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蜂叹 |
释义 | 作品信息【作品名称】游蜂叹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海瑞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游蜂叹 ① 日出蜂乱飞,花落春初歇。 夜来风雨多,枝头子才结。 徘徊青山隅,群芳宁可掇②。 欲向泥中求,犹恐蒙不洁。 物态无终穷,天道有生灭③。 功成身乃退,何事热中肠④。 作品注释①游蜂:飞来飞去的蜜蜂。 ②隅:角落。 宁可:宁愿。表示两相比较,选取一面。 掇:搜集,采取。 ③物态:事物的形态、表象。 天道:万物的规则和道理。 ④中肠:内心。 作品赏析晚春的蜜蜂依然记得自己的职责,一大早就飞向山林采蜜,尽管春光已逝,百花已谢,枝头已初结子实,并且夜里又下了一阵雨,把稀少的残花又吹落了无数,致使可采蜜的花朵更为稀少,但它仍然不怕劳苦,在青山各个角落寻寻觅觅不肯离去,总希望能采到迟谢的芬芳。实在没有花粉可采,也宁可乱飞乱游,而决不肯委身向污泥屈求而与之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洁来洁去的气节和情操。任凭物态终穷,天道杀灭,它仍然不甘沉沦,不甘堕落,而坚持要洁身自好并有所作为,有所奉献。 此情此景,使诗人大为感动。他自想做了几任官,也为国为民做了几件事,虽被权贵排斥打击革职回家也是“功成身乃退”,扪心自问,无愧于心,大可以心安理得。现在跟游蜂的高尚行为一比,才发觉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而大叹弗如。诗人通过对游蜂的赞叹,高度颂扬了虽失其位仍谋其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于律己,都能克尽职守的慎独精神,高度颂扬了失官不失志,虽身在江湖也心在社稷,时刻关心国家命运,时刻不忘自身责任自觉为国为民办事的主人翁精神,思想境界极高。这其实是海瑞伟大胸怀的一种比喻和寄托。诗人被革职回家后,常常“漫指白云浮故国,忽因清梦落朝班”(《七夕立秋值雨》),总忘不了为国为民办事,曾苦心劝导州官实行改革以减少人民困苦。这种精神,就是这首诗中所寄托所比喻的伟大高尚精神的具体体现。 《游蜂叹》一诗的最大特色,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用夹叙夹议来表达感情,形象充满着理性意味,感情充满着思辩色彩。“欲向泥中求,犹恐蒙不洁”一句言志,画龙点晴,思想高洁,形象跃然;“物态无终穷,天道有生灭”一句议论,情韵浓郁,理趣盎然;“功成身乃退,何事中肠热”一句抒情,气韵生动,神采斐然,使形象、感情、思想都升华飞跃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赋予了诗以更加深广的内涵和意境,大大增加了含蓄蕴籍的艺术美感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1550年(嘉靖二十八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明世宗死后获释。1569年(隆庆三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1585年(万历十三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