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榆斑蛾 |
释义 | 种名:榆斑蛾 种拉丁名:Illiberis ulmivora Graeser 国内分布:甘肃、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形态特征成虫 体长 10-11 mm,翅展 27一28 mm。淡褐至黑褐色。触角双林齿状;雄蛾柿齿分枝长,雌蛾的则短。翅半透明。前翅R4与R5在基部共柄,个别的不共柄;后翅 Sc+ R1与R5平行,在中室中部以横脉相连。雄蛾翅级1根,粗而长;雌蛾翅侵常为4根,细而短。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黄褐色鳞片。腹侧及腹面末端为黄褐色,后逐渐呈淡褐色。雄虫外生殖器的抱握器外供,宽而扁,背脊较骨化,顶端具钝齿,中部具1内向的大尖齿;阳具细长,呈棒锤形。 卵 米黄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长椭圆形。长约 0.5 mm,宽约 0.4 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14-18 mm,宽约 4mm。体租短,长筒形。黄色、头小并编入前胸。中、后胸呈黑色。第三腹节后半部及第八、九腹节均为黑色,有的第四、五腹节亦为黑色。每体节两侧各布有5个毛疣。其中,足上有2个毛疣,在背中线两侧的3个毛疣最发达,疣上生有长短、粗细不等的淡黄色刚毛多根。气门小而圆。腹足粗而短,趾钩为单序纵带。 蛹 体长 9-15 mm,宽 4~5 mm。扁长筒形,初化蛹时体较大,淡黄色,唯头、胸及附肢为金黄色;后期蛹变为黄褐色,体较小。蛹腹背第一节前缘有1横列纵格,第H至第九节近前缘处均有1横列推状刺,刺尖为茶褐色。其中,以第三至第七节的锥状刺为最大,且密集。 蛹末端钝圆。 生物学特性在甘肃兰州1年发生1代。8月上、中旬下树的老熟幼虫在落叶层、砖土缝、建筑物缝隙及蛀于害虫羽化孔内吐丝结茧,在丝质茧内化蛹越冬。翌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为成虫始发期,7月下旬为终止期。6月上、中旬为初卵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终卵期。6月中、下旬为幼虫初孵期,10月上、中旬为终止抵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为危害盛期。 成虫多在9时前后羽化,在榆树树冠周围缓慢飞行,当无觅雌,呈“-”字形交尾。交尾一次长达2-3小时。 5-19时均可交尾,但以 11时后居多。雌蛾寿命5-8天,雄蛾寿命6-10天。雌、雄性比为1:1.06-1.09。羽化率为96.4%。雌蛾直在榆树新消幼嫩叶背的上、中部产卵。卵块排列整齐,通常单层排列,也有部分重叠2-3层的卵块。个体间的产卵量悬殊,少则18粒,多达350粒,平均为148.3粒。卵期7一10天。卵块孵化较整齐,历期 2—3天。平均孵化率 93.8%。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的习性,群集于原孵化过的卵块附近,且排列整齐,食量小,不活泼,取食寄主叶片,使叶片呈天窗状。3龄后幼虫分散取食,被害叶片出现缺刻。随着虫龄的增加,幼虫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仅残留叶柄。如此时虫口密度大,则成灾。幼虫发育期约创天。7月底,幼虫老熟,寻找隐蔽场所,于8月上、中旬吐丝作茧,进入预蛹期。蜗期长达 9个多月,化蛹率 88.1%。偶见摆娘和蚂蚁等天敌捕食其幼虫。 防治方法1、林业技术防治(1)竹林中应适当多保留一些灌木和植被。每次采伐竹子的数量不要过大,以防竹斑蛾大发生。(2)幼虫下树结茧期间结合垦复,以破坏黄纹竹斑蛾的化蛹场所。 2、人工防治(1)竹斑蛾卵大多产在地面小竹及大竹下部的叶片上,可摘卵和杀死初孵幼虫。(2)学熟幼虫期可用棕桐杆(因有弹性)敲击竹杆,以击落黄纹竹斑蛾老熟幼虫,集中消灭。 3、生物防治(1)用100亿抱子/g的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100—200倍液喷杀幼虫。(2)保护寄生性昆虫、樱嫂、蚂蚁、鸟类。 4、化学防治(1)应用 90%敌百虫晶体、或创%乐果乳油 1000—1500倍液,或 50%杀螟跳L油、或渝辛硫磷李L油1000倍病或25%亚胺硫懈L油800倍病或2.5%敌百虫粉剂、或2.5%澳氰菊酯乳油2000—5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一用加倍液毒杀幼虫。 (2)应用 741插管烟雾剂熏杀成虫及幼龄幼虫,用药量为 22.5 kg/ha。(3)应用灭幼脲I、灭幼脲II、灭幼脲III分别稀释至0.5-0.1ppm, 0.5—1.0ppm, 0.33-0.5ppm的浓度喷杀幼虫。(4)应用 0.2%硫酸烟碱或鱼藤粉(含鱼藤酮之%)毒杀幼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