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戏之祸 |
释义 | 基本信息篇名:游戏之祸 体裁:现代诗 作者:闻一多 作品原文我酌上蜜酒,烧起沉檀, 游戏着膜拜你: 沉檀烧地太狂了, 我忙着拿蜜酒来浇他; 谁知越浇越烈, 竟惹了焚身之祸呢! 作品赏析看了这首短短的六行小诗,细心的读者一定会联想到前面曾出现的那首著名的《风波》(原名《爱的风波》)。在《游戏之祸》中,诗人再一次重复了《风波》所描绘的痛苦体验,从字面来看,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没有爱人那“明亮的笑焰”来把“我”的泪水“晒干”;而“我”也不仅仅是“障瞎了双眼”,而是在鲁莽戏闹的行为中自食其果,导致了引火烧身的惨祸。 在诗人所处的“五四”时代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期,风云变幻、动荡不息,一切旧有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习惯都在改变,而新的统一的价值标准与思想体系却还没有确立。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天真无邪、缺乏经验的青年人必然感到无所适从。他们靠自己的才力在茫茫社会中寻路,一时找不到正确坦直的途径,受到一些挫折甚至磨难,本来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游戏之祸》所暗指的事件却不是这样,作为叙事主体的“我”,不是由于幼稚天真,而是由于对人生的戏谑和嘲弄,以“游戏”的态度燃沉檀,浇蜜酒,最后引火烧身,“竟惹了焚身之祸”。一方面,“我”是无知的,值得怜悯的,只迷惑于沉檀和蜜味表面的香气馥郁,甘醇甜美,竟不能揭开这虚幻之美的面纱,去看看那“香”与“美”背后所隐藏的奸险和丑恶。于是,“我”成了无知和鲁莽的牺牲品,“沉檀烧得太狂了,/我忙着拿蜜酒去浇他;/谁知越烧越烈,/竟惹了焚身之祸呢!”在这里,“沉檀”正如在《风波》中一样,仍象征着一种具有伤害性的邪恶势力,它芬芳馥郁的香味其实是障害人的精神与肉体的陷阱。对于无知幼稚的青年来说,它的形象如此可爱可亲,以至当“我”游戏着“膜拜”情人时,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沉檀”作祀品,在这种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沉檀的“毒火”肆无忌惮地狂燃起来,其危险性也就更加明显。同样,蜜酒象征着酿成“游戏之祸”的催化剂,它加剧了沉檀火势的威力,最终将“游戏”人生的“我”吞噬了。如果说“沉檀”是物质上的有害因素;那么蜜酒则是精神上的麻醉剂。蜜酒和沉檀构成了损害青年精神和肉体的双重魔力,全面象征了当时社会的邪恶势力。然而,沉檀和蜜酒还并不是诗人构筑全诗的主旨,而诗人的良苦用心还在于提请人们吸取来自于“我”的“烧身之祸”的教训。我“与”《风波》中的执着爱之追求的抒情主体不同。“我”是一个与世界疏离、徘徊于自己小天地的个人主义者,“我”不仅没有追求理想的狂热信念,而且以游戏人生,漫不经心的冷漠态度对待一切,不论烧沉檀、浇蜜酒,还是膜拜心中的情人——“你”,都是随随便便,信手为之,既不选择恰当手段,又不考虑事情后果,直到最后引来“焚身之祸”,“我”仍没有完全清醒,更没有认清事件发展的本质。“我”是“五四”退潮后生活在迷惘、无聊,麻木中的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理想,没有正确的手段,仿佛是漂浮在大海上没有航向的孤船。然而,他们又不甘寂寞,希望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他们采取一些轻率、鲁莽、毫无意义的行动,以游戏的态度嘲弄社会,也嘲弄自我。诗人敏锐地看到了这种游戏态度的巨大危害,巧妙地以诗意形象加以表述,以唤醒那些仍在孤独寂寞中游戏人生、时时面临着“游戏之祸”的人们。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