来到城市。随之而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了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发现很多农民工子女聚集在北京,而他们的教育处境却很困难时,行知学校便应运而生。

学校靠举办者借的2000元钱作为开办费,白手起家,8月6日开学,8月25日就因为没有“办学许可证”而被查封。从8月25日之后,刚刚诞生的行知学校就开始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先后五次搬迁、四次遭到取缔或封校。办学之路异常艰辛。

创建历程

搬迁的原因前两次都是因为学校被查封而被迫更换办学地点,后三次是所在的校址,随着北京市的扩建被拆掉,学校也就由四环到五环到今天的六环。四次封校中,前两次是是因为被政府强行封掉;后两次是因为学校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交不起房租,被房东封校,并停水停电。

在五次搬迁四次封校中,幸运的是我们全校师生不离不弃,始终并肩作战;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包括家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学校办好,我们一定不能被困难击垮,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们能有学上。我们也坚信,我们是在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是善行善举。在搬迁和封校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

2001年11月末,我们被强行封校时,许多学生家长教师在寒风凛冽中一直坚持到午夜十二点,高唱国歌,少先队队歌,想表达上学的强烈愿望;2002年,学校搬迁时,就为了带走原有校区铺在地面上的砖块,我们很多同学把手指头都挖破了,流了血,也不喊疼、不喊累;03年,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我们老师送教下乡,为孩子们补课;04年当学校交不起房租是,老师在几个月没有工资的情况下,还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给学校,只为孩子们能入校上课;

在2007年1月,老师们在被停水停电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挑灯备课。在困难中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来自社会团体、爱心人士、还有媒体的大力支持。我们背后一双双温暖而有力的手是支撑我们走到今天的巨大力量。在学校因欠债面临封校的困难时,我们都很及时的得到了社会的帮助。

经历了重重风雨的洗礼,我们也迎接来温暖的春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几年的不懈努力下,我们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在2004年10月18日,我校终于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学校有了合法的身份。

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在深入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也取得了很多成绩。2004年,我校学生郭少欢被选为雅典奥运会火炬传递北京站北海段火炬手,同年郭少华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少年”,大兴区仅此一名;2005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民办民满意学校。2006年,天狮集团为我校捐建了电脑室,并开通校园网;2004、2006、2008年,我校连续三年参加和平的旗帜,世界儿童呼唤和平绘旗大赛,荣获组织奖;二十余名同学获金奖、近百名同学分获银奖和铜奖;2007年,央视春暖报道我校事迹,苏宁捐助172万;2007年9月,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100万改善办学环境,学校应捐方要求更名为行知新公民学校;

八年来,行知学校践行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理念。在行知学校创办过程中,有海内外近200个单位或组织约3000人次,其中有13个国家的人士参与行知学校的办学过程、捐款捐物或志愿服务。同时,海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也积极报道行知学校的办学历程,如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路透社、日本NHK、瑞典国家广播电台、凤凰卫视、新浪网、新京报等。

改革

2007年9月1日,北京大兴行知学校改名为北京市行知新公民学校,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

发展方向

2008年底,行知学校的举办者由个人变为一个非盈利组织——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因此行知新公民学校成为一所真正的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学校。学校定位为非营利、平民化、高质量,并以此撬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探索和拓展‘民办公助’的崭新教育空间。因此,可以说,我们是在走不同于公立、也不同于私立的第三条道路。

在探索第三条道路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充满希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