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王书 |
释义 | “大王书”系列为曹文轩历时八年精心构思而成,它是曹文轩迄今为止花费心血最多、最为重要的作品,幻想与文学融为一体,既具有作者一贯的美学风格,又内容新奇独特,极富探索之风,目前,第一部《黄琉璃》已经出版。 系列名称第一部:黄琉璃 第二部:红纱灯 第三部:紫河车 第四部:白纸坊 《黄琉璃》大王书(第一部黄琉璃) 作者:曹文轩 出 版:接力出版社 书 号9787807328407 开 本16 版 次2007年12月1日 定 价¥26.00元 “大王书系列”《黄琉璃》为曹文轩多卷本长篇小说“大王书”系列的第一部。作家调动非凡的想象,描绘了一个风烟瑟瑟、扑朔迷离的陌生世界,演绎出千军万马攻城、追击、迎战的宏大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个少年王波澜起伏的成长历程。在血流漂杵的战争中,心灵的呼吸、生命的搏动永无停歇。第二部《大王书·红纱灯》现已上市。 第三部已完稿,准备发行!(曹文轩在江苏睢宁新世纪中学给学生作报告时亲口所说) 《大王书·黄琉璃》内容简介剥夺光明,剥夺声音,剥夺语言,剥夺灵魂……出逃自地狱的熄,在篡夺了这个疆域无边的大国王位之后,阴险无所不用其极。即便如此,熄仍被心头隐患所纠缠,他担心智慧而美丽的文字总有一天会让人觉醒,为此,熄呼风唤雨,又发动了一场毁灭文字的浩劫……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有本书从万丈火焰中腾空而出,飞上了夜空。它是书中之书,是大王书。它的新主人是牧羊少年茫——茫是一个沐浴天地灵气而长大的少年,在危难时刻被成千上万的难民拥立为王。 于是,在刀光剑影的漫漫长夜里,茫带领他的军队与熄及巫师团展开了殊死较量…… 目录第一章 哭泣的火焰 第二章 岩石上的王 第三章 瑶 第四章 食金兽 第五章 公石之城 第六章 迷谷 第七章 流血的剑 第八章 三影人 让幻想回到文学(代后记) 曹文轩出版年表 曹文轩主要得奖记录 作者简介曹文轩,著名作家、学者。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根鸟》、《天瓢》、《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小说门》等。2003年出版九卷本“曹文轩文集”,2005年出版“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作者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奖大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媒体评论文学,诗意地幻想——读曹文轩《大王书》第一部/路文彬 时下的文学正以远远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刷新着历史。然而,扪心想来,这过快的速度与过远的距离似乎已无法让我们再从其中看到什么文学。曾经,我们为自己的文学在想象层面所暴露出的拮据家底深感羞愧;而今,悬疑、惊悚以及奇幻等繁多小说名目的瞬间涌现,却使我们被个中那铺天盖地、盛气凌人的奇思异想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纷乱的想象已经不是想象,而是奢侈和放纵的表征;它直接昭示着写作者对于现实及历史的傲慢与无情。小说也不再是小说,而是病历,活生生地记录着这一时代中人心灵上的疑难杂症。由于疏远了历史,人们也就必然地疏远了文学,因为文学终归属于历史性的存在。但即便如此,想象的快车还是毫不理会极速所带来的失重后果,依然不知节制地让人们在刺激快感的享乐中亲近着死亡的幻觉,并且轻易就迷失和堕落于这样的幻觉。正在这个想象几乎促使我们将文学彻底遗忘的紧要关头,曹文轩先生的《大王书》及时赶到,令我于刹那间甚至想到了“惊现”一词。 无疑,这是一部负载着时代使命的小说,是作者基于对文学世界想象残局的强烈不满而发布的郑重宣言。与其说它是一次雄心的展示,毋如说是一次责任感的展示。恰是因为后者,被想象抛弃的所有历史内容又重新回到了文学。于是我想,人们终于有缘可以从哈利?波特所制造的那个娱乐神话当中清醒一下了。翻开“大王书”,绝然不同于打开幻想国度里流行的那个“宝盒”。宝盒中的宝物是现成的护身符,是确保游戏得以顺利进行的快乐定心丸。只要拥有了宝盒,我们便拥有了快乐的权力。而大王书却压根不屑直接供给我们这样廉价的快乐,它期待的首先是我们的阅读,让我们在同文字的共舞中收获思考的快乐,而这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快乐,是能够引领我们飞升的快乐。宝盒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拿走了我们的独立;它总是通过炫耀自身的重要,以强调我们的不重要。大王书则不然,它静静地守候在那里,它的沉默即是对于我们的召唤。当然,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懂得倾听,而倾听的过程就是我们获得成熟与独立的过程。否则,我们便根本无法理解大王书,《大王书》里随处回荡着这样的话语:“随着人影的离去,宫殿变得更加空大,空大到能听到空大的声音”、“沉淀了千年的静穆,迫使他停止了前进”……可见,《大王书》又是一部充满了回声的小说,对于共鸣有着生动的感召力。它之所以不格外指涉视觉,正是意欲恢复现代生命因过多耗费视觉所招致的失聪。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不是普通的听觉能力损失,乃是全面的精神失聪,以致由此引发了我们身躯的整体性麻木。《大王书》无非是想尝试激活我们这个庞大的现代性身躯,所以它开辟的是一条由听觉通往心灵的道路。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条令我们倍感陌生的道路,我们只不过是将其忘却到了九霄云外而已。多年来,曹文轩先生一直就执着于这条古典精神之路的呵护,如今再看,他已然从当年那个不识时务的愚公摇身一变成了此刻的智者;不改的情境可能仅仅是他依旧的孤独。 这一古典精神之路的守护者形象,决定了曹文轩先生总是乐于把目光投向过去。因此,《大王书》仍然不是一部未来的“大王书”,而是一部历史的“大王书”。尽管它不打算告知我们确切的历史时间,但仅凭“熄”、“蚯”、“柯”、“茫”、“瑶”这些人物的名字,我们的思绪便可当即回到轩辕与蚩尤所盘踞的那个久远年代。至于大王熄针对文字开始的残忍屠戮,则直接触痛的是我们关于焚书坑儒的历史记忆。不过,曹文轩先生想象的历史性还不单限于他所想象的内容,它同样也活跃在其始终迷恋的文学风骨上。至少,我能够从《大王书》里清晰听到来自安徒生和博尔赫斯两位巨匠身上的历史回响:前者的质朴与悲情、后者的狡黠与诡谲。女主人公瑶仿佛就是“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的姐妹,她那令人心碎的柔美使我从一开始便相信了她将注定要有着与姐妹们相同的命运。大王熄那无以计数的国土,让我联想到的是博尔赫斯那本永远数不清页码的“沙之书”;而使茫军受困的迷谷,则又让我重游了这位神秘大师精心营造的“交叉小径的花园”。 安徒生、博尔赫斯,想必这是曹文轩先生钟爱着的两位作家吧,他的幻想世界里时常会闪现出这么两个伟岸的身影。也正是凭借这样的身影,曹文轩先生的幻想一刻亦未曾偏离过文学。这是一种真正属于文学的幻想,它以诗意的方式存在着。这种诗意的幻想拒绝停留于嬉戏,它不是纯粹的消耗,而是创造——在历史的追忆中创造。海德格尔说过:“作诗就是追忆。追忆就是创建。”由此看来,不管是曹文轩先生选择的历史,还是他所选择的诗意,他的想象指向的皆是创造的本质。其实,选择了历史亦便选择了承担,就像选择了唯美便选择了悲剧一样。曹文轩先生的古典主义坚持当属道道地地的创造,它向来与自恋和消极没有丝毫干系。那么,我们就别再指望《大王书》会是一场多么轻松的游戏。当然,也不要以为它又会有多么的复杂。复杂从来就不合乎古典美学理想的实质,因为听觉向往的总是与沉静接近的单纯之音;唯有现代性的视觉欲望里才汹涌着破解复杂的执拗冲动。说来简单,这不过又是一个有关善恶较量的故事。然而,如何呈示和理解这样的较量却绝不简单,要不,它又怎么敢叫做“大王书”呢? 作者后记许多朋友都知道,在很多年前我就有写一部幻想类作品的念头,但就在跃跃欲试准备进入情况时,却见此类作品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张扬与推动下忽然于一天早晨便在中国大地上锣鼓喧天地热闹了起来,它们成了宠儿,成了许多出版社竟相出版的主打作品,一时间,五颜六色,斑斓多彩,纷纷扬扬地飘落在中国人的阅读空间里。加之“哈利·波特”、《指环王》、《加勒比海盗》等作品与电影之全球性的滚滚热浪对中国的大肆席卷,中国的作家、批评家、出版家以及广大读者终于彻底地认同了一种叫做“幻想文学”的文学,并义无反顾地迷恋上了它。在如此波澜壮阔的情形之下,我想我就没有必要再凑这个热闹了,于是便暂时放弃了这个曾经汹涌在心的念头,依然很平静地去写我的《草房子》、《红瓦》、《细米》、《青铜葵花》式的作品去了。 然而,就在这几年里,写着写着便会有一种企图再度涉足此类作品的冲动,但与从前的情形却有了不同。冲动的原因,不再仅仅是来自难以压抑的内心渴望,而更多的是来自对当下所谓幻想文学的犹疑和担忧:这就是幻想吗?这就是文学吗?这就是幻想文学吗? 我从豪华的背后看到了寒碜,从蓬勃的背后看到了荒凉,从炫目的背后看到了苍白,从看似纵横驰骋的潇洒背后看到了捉襟见肘的局促。 上天入地、装神弄鬼、妖雾弥漫、群魔乱舞、舌吐莲花、气贯长虹……加之所谓“时空隧道”之类的现代科学的生硬掺和,幻想便成了决堤的洪水,汪洋恣肆,现如今已经有点儿泛滥成灾的意思了。这种无所不能而却又不免匮乏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幻想,遮掩的恰恰是想象力的无趣、平庸、拙劣乃至恶劣。“幻想”在今天已经成了“胡思乱想”的代名词,成了一些写作者逃避“想象力贫乏”之诟病而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花枪。所谓“向想象力的局限挑战”的豪迈宣言,最后演变成了毫无意义、毫无关感并且十分吃力的耍猴式的表演。 当然,我说的肯定不是全部。我在林林总总申还是看到了一些让我着迷的幻想类作品,它们在经典性方面,可以与一切通常的经典平起平坐,绝不在其下。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却不是出自国人之手,而是来自国外。 我一直以为,想象力只是一种纯粹的力,这种力是否具有价值,全看是否能够得到优良知识和高贵精神的发动和牵引。如果得不到,这种力就很有可能如一头蛮横的怪兽冲出拘圃它的栅栏,横冲直撞,进行一种没有方向、没有章法的癫狂,甚至会践踏人群、践踏草木。这种所谓的创造,若没有意义与价值,倒还算是好的了,最糟糕的情况是:它所创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些光怪陆离、歪门邪道的东西,甚至还会创造出使人走火入魔、迷失本性的东西。当年黑格尔称这种想象为“坏想象”。在人类的记忆中,这世界上有许多场灾难就是由那些坏想象所导致的。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赶进焚尸炉,以为可征服并统治整个世界的希特勒的想象,也是一种想象,并且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可不设前提、毫无反思和警觉地泛泛而谈所谓想象。 在文学这里所谈的坏想象,当然还不至于祸国殃民、惨绝人寰,但它们同样会给我们带来伤害——精神上的、心智上的伤害。它们会使我们烦躁不安、忧心忡忡,会使我们陷入迷狂和痴心妄想,会使我们被恐惧所笼罩而虚汗淋漓。 我们曾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想象力而汗颜,至今仍在汗颜。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绝大部分,至今也未能有所升腾,依然匍匐于灰色的土地。我们的能耐似乎只有坐在那儿照着生活中的那堆烂事依样画葫芦。所谓写作,就是将眼前所见,照单全收,用于想象的心和脑却闲置着,几乎到了荒废的程度。正是有感于此,这些年我们才对想象、想象力那样热衷地呼唤。然而,当终于有一天想象竟满地跑马时,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却又是令人哭笑不得:那想象,并不是我们所企盼的可以提升中国文学品格、将中国文学带出乎庸而狭长地带的那种想象——艺术的想象。 当然,我对当下幻想文学的犹疑与担忧,还不仅仅因为幻想本身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深刻地感觉到了文学在这里的缺席与放逐。 所谓“幻想文学”,其实“文学”是没有的,剩下的就只有“幻想”了——“文学”只是浪了个虚名。 “文学”、“文学性”、“艺术”、“艺术性”,这些字眼在这些年里一直纠缠着我,搞得我很烦躁。有时我会很不自信地质疑自己:你是否成了一只迷途的羔羊?有时我甚至对自己的写作感到害怕,怕自己的认定是一种迷乱,一种偏激,一种肤浅,进而还会怀疑自己的社会责任:人家在谈历史、文化、社会、世界、人类、制度、底层、下岗女工、分配的不平等,而你总是在谈什么文学、文学性之类的话题,你是否犯了本末倒置的大错?可是,心虚归心虚,终了还是被这些字眼牵着鼻子走了,还是忘不了去对与我对话或倾听我言语的人们诉说那一套都长了老趼的话题。 文摘地狱之舞 熄是在山头狂欢中得知茫军已经顺利走出迷谷的消息的。起初,他根本不相信,将那个报告这一消息的城防将军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胡说八道!”他大声咆哮,吓得那个城防将军浑身哆嗦。“呸!”他往城防将军的脚下狠狠啐了一口,转身去参加正处在高潮之中的狂欢去了。 他从地狱带来了一种叫做“黑魂灵”的舞蹈。 这是地狱里的一种最豪华也是最美的舞蹈,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才会跳这一舞蹈。那时,黑幽幽的大厅里,到处点着以上等的动物油脂作为燃料的油灯,空气里飘散着的香料味与腐烂的气息混杂在一起,那气味使每一颗灵魂都感到迷醉。与之相配的音乐,仿佛是从狭长的石缝里吹来的远风,有时尖鸣,有时呜咽,有时像从枯黄的草尖上吹过。舞蹈的动作极其考究,有成百上千个节奏与动作,或似野猫蹑手蹑脚犹疑不前,或似月桂树下的蝙蝠轻盈飞翔于蓝色的月光之下,或似乌蛇潜游于草丛之中,或似猛兽正从黑色的山岗上俯冲而下,忽起忽落,忽扬忽抑,忽徐忽疾,忽狰狞忽妩媚,千姿百态,但都朝着一个“轻”字,一个“飘”字。一颗颗黑色的魂灵,犹如天空中无数的落叶旋转于一股忽强忽弱的旋风里。 这是千年之舞,是舞中之舞,熄要求他的全部将士们必须学会这一舞蹈,因为只有这样的舞蹈才能使他领略到盛大节日的快意,并且能让他回忆起远去的地狱生活——那里的生活刻骨铭心。 为了逼真地营造地狱的氛围,他让军需机构为他的将士们每人发放了一套黑色的衣服,到时都必须穿上。 熄拖着瘸腿,不厌其烦地将这种舞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传授给全部熄军。 他的瘸腿,使这一舞蹈变得更加的怪异与迷人。 舞起时,风都是黑的。 现在,白云萦绕的山头上,这一舞蹈正在进行之中。 高潮迭起,黑色的漩涡在旋转,而旋转的中央是熄。熄举着那把已经收起的黑伞,有节奏地挥舞着。 那个前来报告消息的城防将军,哭丧着脸站在漩涡之外。他的城是在拂晓时被攻破的,他是从死人堆里得以逃脱的,现在身上的血迹还未干透。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可大王他居然不肯相信。 有一刻,这个城防将军被这舞蹈所感染,居然也觉得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他甚至跃跃欲试,想加入这个舞蹈。但当他举起双手,看到那上面沾满鲜血时,他又回到了亡城的惨相之中。他望着漩涡中央的熄,在心中不断地呼喊着:“王啊!王啊!他们还在一路高歌,向东进军呢!” 熄再一次看到了那个城防将军。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