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觉元贤 |
释义 | 简介永觉元贤(1578~1657)禅师,为宗祖之禅宗派系。明末清初之际,元贤住福州(福建)鼓山涌泉寺,大扬曹洞宗之禅风,力倡真参实悟,深诫知解杂毒,主张学道者应博参远访,反对当时闭关之风,力斥在家二众滥受三衣。其禅学一反当时流行学偈颂、学答话及上堂、小参等徒具形式之风,遂自标为鼓山禅。主张调和禅净与儒释,并力图调和禅宗内部及临济、曹洞两派间之对峙,且提倡师法百丈修持与劳动并行之精神。 鼓山禅法系之传承为:永觉元贤、为霖道霈、惟静道安、恒涛大心、圆玉兴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兴隆,传续至清代末年。与江西博山能仁寺无异元来所创之博山系,及以江苏焦山定慧寺为中心之焦山系,皆属曹洞宗之支派。 中兴元贤在明末佛教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学者关注,但是一直缺乏完整性的研究。他是个积极入世的禅僧,对于当时佛门的弊病,并不限于揭露与批评,而是以鼓山为基地,全身心投入于复兴佛教的工作。有鉴于明末僧风的浊恶,元贤深谋远虑,不以势力扩充为目的,而致力于僧团素质的提升,不仅提倡戒律,也重视僧众的教育与德行的启发。 除了建寺安僧外,致力于永续经营,改变传统寺院以寺田为主的经济型态,取多元化的方式经营鼓山,使鼓山在以小农为主的中国社会里,避免了与民争田的问题,同时也让鼓山更具开放性、更切合民众的宗教需求。对于具备禅特质者,施予禅修的锻炼;具有净土倾向者,给予念佛法门的指导;期望皈依受戒者,开堂授法、传授戒律;对经典教义有兴趣者,印经流通、往复讨论;希望捐输纳福者,接受奉献;需要经忏助念者,应允承接;鼓山呼应着人们对宗教的不同需求,成为一个综合型态的寺院。 对寺院与政治关系的处理,鼓山在复兴之初,就自觉远离反清与拥清的政治斗争,保持宗教的超然地位,因此失却相关的资助,使得复兴的步履更显艰困。 禅法元贤视世法与佛法为一体,认为:法运的衰颓来自于世运的坎坷,于是致力于人心的转化、风俗的改变,希望透过人心整体的转变以改变世风、扭转世运;在世运隆盛之际,法运自然也就兴盛了。佛教在元贤处,不再是隐遯深山、离群索居的出世宗教,而成为与时并进、发挥教化功能的入世佛法。衲僧也不只是为个人求解脱的自私自利,而成为社会救济、移风易俗的推手。元贤随缘应世、低调沈稳,隐而不隐的弘法哲学,在明末混乱的时代里,为僧伽的应世,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元贤在佛寺与僧史的编纂上,投入了相当多的心血。虽然相关的研究很少论及,但对于佛教史料的保存,无疑地具有相当的贡献;而其恢弘古德典范的苦心,亦在其中。 鼓山涌泉在明末以后,成为东南大道场,台湾的佛教源流亦多来自于鼓山。 在思想上,元贤坚持“禅”的本真,重视心的虚空灵寂,强调心之知为空寂之知。禅只能从心的冥契与逆觉体证上说,他不认为文字可以契于般若,反对各种形式化、义理化的禅;主智路线不是禅的进路,将禅视为文字游戏,更是他所痛斥的。对于禅,元贤要求切实参究、证悟,即便是探究禅学宗旨,也要强调彻见本心本性之后。元贤强调真参实修,禅法素朴简约,为明末纷乱的禅界,注入了一股清流,回归了慧能禅的基本精神。 戒律元贤禅师,并不排斥其它教法。他重新肯定戒律的地位,在以戒律重整僧团的同时,亦透过戒律与世俗伦理的接轨,扩大了佛教戒律的教化功能。关于净土,元贤不仅认同念佛的可行性,并具体提出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为净土的实践提供一条可依循的进路。他也以简单浅显的文字,疏解佛教经藏,使得佛典更具可读性、义理更加通畅。他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广纳所有的教法融入自身的禅学体系中。但是对于元贤而言,无论是戒律、净土,乃至诸善行,都只是禅法的前行方便。所有的修持,都必须被深化到禅悟的阶段才有意义;所有的经教,都是禅师个人禅悟经验的脚注。元贤在响应时代宗教融合需求的同时,对于禅门的立场又有着一定的坚持。因此即便他注经说教、倡律谈净,元贤始终是个禅者。 元贤反对混融的三教说,主张严格区分儒释道的异同,批评儒道缺失的同时,以佛教义理改造儒道思想,在他看来,儒道总是有其理论的缺陷与不足,会通是救儒道而非救禅,唯有透过佛理的引入,会通才有机会成为可能、理论也才有希望臻于圆满。这样的会通,或许难以得到儒道二学的认同,但是他对自家学说的自信、续佛慧命的热忱,是值得肯定的;而其对会通所做的努力,亦有思想史之价值。 元贤的整个生命都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呼应,他在坚持禅法纯正性的同时,以应化利世的慈悲情怀,成就广纳多元的思想、发为救世工作的热情。对于明末佛教而言,元贤的地位与贡献,无庸置疑。 语录禅衲威仪,非是外修边幅;内盖伪检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静一者也,所以佛制比丘,威仪必肃;百丈礼法,诸宗共守。宋伊川先生见僧出堂,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此矣!由此观之,当日之威仪为何如也。今有等妄人,任情纵恣,决裂礼法,反笑守律仪者为局曲,果何心哉?昔大觉琏、动静尊严,圆通讷一见直以大器期之;黄龙南、进止有度, 居常正襟危坐;二老岂局曲之士哉?是知轻浮躁动,必非大器;虽得悟入,终亏全德,唯愿学人毋以小器自安可也。 为僧首要老实,接物必重慈悲。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