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盂县民歌
释义

基本信息

“盂县民歌”,2009年2月被山西省文化厅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具体信息是:

项目编号:Ⅱ-4

项目名称:盂县民歌

申报单位:盂县文化馆

级别:省级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分布

盂县民歌在境内2442平方公里、14个,乡镇、500多个村落均有分布,覆盖人口30万。按流派可分为西部、北部、东部和中部民歌,西部在:东粱、西潘等;北部为上社、梁家寨、下社等;东部在牛村、仙人、北下庄等;中部为路家村、南娄、孙家庄等村镇。其中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流传最广,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娱乐活动较少,唱小曲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传曲目

初步普查,在民间尚存的有 400~500首,传承人群尚有200多人,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盂县志》、 《盂县文史资料》等史书著作中有记载并收集出版盂县民歌25首,《山西省民歌集》中收入盂县民歌的《叫大娘》、《四报扛长工》、《卖扁食》三首作品,《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山西卷》、《阳泉市民间歌谣集成》收入了30多首。

《你把良心背到脊背上》、《羊肚肚手巾毛毛多》、《那可怎呀》、《五更调》,表现的是农民们在村子里种地生活的情景。《那可怎呀》这首歌是盂县民歌的代表作。歌词“哎,墙头上种谷回不过的镂,主子呀(娘家)和待在(喜欢待)没人留,那可怎呀”,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堪称绝笔。

据盂县文化馆馆长介绍,在盂县西部的东梁乡东梁村,还有几位老人会唱现在人们已不常听到的盂县民歌。已经60岁的粱书印老人基本上唱的都是女声,所以反映女子相思之情闺阁仇怨的就多一些,而另外两位老人刘宝和和冯二牛唱腔就较为粗狂,充满了激情。

历史渊源

盂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仇犹人在此建立“仇犹国”。公元前606年,更名为盂县。盂县也是春秋时“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之一。民歌是活态流变、口耳相传的艺术,它的具体起源年代无从考证,也无古籍记载,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和抒发对生活感受逐渐发展而来的。

保护发展

盂县县委、县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每年拨出4万元专款用于盂县民歌等项目的保护。为保护开发好这一珍贵遗产,盂县文化馆一是进行了挖掘、整理,县文化馆设专人对盂县民歌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保存,已存有书籍20册、光盘100盘、磁带8盒、照片20幅等档案资料。二是2007、2008年盂县民歌两次被加工、整理成《盂县民歌联唱》、《民歌民舞联唱》推上盂县春晚舞台.并得到了广泛好评。三是开展了民歌普查,又发现了500首民歌。四是2008年盂县民歌被公布为“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又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遗产传承

盂县民歌多在60到80之间的人群中传唱,40-60岁的人群急剧减少,40岁以下的人已寥寥无几。代表性传人有:粱书印、刘宝和、冯二牛、梁恒秀、韩双驹、韩润民、王双有、武晓文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