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新任弼时中学 |
释义 | 学校概况任弼时中学系永新县唯一的省属重点中学,坐落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城内,傍禾水河,接义山路,坐北朝南,历史悠久。任弼时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现任弼时中学的校址创建了选拔秀才的考棚。1921年永新社会贤达肖辉锦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禾川中学。1949年7月以禾川中学为基础,将永新县中、四维中学、华南中学合并为永新联合中学。1950年,经省政府批准,定名为江西省立永新中学,面向江西的永新、宁岗、安福、莲花四县和湖南的茶陵、酃县、攸县等地招生,一度成为湘赣边区文化教育中心。1959年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1985年4月3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的名字命名,将永新中学更名为任弼时中学。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发展任弼时中学创建八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在莘莘学子中有原国家政协副主席王恩茂,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李治,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欧阳自远,国内外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龙庆忠,饮誉南北的医学家王子玕 ,有造诣很深的音乐家唐学泳、贺大行等。解放后,又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上万名优秀大学生。现在大多数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其中高科技人员数千人,现仍在外留学的有近百人。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办学质量和效益迅速提高。在教师中,有特级教师,有全国优秀教师,有省优秀班主任,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有陈香梅奖、张果喜奖获得者;有市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省、市各级教育教学论文比赛和佳课比赛等活动中有上千人次获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百篇,在学生中,有获国际奖学金1人次,获国家级艺术金奖1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学科竞赛有600多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有40多人次。有4个学生获陈香梅奖,有两个学生被评为全国“希望之星”。有20多位同学考取了清华、北大。 任弼时中学按照省重点中学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分三年剥离初中,现只有高中部,共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2700人。全校教职工204人,其中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63人;研究生学历7人,本科学历149人,专科学历37人;男教职工151人,女教职工53人;中共党员56人。学校占地面积约为12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为39184平方米。有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科教大楼,其中有一个多媒体演播厅,两个60座电脑室,五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教师电子阅览室,一个课件制作室,两个语音室,两个豪华物理实验室,安装了双控系统,30个教室;有美观大方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验大楼;有约5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有藏书近8万册、报刊400多种的图书馆;有可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男女生公寓;有实用舒适的三栋教工宿舍楼。校园内还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任弼时同志的故居,有烈士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子珍亭,构成了较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学校领导谭厚坚(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 张小建(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学校财务、后勤、校建工作,兼管高三年级(2011届)。 曾晓龙(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工作,兼管高二年级(2012届)。 王清宇(副书记):主持学校党支部工作,协助校长分管行政、工会工作,兼办公室主任。兼管高三年级(2011届)。 王小平(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政教、治安、保卫、团委工作,兼管高一年级(2013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