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油桐扁刺蛾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油桐扁刺蛾 别名:黑点刺蛾,幼虫称“痒辣子” 学名:Thosea sinensis (Walker) 类属:鳞翅目 刺蛾科 分布与危害广布于全国各地,可以为害油桐、茶、桑、麻类、桃、李、梨、柑桔、芒果、乌柏、栎等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致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8mm,翅展28-39mm,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色深,触角雌丝状,基部 10多节呈栉齿状,雄羽状。前翅灰褐稍带紫色,中室外侧有1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中部倾斜;中室上角有1黑点,雄蛾较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长1.1mm,初淡黄绿,后呈灰褐色。 幼虫体长21-26mm,体扁椭圆形,背稍隆似龟背,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边缘兰色;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各节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 蛹体长10-15mm,前端较肥大,近椭圆形,初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茧长12-16mm,椭圆形,暗褐色。 发生规律北方年生1代,长江下游地区2代,少数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下3-6cm土层内结茧以前蛹越冬。1代区5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发生期不整齐,6月中旬-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结茧越冬。 2-3代区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9月中旬。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10月。以末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黄昏羽化出土,昼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产卵,多散产于叶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虫共8龄,6龄起可食全叶,老熟多夜间下树入土结茧。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结合营林措施,挖除树基四周土壤中的虫茧,减少虫源。 (2)化学防治。 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 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l0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常用药剂 敌敌畏 辛硫磷 马拉硫磷 亚胺硫磷 爱卡士 来福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