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迎随补泻法 |
释义 | [概述]迎随补泻意指逆顺,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始》也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的论述。即泻实要用逆其经气的方法,补虚要用顺其经气的方法,应用补泻法必须审察经气的盛衰顺逆。《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营卫气血的流行活动有浅有深,有盛有衰,经脉的走向则有顺有逆。这样按照各经气血的浅深部位,盛衰时间,顺逆走向而分别补泻方法的都属于迎随。《流注指微赋》说:“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升沉包括气血盛衰和浅深。由此可知,迎随可概括各种补泻法。金代张璧《云岐子迎随补泻法》首倡针向迎随补泻,“顺经而刺为之补,迎经而刺为之泻”。认为应用针向来区别迎随补泻更为实际。自此以后,有窦汉卿《标幽赋》、王国瑞《玉龙经》、张世贤《图注难经》、杨继洲《针灸大成》等著述,悉宗于此。从而使迎随补泻从补泻法的总则,过渡到单式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另外,如何若愚《流注指微论》却以《河图》生成数为依据,提出“补生泻成,不过一寸”的深浅迎随补泻法,及“转针迎随”之法。在针灸歌赋中,还有把提插补泻,呼吸出纳称为迎随者。本节仅介绍针向顺逆的迎随补泻。 [操作方法]根据十二经气血流注顺逆与经脉起止方向不同,凡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临床应用]迎随补泻法,可调和营卫运行的有余或不足,故能治疗血气壅滞,经脉不通等病。 [注意事项]一、一般在针刺得气后,再将针尖方向调整。 二、针尖所指方向也就是针感传导方向,两者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