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溪滩窑址群 |
释义 | 大溪滩窑址群位于缙云县壶镇镇大溪滩村南约一公里处。釉色以青绿、青灰为主,少数黑釉和青白瓷。装烧方式主要以龙窑、匣钵、垫饼、简柱、叠烧等,属于龙泉窑系。该窑址群的保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基本信息年 代:宋、元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等 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溪滩窑址群是缙云窑分支, 位于壶镇大溪滩村南500米。1982年冬发现。面积约2平方公里,采集瓷器有碗、盏、盘、洗、瓶、罐、壶、碾钵、鬲炉、油灯盏等。胎灰白。釉色有青黄、蟮黄、青绿、青灰、褐黑、等多种。装饰有云纹、水草、莲瓣、菊、鱼、蝶等多种刻划、印花图案。碗底印有“清凉河滨”、“河滨遗范”、“儿男遗范”、“金玉满堂”等字款,还有八思巴文。窑具有垫饼、垫圈、匣钵、喇叭形与圆筒形支座等。属龙泉窑系。 烧造工艺宋元是我国对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瓷器作为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缙云瓷业赶上幸运的天时,加上优越的地利,自然是蓬勃发展、突飞猛进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瓷业的竞争。一种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说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同时在这种产品的销售地也引起当地瓷窑的仿烧。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致饰的同异而区分的。宋时缙云窑的窑口分布广及大溪滩、黄坑口、姓汪、虎山、黄泥墙长毛山、曹坟六处,总计瓷窑达三十来条,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缙云窑,与龙泉、遂昌、云和、泰顺、文成、永嘉六县诸窑并称六大龙泉窑系。 缙云窑在炉窑结构上比较合理,宋代的窑都依山坡建造,窑身斜度在10~18度之间,称为龙窑。它可利用空气自然抽力代替风箱和烟卤功能。窑很长,多数在50~60米,最长的达80米。窑炉装烧量大,产量空前增加。长80米的龙窑,每窑可装烧3万件以上,长30米的也可装烧上万件。并应用火照检查烧制过程中窑炉的温度与气氛,提高了成品率。采用覆烧,继而又推广叠烧工艺,充分利用窑炉空间,既扩大产量又降低了成本。元代缙云窑的窑形仍沿用宋代龙窑,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宋时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的长度为40~50米左右。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和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元代缙云大件瓷器的烧成与窑制的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南宋缙云窑已将玻璃釉的配方由浅淡的石灰釉变成粘稠的石灰碱釉,烧成了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翠绿晶润的梅子青釉,这是缙云青瓷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典型风格。元代随着外销市场的扩大,瓷业继续得到发展,产品的种类和样式不断更新和增添,缙云瓷业量大质精,为外销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造型特点大溪滩窑址群所表现出的形式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它的品种形式之丰富,造型、纹饰和釉色之精美,是浙江青瓷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龙泉青瓷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龙泉青瓷在青瓷工艺的高峰,是青瓷釉色与质地的顶峰,是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是巧夺天工的人工青玉。龙泉青瓷的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人为之美感所倾倒。 一种是从传统造型中继承下来,加以推陈出新,如葵瓣口的碗、盘、洗,如撇口小底碗、莲叶盘、莲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轻巧,制作较前进步; 一种是仿古铜、古玉的形制,如觚式瓶、觯式瓶、琮式瓶、贯耳瓶、鬲炉、鼎炉、奁形炉等,都是作为高级陈设用瓷,以满足宫廷的需要;还有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它创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优美的凤耳瓶、鱼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龙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变化的贴花双鱼洗、双鱼盘,轻盈精致的荷叶碗、莲蓬碗,设计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壶,浑厚主重的内折口莲瓣钵,小巧玲珑的各式鸟食罐,实用美观的莲瓣盖罐,雄鸡香薰,三足花囊(这两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宫,现在台湾。)等等。这样丰富多彩的青瓷器,标志着南宋龙泉窑在造型方面,确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艺术特点大溪滩窑址群的艺术属于龙泉窑系。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大溪滩窑址群出土的器物釉色苍翠,正符合龙泉窑的艺术特征。龙泉窑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大溪滩窑址群出土的器物承继了龙泉窑独特的薄胎厚釉技术,给浙江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因为胎薄釉厚,才能充分发扬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提高它的艺术性。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产品,充分掌握了厚釉技术,有些釉层比胎骨更厚些,所以釉色晶莹青翠,给人一种纯洁愉快的美感。它的优点归纳起来大约有: 1.不起浮光,沉着柔和; 2.色泽青翠,浑厚滋润; 3.内外均匀,精致细腻; 4.釉汗固着,极少流动。所谓“叩其声,铿铿如金;视其色,温温如玉。” 至于艺术上的成就,具体地从它的造型和纹饰的优美风格中表现出来。造型的巧拙,直接左右青瓷的艺术价值。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型很讲究各部分的比例、结构和线条的变化,以精致简练的技巧,严格认真的制作态度,向小而精方面发展。 兴衰分期大溪滩窑址群创烧于唐朝,结束于明中期,是缙云市制瓷历史久长、影响仅次于龙泉的一个瓷窑场。 按时期分,唐朝至北宋属于开创阶段,五代吴越时,国王派一个宗室前来监窑,此地就叫钱堂;北宋嘉祐丙申年(1055)世家江西南昌的宫泽(今姓汪)陈氏,购下钱氏窑。南宋前期是迅速发展时期,南宋绍兴七年(1137)朝廷先后恢复在广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泉州的市舶司;此时陈氏为官作宦者日众,时任广东经略使陈昌世的妻弟仙居前山人(今船山)郭晞宗(郭磊卿之父,外甥女为理宗帝皇后谢道清),原任处州通判,后任福建路市舶司提举,留心瓷窑,力促出洋。所以制瓷作坊不断涌现,形成自已的独特风格,产品畅销国内外,陈氏此时扩建了码头,并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前来管理,进驻陈庄(今已在好溪中)的有龙泉师傅章某(一说姜某);黄坑口窑是从故乡江西聘来的师傅负责,驻地叫江西厂;青瓷的制作工艺于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大量生产器形雅致、釉层丰厚如美玉的瓷器,把青瓷的工艺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南宋后期至元代是它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南宋后期,陈昌世曾孙国子学录陈号娶理宗谢后侄女(丞相谢方叔女),成为外戚姻亲;陈号堂弟陈怀任浙东(住明州)提举市舶司,陈号孙陈敬又任浙东提举市舶司;对外贸易日益扩大,产品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元朝统一中国后,于“至元十四年(1277),始立市舶司一于泉州,令孟古岱领之,立市舶司三,于庆元(今宁波)、上海、澉浦,令福建安抚司杨发督之。”至元廿一年后,政府将海外贸易统一为官办。并派员前来监窑收赋,《溪圩郑氏宗谱》即记载始迁祖郑乾来此收赋,并定居陈庄对面的溪圩(今好溪)。元末明初时,缙云一带因战乱的影响和陈氏的衰落,窑场曾停烧一段时间,后虽恢复,但因部份制作技术失传,产品渐趋厚重,釉色灰暗,只能就近销售邻县,至弘治后终于因景德镇白瓷和青花、五彩等瓷器的大量涌入,青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衰落因素战争影响对大溪滩窑址群有影响的战争有四次。一次是宋宣和三年(1121)二月,方腊军攻陷处州,所属霍成富部自永康过黄茅岭攻入缙云胡陈(今壶镇),经胪膛,陷县城。另一次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五月,缙云吕重三、杨元六起事,遭浙东宣慰使史弼率军镇压。还有一次是明正统九年(1444)处州丽水宣慈乡陈鉴湖、叶宗留、陶德二领导的银矿工人和农民起义,乱兵数次经胪膛至胡陈,难民亦大批涌入。但真正给缙云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的是元末农民大起义。至正十四年(1354)因大旱,缙云爆发了本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利用摩尼教为号召,在大洋人杜仲光、应均输等人的领导下,展开了对蒙古统治者长达四年的战争;先是,缙云县尉杜伯忠率弓兵前去镇压,战败而死,杜仲光率义军出山,一举攻下缙云县城,再和青田吴英七部合兵,北克永康县城。婺州府县派重兵抗击,亦为义军所败,后来采取前后夹攻策略,才使义军撤离县城。 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起义再次攻占永康县城,执永康达鲁花赤野速达,又攻武义,并亦分兵东阳,占领重镇巍山。浙江行省就派迈里古思为行台镇抚,率大军于三月十日至东阳县,与义军遭遇战,二十八日驻方岩的元兵,进攻集镇净心(今舟山北五里陆宅一带)双方攻伐,互有胜负。而后几经争夺,处于相持。四月十日,迈里古思又遗嵊县主簿宗伯不花增援方岩。四月十八日,元军突破义军阵地,攻入杜仲光自立的府县城胡陈(今壶镇西和叉路古城)。义军蜂聚,宗伯不花率右军自仁王寺(今姓汪村南600米)取小道,战败。吕玄明率左军在溪淤(今好溪村)与义军战,获胜,义军死200余人。而后,义军千人,分五路反攻。元军左右二路合击,义军又败退。元军乘胜追杀,直抵长照(今前路村)。烧寨(村庄)五十余所。时义军又复合,进行反击。黄中率主力赶到,接战而前,分命右军进入敌后,截其归路;左军从双溪口冲入,义军大败。元军擒千户首领三人,获旗鼓、铠甲、器械元算。五月四日,元军侦得义军千余偷袭方岩的消息,立即全军动员;命黄中、吕玄明先与义军接战,主力由迈里古思指挥鼓噪而进。黄中等将,见主将亲临战阵,勇气倍增,内外夹击。双方血战,义军死2000余人;元军进而追逐二十余里,擒大小首领66名。自此大战,义军信心一落千丈,纷纷自行散去。五月十八日,元军进屯胡陈,并纵兵深入小日(今水口)、左库、山溪(今三溪)、净心诸寨。元军焚其庐舍殆尽。 姓氏变迁宫泽陈氏由于战乱,于元末明初衰落以后,大溪滩及周围六处窑场,不久即逐渐停烧,遗址纷纷易手。先是,洪武初年,汪赐从上汪(今前阳对面隔溪)迁居宫泽,子孙日益兴旺发达,明中期后,窑址一带大多为其所买。陈庄码头,陈氏称为缨溪之汭,在弘治乙卯年(1495)吴埙从仙居田市经过这里去游仙都,就嫁妹给陈庄的陈舜兰并定居于此。万历甲辰年(1604)周大敬娶妻汪氏,就全家从南顿迁居陈庄。至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洪水冲毁陈庄,吴、周二姓拆迁至现址,吴姓称上处,周姓长房住地叫里道坛,三房居外田畈,现统称大溪滩。 运输中断好溪自古通船。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谢灵运辞永嘉郡,回京作《归途赋》,中有云:“停余舟而停留,搜缙云之遗迹,见千仞之孤石。”又今壶镇吕姓所居之地,俗名溪头,全称清溪码头,就是好溪在此至温州可通船。但自明朝起,因水土流失逐渐严重,以至好溪沙碛渐多,仅通竹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最后一次疏浚。自道光再不通船。 资源枯竭栝苍山脉,得名于栝木郁郁苍苍,壶镇盆地周围原来古木参天,由于历代开发,至明代已是森林无遗,居民烧火用柴要远赴十余里的深山甚至与仙居交界一带砍伐。另外与瓷窑一个直接原因是,自唐至元近五百年的采挖,大溪滩周围质量较好的瓷土已经殆尽。加上瓷窑毁于元至正十七年的农民起义,取瓷土场所,亦随之废弃。至明洪武初,太祖下令开垦荒地,十年(1378),宫泽陈辉为首建造的马母(木)堰,即经瓷土场而过,此地就成一片农田。 外销结束明代自朱元璋起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片板下海。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十年(1435)虽然郑和曾七下西洋,却自正统即位起不在继续。明中后叶倭患不断,海禁更严。 竞争失败明朝是景德镇瓷器开始鼎盛时期,白瓷日益精湛,青花、釉里红、一道釉、彩绘争相竞放。缙云窑瓷器此时却因工艺失传而变得粗重丑恶,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技艺失传因至正十七年(1357)缙云的摩尼教农民大起义,被迈里古思镇压,胡陈一带人口十不存一,村庄被毁几尽。加上主战场就在窑场附近,因此窑场毁坏,窑工亡绝,技艺亦随之消失。明代缙云窑虽曾恢复烧制,但已风光不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