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小猫洞
释义

本文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书名:《大小猫洞》

作者:金克木

字:止默

笔名:辛竹

出生日期:1912年8月14日

祖籍:安徽寿县

原文

名人免不了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有个传说:他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不仅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 到,大开中门迎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从侧门出入,先到门房挂号等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进门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 )字止默,笔名辛竹。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文学家,学者.

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

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

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

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

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1946年回国,应聘武汉大学哲学系。

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随后娶历史学家吴于廑之妹为妻。历任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

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金克木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度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金克木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称是“杂家”。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世人皆知金克木是人文学者,然自然科学的素养亦不低。他对天文学有特别的兴趣,不仅翻译过天文学的著作,还发表过天文学的专业文章。30年代,戴望舒非常欣赏金克木的作品,硬是将当时痴迷天文学的先生从天文学拉回文学。对此,金克木还颇有遗憾,曾在一篇随笔中,怅然道:“离地下越来越近,离天上越来越远。”数学也一直为他所好,他曾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还涉及高等数学的问题。先生早年即同数学大家华罗庚很谈得来,华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和著名数学家江泽涵教授在未名湖畔边散步,边讨论拓扑学的问题。

金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等。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寓意深刻,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猎疑》、《书城独白》、《无文探隐》、《文化的解说》、《艺术科学旧谈》、《旧学新知集》、《圭笔辑》、《长短集》等。翻译作品《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通俗天文学》、《甘地论》、《我的童年》、《印度古诗选》、《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金先生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总是那么好奇,85岁学会用电脑写作和传稿即是一例证。“文革”前他去北大图书馆借书都是拖着小车去拉的,“文革”后体力大不如前,但却始终关心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在国内还少有人提及诠释学和符号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撰文介绍,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金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先生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先生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先生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先生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师的风范、他的诗化的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赏析

本文的艺术特色:

1.采用隐喻手法,思想内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顿开猫洞”的分析中,以猫隐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

一方面本文的论点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隐含在文章中的,需要读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文章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作者运用隐喻的手法,以猫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写出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了做事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隐喻及隐喻的内容,也应该了解隐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这一手法的目的,即作者用这样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流畅的思路。

文章从牛顿开猫洞的故事,联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门洞,从门联想到文庙的门,从文庙的门联想到文庙的桥,从文庙的门和桥联想到现在北大的门和桥,可谓思路流畅。

3、语言生动。

本文语言的生动首先表现为幽默,例如“请晏大使从小门进”“城墙不是纸糊的”。幽默的语言与丰富的想像相关,例如“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语言的生动也表现在句式的变化,例如,前面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后边说“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语言的生动还与衔接连贯流畅相关。例如,“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连起来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