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同镇
释义
1 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

大同镇,城市名。历史上的大同镇为明代九边之一,大致范围为今大同市。现在名叫大同镇的城市共9个,分别是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同镇,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福建省长汀县大同镇。

大同镇是大庆市大同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条件优越,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地方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曾被评为黑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全镇有6个自然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境内有萨大、大肇、明沈、同昌4条主干路穿镇而过;油田专用公路纵横交错,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现代化通讯设施齐全完备;电力供应充足;资金运转便捷;科教文卫事业繁荣兴旺;饮食娱乐、经贸流通、金融服务等发展迅速。

大同镇一带,清末放荒招垦,隶属肇州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划定城基,“东西三里三,南北二里二”。1913秋,附近几位绅士共聚于西烧锅,酒话之间,表示同心协力建好城镇,遂取名“大同镇”,隶属肇州县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联合第四保,1939年设大同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隶属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第五区。1951年12月,设置大同镇,1956年4月改由县直辖。1958年9月,成立大同人民公社。1959年10月,改称大庆公社,同年11月隶属大庆区管辖。1960年5月,划归安达市管辖,因与大庆区重名,更名为新兴镇。1965年5月,撤销大庆区,恢复大同镇名称,划归安达县管辖。1978年4月,将大同镇划归安达市(大庆)管辖,隶属大同区,并为大同区政府驻地。

多年来,大同镇始终坚持“调农重牧兴工、培育市场、繁荣大同”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现有的万寿菊、大鹅等资源,鼓励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色素生产企业一家,市级畜牧加工企业两家,并通过建龙头、壮基地、连农户,已形成了一条有机商业链。全镇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鹅为主的三大产业;全镇蔬菜、万寿菊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70%以上。蔬菜产业发展种植面积2万余亩,各类棚室1800栋,43型温室285栋,种植以荷兰彩椒、以色列柿子等为主的20多个品种,总量达6.5万吨。万寿菊原料基地两万亩,色素产业威名远扬,是东北最大的万寿菊生产和销售基地,年加工万寿菊原料近3万吨,生产叶黄素300吨。大鹅养殖通过成功引进原种白鹅繁育企业,已带动全镇及周边发展大鹅200万只。镇内还建有农用物资批发、旧物交易、蔬菜批发、建材交易等多个专业化市场,是大庆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和交流中心。

2 甘肃省永登县大同镇

位于永登县城东南16公里处,庄浪河中游,总面积为28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69米,年均降水量290.2毫米,无霜期126天左右。辖13个行政村,现有耕地面积44839亩、林地5046亩。人口25838人。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6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20元。全镇土地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是天然的农林业种植区。

大同镇交通、通讯便利,水利、电力资源相当充足。利用优势,该镇先后建成保家湾大蒜、郭家墩蒜苗、泉水沟甘蓝、南北同陇椒、毛家沙沟西瓜、贾家场地膜洋芋等六大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建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南北同千亩日光温室基地和“林海苗圃”等一批农林企业,并建成全县唯一一家贮存量4000吨的蔬菜保鲜批发交易市场。毛家沙沟西瓜、陇椒二号等农产品享誉县内外。

依托境内丰富的砂石资源,现有各类企业30家。以建材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占大多数,其中兆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水泥电杆、水泥管、釉面砖等产品远销省内外。2000年分别在甘南、玛曲建成分公司,并成立了兆远房地产开发公司。企业年产值达2600万元。

3 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

大同镇地处鄂东蕲春北部山区,蕲河上游,镇政府驻大同村,人口30721人,面积139.7平方千米。辖27个村。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蕲太蕲英公路在此汇结,距黄黄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均在50公里以内,距武汉城市圈160公里。 大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充足,特产丰富。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仙人台海拔1159米,雄居蕲阳之巅,以仙人台白云观为主体的东晋建筑群,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黄冈市及蕲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鄂东一个重要的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

中文名称:湖北省蕲春县大同镇

外文名称:Hubei province Qichun County town of Datong

行政区类别:乡镇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下辖地区:大同、两河、汤坝、鲍山等村

政府驻地:大同村

电话区号:0713

邮政区码:435300

地理位置:鄂东蕲春北部山区

面积:139.7平方千米

人口:30721人

方言:湖北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仙人台

车牌代码:鄂J

大同镇地处鄂东蕲春北部山区,蕲河上游,镇政府驻大同村,人口30721人,面积139.7平方千米。辖27个村委会:大同、两河、汤坝、鲍山、谢围、湖口畈、柳树、小竹冲、操山、南冲、李山、上车门、葛山、大桴、柳林、石坪、金沟、三山坳、板溪、游山、何铺、连城、王街、方桥、栗木岭、黄山、塘山。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蕲太蕲英公路在此汇结,距黄黄高速公路、京九铁路均在50公里以内,距武汉城市圈160公里。

大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充足,特产丰富。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仙人台海拔1159米,雄居蕲阳之巅,以仙人台白云观为主体的东晋建筑群,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已成为黄冈市及蕲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鄂东一个重要的道教圣地和旅游风景区。大同水库岛屿密布,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是生态旅游开发理想之地。

主要矿产有铜矿石、铁矿石、大理石、石英石、长石、花岗岩等。茶叶、楠竹、药材、板栗、芋麻是主要农特产品,现已建成“茶、麻、药、栗、竹”五大基地,板栗达到18000亩,茶叶5000亩,药材3000亩,楠竹25000亩,芋麻3000亩。

民营经济彰显勃勃生机,形成了采矿、石材、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群。

城建建设日新月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通讯和社会公益事业迅猛发展。

4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同镇

大同镇位于安康城区以西20公里处,西连恒口镇,东接五里镇,南与香山乡交界,北与富强乡、运溪乡连壤。辖46个行政村,28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耕地3.4万亩,其中水浇地1.8万亩。

大同镇历史悠久,地处安康“西路坝子”要冲地带,南有凤凰山,北有牛山作屏,中有清澈的月河。阳安铁路从北贯通,安恒公路从中穿越,交通十分方便。集镇年代久远,经数百年发展,现有大小街道4条。镇内居住人口逾万人,日人口流量达1.2万人,每日商口交易额4万元以上,是农副产品丰富、工商贸易较发达的小型城镇。

大同镇是汉滨粮油生产的生产地,恒惠、月惠两渠道贯东西、发达的水利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占据全镇经济的主要部分。主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近年来,全镇调整产业结构,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目标,围绕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蚕桑、香茹、黄姜、畜禽、水果五大支柱产业。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大同镇是316国道沿线最长的镇,全镇有40%村分布于5公里的公路两边。大同依托此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全镇私营、个体经济达1200余户,主要以建筑、建材、商贸流通、家具、食品加工、种养殖为主,第三产业总收入占国民生产值的一半以上。其中家具、工艺品远销省内外。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7591

男 19787

女 17804

家庭户户数 10508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367

家庭户男 19663

家庭户女 17704

0-14岁(总) 11503

0-14岁男 6504

0-14岁女 4999

15-64岁(总) 23620

15-64岁男 12050

15-64岁女 11570

65岁及以上(总) 2468

65岁及以上男 1233

65岁及以上女 123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6841

5 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

概况

大同镇位于建德市西南部,距市政府新安江25.3公里,23省道自东向西穿境而过。该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三国时新昌县治所在地,历来时建德西部重镇,商品集散地,是大同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同镇经历三次合并,1992年撤消原大同镇、溪口乡,设立新的大同镇;2001年撤消大同、劳村2镇,设立新的大同镇;2005年4月撤消大同镇、上马乡,设立新的大同镇。

区域人口

大同镇行政面积160平方公里,辖58个行政村,308个自然村,3个居民区,总人口56245人,总户数16498户,全年出生441人,死亡36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4.2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亿元,财政总收入8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62元。

经济发展

大同镇以“建经济强镇、创文明之乡”为总目标,实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来料加工四轮驱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同镇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现有工业企业490家,工业总产值7.3亿元。依托丰富的土地、矿石、劳动力等资源,招商引资成绩喜人,2005年引进市外项目13个,协议资金8100万元,实到内资3744万元,超额完成年计划。

大同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该镇以发展蚕桑、毛竹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以打造“万亩蚕桑基地”为目标,做大做强蚕桑业;以毛竹作为农民的“绿色银行”,累计发展毛竹25000亩,其中高效毛竹5000亩;同时积极发展有机茶叶、莲子、吊瓜、西甜瓜等多种农作物;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畜禽养殖基地大力推广使用无动力厌氧净化池,推行畜禽生态养殖,较好地减轻面源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地有机结合。

大同镇的来料加工业迅猛发展,全镇58个行政村中有54个村已经发展来料加工业,从业人员达5800人,一级经纪人40人,加工行业涉及串珠、皮筋、针织、工艺品、天堂伞、锡箔等七大类,打造铺天盖地的“百姓经济”。

大同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三国时新昌县治所在地,历来是建德西部重镇,商品集散地,是大同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大同镇经历三次合并,1992年撤销原大同镇、溪口乡,设立新的大同镇;2001年撤销大同、劳村2镇,设立新的大同镇;2005年4月撤销大同镇、上马乡,设立新的大同镇。

内设机构

党政办公室:负责党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以及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催办;负责党委政府各种会议的准备和服务工作;负责政府日常文书的处理,承担党委、政府文件、报告的起草、修改、核稿和文印、归档工作;协助镇领导做好各办公室之间的联系、指导和协调工作;负责镇政府后勤事务管理工作及用餐、用车安排。

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全镇工业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制订工作;负责对全镇工业企业的管理、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及计划实施和考核工作;负责全镇企业安全生产综合管理工作;承担全镇企业各项指标完成统计工作;盘活存量企业资产,积极做好个私企业发展工作。

农业办公室:负责全镇农村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和制订工作;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积极参与制订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鼓励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高;负责实施科兴农、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负责农业信息工作,指导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全镇社会救济款物、优待抚恤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以及农村困难户、五保户的管理工作;负责对义务兵役任务的完成,退伍军人的接受安排,民兵整组以及民兵训练工作;积极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和管理工作;积极做好老龄工作,努力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督促和检查老年法规在全镇的贯彻执行;协助市教育局,积极做好各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和巩固本辖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司法行政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基层法律服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文化艺术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对全镇文化市场的管理、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招商引资

大同工业功能区是02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享受省级园区优惠政策的市级工业功能区,位于原大同、溪口、劳村三镇中心地块,规划面积5300亩,距拟建中的杭新景高速大同互通仅0.6公里,02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四年来,功能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投入达到3000余万元,土地平整面积达千余亩,入区和正准备入区的企业20余家,一座欣欣向荣的工业新城期待您的到来。大同是建德西部重镇,有5.7万人口,是建德人口第一大镇,也是市“一主四团”中的重要一团,大同的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旅游资源

大同城山

城山坐落于大同镇西南,因山势陡峭,山顶平坦,山石黝黑,远望如城而得名,民国《寿昌县志》载:“城山,古名西竺山。在(寿昌)县(城)西三十里六都。其山高可百仞,周围数十里,山顶有大坪,广约数百丈。古有寺,今存遗址。山麓有石佛寺。碑载唐时有佛从地涌出,共属灵验,即今西竺山万福寺。” 城山为一片石冈,颜色黝黑,壁立千仞,望之如浑铁铸成。山下一片平畴沃野,上马溪从畈中蜿蜒流过,称“城山畈”。隔畈与城山遥遥相望的是金紫峰,峰下村落名富塘街,宋代出过一位不畏权奸的正直官员——胡国瑞。胡国瑞曾任吏部侍郎,因得罪奸相秦桧而告老还乡,但仍不忘国事,临终前向高宗上遗表,希望高宗“登忠臣,斥奸回”,不忘中兴大业。今人有诗云:城山脚下访高人,临终一表气如城。留得忠名千古在,侍郎高风说到今。城山脚下的万福寺原名石佛寺,重建以来已初具规模,香客络绎不绝。

大同千年古刹——万福寺

万福寺,旧称石佛寺,总面积20余亩,位于大同镇西竺山下,依山而座,临寿昌江,环境幽美,建于唐朝,距今1100余年。该寺院缘起于一放牛童子,该童子在一员外家帮放牛,一天下午童子躺在地上午睡,用一草帽遮面,睡后不久突闻一声巨响,醒来时草帽不知去向,但发现山脚下长出一块巨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尊佛像,童子立即回府告诉员外,员外听后欣然来此,供养礼拜,并发心在石佛上方建一个寺院,立名乘良寺,此后这个村庄人杰地灵,明朝崇祯帝赐名:万福寺。又传该寺建于唐大历中,寺僧就石笋凿成佛像,号称“石佛从地涌出”,故而香火甚旺,石佛高约1米,至今犹存。据民国版《寿昌县志》记载:“万福寺,在县西六都溪口,唐大历中建,有石佛从地涌出,今犹存。”万福寺曾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钟鼓楼、藏经楼等56间,寺僧百余人,寺田三十余亩,为原寿昌县最大的寺院,在周边地区影响较大。清代和民国时期,香火颇旺。“文革”期间,万福寺遭到严重破坏。 1993年,经杭州市政府批准,万福寺重新开放。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万福寺题寺名。近几十年来,万福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寺庙已初具规模,香客络绎不绝。2009年,建德市文物普查队又在大同万福寺普查时发现释迦石佛头像一尊、古井一处,明崇祯六年的七宝如来石柱一尊,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大雄宝殿一幢、寮房三间,清康熙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碑记各一块,为我国的文物开发保护作出了贡献。

6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

概况

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镇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境北部,东连玉虹乡、城厢镇,南接祥福镇,西交青白江区中心城镇大弯街道办事处,北毗广汉市。辖6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1.49平方公里。境内有文澜堤、壁山头汉墓群、战斗村汉墓群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镇人民政府驻新街,位于镇境西部。大同镇原名景峰乡。199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1994年和1996年该镇分别被列为市级和省级小城镇试点镇,现被区委、区政府规划为工业集中发展区。

历史沿革

1940年置大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景峰乡。199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1997年,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一心、跃进、福聚、战斗、爱国、丰收、上游、景峰、新建、五勤、向阳、复兴、西林13个行政村。2004年,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新街,位于镇境西部。

行政代码

510113103:~001一心社区 ~002红光社区 ~003新锋社区 ~200同福村 ~201界牌村 ~202青龙村 ~203五里村 ~204西林村

地形和经济

镇境属平坝,海拔465米—469米。有耕地22754亩,其中水田21749亩。该镇属都江堰自流灌区,土壤肥沃,盛产水稻、小麦和油菜籽。家庭养殖以猪、鸡、鸭、兔为主。经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截止2004年,大同镇已有养殖大户76户,种植大户45户,经济林木1500亩,大型苗木、花卉基地7个,三星级“农家乐”1家。2004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全镇GDP达39000万元。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速是大同镇的一大特色。1995年,该镇被列为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2002年被列为青白江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大弯街道办事处的卫星城镇。国家重点工程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巨石集团成都公司、国龙前锋表面处理公司、五冶钢瓶、天保机械为代表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云集于此,已形成了一个集机械加工、冶金、化工、建材、包装、食品加工、皮鞋加工、金属铸造为一体的新兴工业园区。

文化教育

大同镇紧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畅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境内已拥有一套由幼儿至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镇内有中心幼儿园1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4所,初级中学1所。巴蜀名校、国家级重点示范中学——大弯中学也在该镇境内,校园新贵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紧傍其侧。医疗设施完善,拥有一流的医疗技术。金融、邮政、综合市场一一齐备。

大同镇作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正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立足长远,发挥优势,以规划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该镇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水、电、气、交通、排污管道、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该镇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大同镇的交通极为发达,距双流国际机场40公里,距成都市区34公里,距成南高速公路9公里,距青白江火车站3公里,距成绵高速公路4公里,距国际进出口贸易的黄金口岸中国华铁储运2公里。镇内有成达线穿境而过;省道唐巴公路与同福公路、城太公路交错相通;镇城区内有8条水泥路面街道,村村通柏油路。城市公交2路、4路穿行其间。

7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

赤水市大同镇地处赤水市西部,距市区10公里,与四川省合江县、叙永县、本市复兴镇、文化办事处接壤。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25个村1个街道,154个村民组9个居民小组,6366户,20041人,其中居民765户2121人,有苗族190户802人,全镇耕地面积19845亩。大同镇是一个竹业、旅游重镇,原名大洞场,在原大同区所在地,1991年建并撤为大同镇。据有关资料考证,大同镇距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是贵州省十三个明令保护的文化古镇之一。

大同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润,年平均温度17—12℃,年均降雨量1280毫米,海拔228—1280米,具亚热带生物生存繁衍和活动的优越条件,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9%。拥有森林面积50000亩,其中楠竹4500亩,杂竹35000亩;有野生动植物2300多种,其中有桫椤、云彬、银杏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8种,长尾雉、大雉、大鲵、山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大同土地肥活,物产丰富。年可供商品楠竹50000余根,杂竹40000余吨;盛产柑桔、柚子、荔枝、香蕉等30多种亚热带水果;中草药多达700余种,尤以黄柏、杜仲、石斛等产量最大,水产品有鲤角、鲢鱼、草鱼等50余种;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大豆、马铃薯为主。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鸡、鸭、肉兔、肉鸽为主,蔬菜种类繁多,极大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大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94.5平方公里,尤以小家碧玉的“四洞沟”国家级风景区及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黄进教授考察认定为举世罕见、奇妙无穷的杨家岩丹霞地貌为最,许多慕名而来的中外专家、学者、游客无不为古镇、溪流、瀑布及绝佳的生态和奇特的自然风光所惊叹和陶醉。

8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Datong Zhen)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8千米。镇政府驻大同村。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3.93万人(2002年)。辖21个行政村。

沿革 1953年大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通乐乡并入。1997年,辖大同营里、马会、南冯昌、北冯昌、沙沟、小屯、兰村、儒教、贾里店、张里店、新里店、王里店、西通乐、西马项、罗义北庄、罗义南庄、罗义东庄,东马项、南通乐、东通乐20个行政村。

9 福建省长汀县大同镇

基本概况

大同镇位于长汀县城郊,东邻新桥镇、童坊镇,南接策武乡,西与古城镇、江西瑞金市、石城县交界,北和铁长乡、庵杰两乡毗邻,土地总面积211平方公里。 全镇辖30个建制村,有26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504户,41997人,均为汉族,讲客家方言。

历史沿革

1934年苏维埃福建省军区曾设在大同东街村;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汀县军事代表团在大同设工作团,1950年春成立大同公所(后称第二区)。1958年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附城公社。1984年10月撤社建乡,1993年1月撤乡建镇。

地理概况

大同境内群山起伏,资源丰富。闻名遐迩的汀州八景皆在此境内,龙山白云、苍玉古洞、通济瀑泉、朝斗烟霞、云骧风月、拜相青山、霹坜丹灶、宝珠睛岚均坐落在汀江河畔,依山傍水,别具一番风味。著名的汀江客家母亲河纵贯南北,水域面积6097亩。现有电站3个,装机容量594千瓦;耕地面积19944亩,园地面积2623亩,特别是环绕汀州县城的小平原,地广平畴,土地肥沃,南方多种农经作物皆可生长,是长汀县城无公害"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基地;有林地面积228564亩,竹林面积57056亩,有煤、褐铁和石灰石等矿藏。 这里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8.5℃,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70天。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7178

男 23575

女 23603

家庭户户数 118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46580

家庭户男 23283

家庭户女 23297

0-14岁(总) 12634

0-14岁男 6722

0-14岁女 5912

15-64岁(总) 30996

15-64岁男 15457

15-64岁女 15539

65岁及以上(总) 3548

65岁及以上男 1396

65岁及以上女 215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1639

基础设施

大同交通便利,10个城郊村环抱县城,10个平原村分布在319国道、 洋万线省道和汀铁公路县道上,10个山区村与江西瑞金市、本县的古城镇、铁长乡、童坊镇毗邻,公路里程68公里。镇区信用社1个,电话装机数量5900部,集贸综合市场2个,自来水普及率55%,生活用燃气普及率40%,有线电视入户率30%,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目标,全面实施"立足城郊、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培养支柱、招商引资、发展三产、创新体制,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群策群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该镇完成财政收入416万元,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66万元,中央级财政收入50万元。 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且略有结余,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48元。

10 山西省大同市明代大同镇

大同镇 明代九边之一,治所在今大同市。辖八卫、七所、五百八十三堡。其地为今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自冀,晋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带。明初在此置卫屯田,为京师之西北屏障。清时大同镇辖杀虎口协、宁武、归化等三十营,即今山西北部和内蒙的中、西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