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作 者:王立群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ISBN: 9787301182154 开本: 16开 定价: 33.00 元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雅俗共赏的原创之作,是作者首次发表的第一部杂谈随笔作品集。作者以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力和极大的人文关怀激情,思考人生社会的现状,关注现实日常生活,为一些日常生活做学理上的诠释。本书史与思结合、古今有机贯通、人文气息浓厚、文字感染力极强。它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解读现实问题,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日常生活带来人文学的关怀。作者凭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把历史文化问题大众化,引导大众读者在与现实密切联系的阅读中,理解历史人物事件,感悟现实理想人生,汲取历史上的人生智慧,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明智。 作者简介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他是学者,人生经历却丰富而坎坷,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专科教师、本科教师、硕士生导师,成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博士后,他是学者,却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读<史记>》系列,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学术普及主讲人,他是学者,却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生活,用人文情怀感悟人生,以史鉴今,纵论天下,为热点问题带来学理上的思考,开启智慧人生。 目录历史 吕后二题 项羽的残暴 刘邦二辨 欺骗世人两千多年的爱情神话 曹无伤并非汉奸 刘邦是私生子吗 东方朔岂是胸无大志之徒 《史记》与《孙子兵法》 华人神医华佗 曹操杀华佗 孔子与自然山水——《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片断 “十二月生子”与“十四月生子”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引子与尾声 现实 历史与现实之间 …… 试读章节历史 刘邦二辨 “屠城”辨 项羽嗜杀,为人残暴,尤其是“屠城”(杀尽一城)一事,最为后人诟病。但是,人们只记住了项羽“屠城”,似乎忘记了刘邦也有“屠城”的记录。《史记·高祖本纪》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条历史文献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对于这条文献记载,人们好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都淡忘了。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 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 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吕雉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所以,楚地皆降,唯鲁不降引发的怒气,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 正是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刘邦放弃“屠城”泄愤之愿,以项羽的人头昭示鲁城父兄,鲁地百姓确信项羽已经死亡,才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