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悟山
释义

大悟山属大别山脉,主峰金顶,海拔813米。其东南麓原建有寺(即大悟寺),俗称老庙。枕高山,傍溪流,佛殿数重,有藏经阁、读书院。门前枯藤老树,劲枝横突,郁郁苍苍。院中有古井,冬暖夏凉,终年保持固定水位。

风景

山间峰峦起伏,溪涧纵横,气候清爽。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环山植被稠密、湿度大、水气蒸发升腾,形成轻云薄雾,游离飘忽,倏隐倏现,或浓或淡,有时覆盖如帽,有时缠绕如带,山乡人每以山间云雾变幻预测天气,为之谚云:“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采腰。” 大悟山自然景观丰富。旧说有8景,又说有72景。其中有飞崖断壁的“天生桥”,险拔幽空邃的“吊崖洞”、“石人山”石人栩栩,“狮子岩”怒狮欲跃等等,无不 景象秀绝。每当日丽风清,攀藤附葛,登最高峰金顶,顿觉天高地厚,心胸为之一爽。清光绪十一年《孝感县志》载明沈惟柄《登大悟山诗》云:“积雪千寻界紫霄,山灵策我上扶摇。苔花绣石堆云锦,枫叶经霜剪绛绡。槛外秋云生大别,望中风雨过南条。雁堂柏子无消息,万壑天箫吼暮潮。” 大悟山又是驰名中外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它北依大别,南窥江汉,处平汉铁路翼侧,扼南北交通咽喉,进可以据三关,通豫皖,预驰中原。早在建党初期,徐海东就以大悟山为基地,建立农民自卫军,点燃了农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烽火。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是中原抗战前哨,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及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先后移驻大悟山区。大悟山区成为鄂豫皖湘赣边区抗日战争指挥中心。 大悟山属大别山脉,主峰金顶,海拔813米。其东南麓原建有寺(即大悟寺),俗称老庙。枕高山,傍溪流,佛殿数重,有藏经阁、读书院。门前枯藤老树,劲枝横突,郁郁苍苍。院中有古井,冬暖夏凉,终年保持固定水位。

山间峰峦起伏,溪涧纵横,气候清爽。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环山植被稠密、湿度大、水气蒸发升腾,形成轻云薄雾,游离飘忽,倏隐倏现,或浓或淡,有时覆盖如帽,有时缠绕如带,山乡人每以山间云雾变幻预测天气,为之谚云:“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采腰。”

大悟山自然景观丰富。旧说有8景,又说有72景。其中有飞崖断壁的“天生桥”,险拔幽空邃的“吊崖洞”、“石人山”石人栩栩,“狮子岩”怒狮欲跃等等,无不 景象秀绝。每当日丽风清,攀藤附葛,登最高峰金顶,顿觉天高地厚,心胸为之一爽。清光绪十一年《孝感县志》载明沈惟柄《登大悟山诗》云:“积雪千寻界紫霄,山灵策我上扶摇。苔花绣石堆云锦,枫叶经霜剪绛绡。槛外秋云生大别,望中风雨过南条。雁堂柏子无消息,万壑天箫吼暮潮。”

大悟山又是驰名中外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它北依大别,南窥江汉,处平汉铁路翼侧,扼南北交通咽喉,进可以据三关,通豫皖,预驰中原。早在建党初期,徐海东就以大悟山为基地,建立农民自卫军,点燃了农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烽火。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是中原抗战前哨,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及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先后移驻大悟山区。大悟山区成为鄂豫皖湘赣边区抗日战争指挥中心。

历史

大悟山,抗日战争时期,是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新四军五师首脑机关驻地,为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它西扼平汉铁路,南控江汉平原,直接威胁武汉,是插在华中日寇腹心的一把利剑。

1942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利用战斗空隙,集中了37、38、39、43团和特务团约七、八千人在大悟山区进行整训。日华中派遣军总司令烟俊六获此情报,迅急调兵遣将,集中3万多日伪军,分别从孝感王家店、花园、小河溪,黄陂长轩岭、东阳岗以及本县河口、夏店等驻地出动,分14路向大悟山合围、包抄,妄图“围歼”我五师主力。

12月16日上午,五师司令部接到敌情报告,立即通报各军分区。李先念根据敌情对部队行动作了全面部署。决定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行动,暂避敌锋芒,突出包围圈,把部队转移到外线,相机打击敌人,以粉碎敌人的“扫荡”阴谋。并把在大悟山里的党、政、军机关和战斗部队分为五路:以13旅37团为司、政机关的掩护部队,由步竹岭经夏店向四姑墩方向转移;边区党委、行政公署等机关、部队向彭陈店、汪洋店方向突围,然后向应山方向转移;13旅旅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特务营及其他部队由南冲出发,经新屋畈、滚子河、芳佳畈向赵家棚方向转移;驻小悟山的14旅向陂安南方向突围;其余部队均向西突围。为迷惑牵制敌人,留45团一个营、37团一个营配合礼南县大队,在大悟山区分散游击。黄昏以前,各路突围部队均离开驻地,向指定路线转移。

次日晨,大雾迷漫,十步之外不见人影,日寇一部刚从浓雾中爬上石人山、云台观,就遭到我37团、45团两个营及礼南县大队猛烈阻击。俄顷,大雾消散,我们的战士便钻进密林,从隐蔽处向敌人射击,继续与敌人周旋。下午,敌人虽已合围,但不见我军踪影,又不习惯山地战,面对大、小悟山绵延的岗岭、纵横的山壑、突兀的怪石,松风如吼,象埋伏有千军万马,日寇早已惊魂不定。而我军则利用有利地形,分散游击,东打一阵,西打一阵。敌人不知虚实,手忙脚乱,慌忙架起大炮、小炮,东边枪响向东轰击,西边枪响向西轰击。敌又派来3架飞机,在大悟山上空盘旋,始终发现不了目标,只好狂轰滥炸一阵,灰溜溜地飞走。当日,日寇经一天苦战,一无所获。夜晚,他们面对落寞空山,又害怕伏军夜袭,提心吊胆地在新屋畈、白果树湾、滚子河、水灌冲一带,架起篝火,坐以待旦地熬了一夜。

18日早晨,日寇放火烧毁了许多民房,焚烧了战死的日军尸体,带着一部分伤兵,退出了大悟山。当敌人困扰大、小悟山之时,我插入敌后的各旅及一、二军分区部队乘敌据点空虚之际,分别向平汉铁路、河汉公路的敌人据点,发动袭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37团袭击了敌夏店据点;38团在应城高庙,击毙日寇官兵百余名。12月19日,我军突围机关、部队在外线经过几天激战,又返回大悟山驻地。

这次日寇“扫荡”大悟山历时4天,在大悟山区周围百余里的89个村镇,焚烧房屋974间,惨杀无辜平民40余人。

大悟山反“扫荡”战,受到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赞扬,他说:“五师在鬼子伪军的重重包围下,一夜之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出了重围,真是好样的!”

旅游

大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奉献鲜血和生命,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大悟,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千万优秀儿女在这里付出汗水和智慧,开创了今天的辉煌;大悟,更是一片开放的热土,许多仁人志士来这里投资兴业发展,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大悟地处鄂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交汇处。东与河南新县交界,南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西与广水市和孝昌县相连,北与河南信阳毗邻。辖17个乡镇,人口62万,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 灿烂的历史 大悟地灵人杰,百世流芳。这里孕育了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周志坚、程世才等1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和领导人;这里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故乡;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建立中共罗山、陂孝北、河口三个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是鄂皖革命腹地。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长期驻扎我县白果树湾,以大悟山为中心,创建了纵横千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司令部移驻我县宣化店。1946年5月8日,周恩来副主席代表我党与美蒋代表在宣化店湖北会馆举行了名扬中外的谈判,6月26日,我中原部队从宣化店突破重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丰富的资源 大悟山川锦秀,物华天宝。以北部五岳山、西部娘娘顶、南部大悟山、东部仙居顶四大主峰构成地貌的基本骨架,形成环河、滠水、竹竿河三大河流,跨越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兼有南北气候之特点,水、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9摄时度至15.7摄时度,降水量1115毫米,日照时数2153小时,无霜期227至242天,境内大小支流324条总长1217公里,总流程197公里,水库128座,塘堰2.6万处,总蓄水量4.2亿立方米。大悟土特产品品种繁多,乌桕树是大悟的县树,年产

桕籽500万公斤,居全国县级产量之首;中药材286种,尤桔梗著名;花生、鲜桃、桐油产量居全省之冠。大悟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7种140处矿地,其中金、铜、磷、萤石、大理石、花岗岩品高质好,易于开采,斐声中外。磷储量12489万吨,居湖北省第二位,国家“八五”计划重点投资项目黄麦岭磷化工程已建成投产,是国家矿肥结合项目第一家。大理石、花岗岩储量1.5亿立方米,有孔雀绿、汉白玉、墨灰、虎皮、枫叶红、芝麻花等10多种,其中孔雀绿大理石是石材系列中的精品,目前整个亚洲只有我县和台湾仅有,已建吕王华龙、彭店中太、丰店加达、金城云石四个10万平米大理石加工企业。 优美的风光 大悟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境内奇峰峻岭,千姿百态,涌泉飞瀑,赏心悦目,幽洞怪石,自然天成。大悟山有十大传说十大奇观,五岳山更是四季奇景变幻,响水潭瀑布飞挂震天响,乳山寺古钟长鸣传八乡,娘娘顶胜日寻芳好潇洒,仙居顶休闲度假太飘逸。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革命历史纪念地,更使人领略到大悟文化的灿烂,看到大悟精神的魅力。

景点介绍

吕王城遗址

位于吕王城西北,东临吕王河,西临仙居河。遗址有两处:一是城岗,一是天灯岗(现名袁家岗)。均为两层台地,整个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4米。 吕王城遗址地表和断面上暴露出较多的器物残片和大片烧红土及古井等遗迹。该遗址内含有屈家岭、龙山、西周、春秋战国和汉6个时期的遗物。 屈家岭遗物,有薄如蛋壳的彩陶片和灰砂红陶鸭咀形鼎足。 龙山遗物,有鼎、豆、罐、壶、盆、器盖、器座、纺轮和石斧、石凿、石铲、石锛、石刀、石镰等。器物多夹砂灰陶、黑陶次之,少量红陶;多饰兰纹,少量饰附加堆纹。 西周遗物,有兽蹄形鼎足、盆、盂、器盖、陶壁等。多夹砂红陶,灰陶次之;器表多饰绳纹,少数饰附加堆纹。 春秋遗物,有罐、瓮、豆等。多夹砂灰陶,少量红陶;多饰绳纹,部分器物饰弦纹和附加堆纹。战国遗物,仅见豆、板瓦、简瓦和瓦当。陶片多为夹砂灰陶、红陶次之;饰绳纹。 汉代遗物,仅见夹砂灰陶井圈残片。 1979年和1982年,地、县博物馆又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清理出灰坑1个,水井1口(底部发现汲水陶罐和井圈)及其它器物。土城遗址 位于三里镇土城湾的二层台地上。东临澴河,四周一片平畈,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8~2.5米。遗址南部暴露出的遗物残片较多,并夹有大片烧红土。 采集的标本主要属屈家岭和龙山时期的遗物。 屈家岭遗物,有橙黄陶纺轮和边缘饰压印点纹的黑陶纺轮及喇叭形杯,黑陶豆等。 龙山遗物、有夹砂灰黑陶凿状鼎足、黑陶圈足碗、夹砂红陶喇叭形杯、夹砂灰陶盆、橙黄陶器、塔形器盖、夹砂灰陶绳纹罐和夹砂灰黄陶网格纹罐及灰陶钵等器物残片。 1982年,地、县博物馆又在该遗址清理出部分较完整的器物,有石刀、石箭镞、鼎、罐、钵、豆、纺轮等。墩子畈遗址 位于高店夏家河。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达4米。 遗址采集的石器,有石斧、石箭镞。陶器片多为夹砂灰陶、黑陶次之,少量红陶;纹饰以兰纹为主,少量网络纹,仅见绳纹。为龙山和西周时期的文物特色。

沈家城遗址

沈家城遗址 位于大新镇沈家城的二层

台地上,东距澴河约1公里。遗址呈长方形。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为2.5米。采集的标本中,有屈家岭、龙山和西周时期的遗物。 屈家岭遗物,仅见部分夹砂红陶鼎和夹砂灰陶盆;陶盆口沿上饰瓦纹,腹部饰兰纹。 龙山遗物,采集标本为陶器残片。多黑陶,灰陶次之,有少量红陶;多饰兰纹,部分器饰网格纹、附加堆纹和指窝纹。可辨出的器物有鼎、罐、碗和纺轮等。 西周遗物,仅见少量的夹砂红陶,柱状口沿,多饰绳纹。寨顶遗址 位于四姑镇,呈圆形土墩。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为3米。 该遗址有龙山和西周两个时期的遗物。 龙山遗物,可辨出器形的有鼎罐、盆、甑、器座残片和纺轮。陶片中多为夹砂灰陶,黑陶次之,少量红陶;纹饰仅见有附加堆纹和刻画纹,少数器物圈足饰镂孔。何家边遗址 位于新城镇新府村,二层台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东部断面上暴露出大片草木灰痕迹。该遗址器物属龙山和西周两个时期。 龙山遗物,陶片多为夹砂灰陶,黑陶次之,少量红陶;纹饰仅见绳纹和刻画纹。可辨出器形的有鼎、罐等口沿残片。 西周遗物,陶片多夹砂红陶,灰陶次之,器表饰绳纹。有罐口沿、和豆柄等残片。李子园遗址 位于三里镇胡家畈东约100米处的二层台地上。东距澴河约50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 采集的遗物有西周时期的平底罐、豆等陶器残片。多夹砂红陶、灰陶次之;饰绳纹,少量饰附加堆纹和指夹纹。汉代遗物仅见夹砂灰陶、绳纹半筒瓦和板瓦残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