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通镇
释义
1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

大通镇是地名,同名的有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大通镇。

南充市大通镇

南充市大通镇,原名蒙通场,为明代古场。清宣统二年置乡,民国二十四年为联保,1986年建镇。系国画名流赵完璧的故乡。

该镇地处嘉陵区西部,浅丘地貌。最高点鼓楼寨海拔497米,最低点龙台寺海拔306米。全镇幅员面积24.5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03个社,总人口15678人。该镇区位优势突出,有连接国道318线和212线的李蟠公路、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1996年被省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嘉陵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之一。

“大通镇”与“蒙通场”的历史渊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志》作者陈寿和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的故乡。

南充早在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活动。唐虞有果氏之国。商周属巴国地,秦属阆中,西汉初始置安汉县。

早在西汉高祖刘邦在位(公元前202—前195)时,为纪念大将军纪信舍身救刘邦保汉的殊功,于纪信故里设置安汉县,县城在今南充市顺庆区清泉坝五里店。隶益州,属巴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称帝,改安汉县为安新县。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136年),复称安汉县。

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析安汉县南境置青居郡和青居县于青居山,郡县治所在今青居镇烟山。

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汉县为南充县。

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为抗蒙军,县治随顺庆府迁至青居山。

南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12月10日,蒙军攻克青居,县随顺庆府归蒙古国。

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顺庆府、南充县治所由青居山迁还清泉坝故城。

元大夏(大夏国,明玉珍所建)·开熙五年(公元1371年)六月,元大夏降明,县随顺庆路入明。

明洪武五至九年(公元1372—1376年)间,县城由清泉坝移至今顺庆城区东南角地段。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12月,县随顺庆府归大西政权。

大西·大顺三年(公元1646年)12月,清消灭大西,县随顺庆府入清。

民国元年11月8日,国民政府规定府县同城,去县留府,县由府直管。民国38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两路进入南充城,南充县宣告解放。1950年1月18日成立中共南充县委员会、南充县人民政府,县政府迁至南充县龙门场。

大通镇原名蒙通场,为明代古场。清宣统二年(1910年)置乡,民国二十四年为联保,更中大通,1986年建镇。系国画名流赵完壁的故乡。

大通镇为何原名蒙通?“蒙通”“蒙古军队通过”之意。

南充历来为川北重镇,关隘险要,兵家据蜀保川,素为必争之地。历史上,南充县人民富有斗争精神,为反抗剥削阶级,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宋之李顺,元之明玉珍,明之张献忠,清之李永和、蓝朝鼎等农民起义军首领,都曾进驻县城。每次义军前来,乡民纷纷响应,屡挫敌锋。

尤其是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为抗击蒙古军入侵,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将南充县治随顺庆府迁至青居山,于山顶筑石头城,名“淳佑故城”,又称“抗元故垒”。也就在这个时候,大通境内也修筑了抗蒙的寨子——大通境内的大兴(大兴乡)“文武寨”、永兴 (天星乡)的天星寨便是其中之一。大通人民随着宋朝将士一致抗元,坚固之守状如铁桶。

然而,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8年)12月,顺庆降元,蒙军攻至青居山下,降将刘渊杀都统段元鉴降元,南充县从此属元。蒙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蒙军在此设征南元帅府,作为攻打合州钓鱼城的物资补给基地。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战事已平,顺庆府县治由青居山迁还顺庆青泉坝故城……

因为大通是蒙古元军从甘肃、陕西入川后攻打合川钓鱼城(现重庆合川市钓鱼城)的必经之地,由于顺庆失守归元,先前固若金汤的大通镇也便从此成了蒙古元军挥师南下的通途。蒙古元军为了昭告如蚁蝼之后来兵士可以放心地通过这块曾经令其胆战心惊的土地,便遍插大旗,上书“蒙军大通”,于是后来的百姓便将“蒙军大通”简称为“蒙通”,“蒙通”名字也便由此而来。同时,“大通”之名也随之伴生。

但是,由于“蒙通”这段屈辱的历史,明朝灭元后,虽然大通乃丝绸、盐业商贾们来来往往的场镇,(蓬溪之官盐要往顺庆运用,大通是必经之地,如今在大通镇上通往龙台寺一些山上尚存盐客大道),当时的大通非常繁荣。街道一道延绵至龙台寺村赵家沟上面的大土,直向泥土地村延伸。这样的兴旺生意,直到清朝也仍繁盛,大通街上在清末民初,也是庙号林立,祠堂丛生:还有上了70岁以上的大通本地人还记得大通街上的:禹王宫、川主宫等等。

从元至明,从明至清,由于官间与民间,“蒙通”与“大通”之称呼并存,两名也才传递至今。

直到新中国成立,“大通”成了正式的名称,而“蒙通”却离我们渐渐远去。

当然,远去的,还有破坏十分严重,甚至难以复寻的一些文物古迹、史料典籍。

不过,无论是“蒙通”,还是“大通”,都能充分地证明,这一块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通镇名特小吃

大通热凉粉

大通热凉粉是南充市大通镇的名特小吃。现在流行全川。

凉粉是四川人的喜爱食品,尤其是夏天,用以佐餐,既满足了口味的需要,又如吃了冰淇淋般凉爽,所以颇受人欢迎。但是到了冬天怎么吃呢?如果寒冷的冬天还是吃冰凉的凉粉的话,便会冻得人瑟瑟发抖。但这个时候,热凉粉便大行其道了。聪明的大通人便发明了独具风味的“大通热凉粉”,此种吃法,因为美味价廉,很快风行巴蜀大地。当然,最正宗、味道最好的依然是大通镇本地烹制的热凉粉,“大通热凉粉”享有盛誉的原因,可能与其水质和地产豌豆有关,当然也跟配料的制作有关,因而好吃嘴们往往不远千里前往南充市大通镇,就为一品“大通热凉粉”的风味!深受世人欢迎。原料及制作工序

大通“热凉粉”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说起它的主要原料那是再普通不过了,就是我们常见的豌豆粉,只是现在用的豌豆粉都是精加工过的,一般工序是先将豌豆浸泡发胀之后,磨成豆浆,再过滤去渣,沉淀取粉,将粉加水煮熬至熟,然后加入调料即成。至于辅助材料,如腊肉、油、米豆腐、花生、黄豆、芹菜、葱、蒜、大头菜、榨菜、萝卜干、冬菜、花椒面、辣椒面、味精等十多种食物或调料,只要添加适量,都是名副其实的热凉粉。

口味特色

大通热凉粉名曰“热凉粉”,自然有热腾腾之感。但是,热凉粉并非热得不能下口,相反,热凉粉吃在口中,温度适中,而且口感柔爽,味道清香。一大盆热凉粉端上桌,表面给人感觉毫不起眼,看起来是乎那盆中物杂七杂八,让自己不知所措不能下口,心中疑惑顿生,“这东西能吃吗?”;不过,当第一次接触热凉粉,从盆中盛上一碗,试着让凉粉吃在口中时,才发觉热凉粉其中美味无穷,感叹自己差点丧失与美食失之交臂,甚至会心中责备起自己对地方小吃的无知来,同时感悟出什么事不能只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定下结论的。而事实上,大通热凉粉在大通镇集镇上以至附近的乡镇,热凉粉是饭桌上的必备佳肴,随便到场镇上的大小饭店一溜达,哪家也少不了热凉粉;三朋四友,随意走进一家饭馆,一盆热腾腾的“热凉粉”端上来,既实惠又味道宜人;凡是进饭馆、酒楼大的,不上“热凉粉”这道菜就是一种缺憾,热凉粉是老少皆宜,雅俗共“尝”的。如今,大通热凉粉已成了附近民居招待贵宾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历史典故

大通热凉粉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据说,张献忠统治四川末期,兵败经过南充大通,遇见一陈姓人士,要求其在十五分钟内做饭出来,但陈姓人士家徒四壁只剩下自家磨制的豌豆粉,因早闻张献忠残暴无比,情急之下将豌豆粉倒入锅内热水之中胡乱搅拌,随后加入一些辣椒、盐、姜、蒜等常用调料,然后盛上桌去,没料到张献忠等人吃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大通热凉粉真好吃,好吃!”,自此,大通热凉粉便传播开来,经过几百年大通人的不断改进,大通“热凉粉”无形之中成了一道地方名小吃。

今天,大通热凉粉仍然在嘉陵以至南充赫赫有名,虽然大通热凉粉尚无统一的配方、统一的原料供应,也无注册商标予以推广,但是在南充市西路一带乡镇、民居,热凉粉总是吸引着外地来客,大通热凉粉更是让大通镇的人们引以为骄傲。笔者想: 如果大通热凉粉作为一种地方名小吃,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加以保护,同时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加以大力宣传,餐饮服务部门对热凉粉加以深入开发,那么南充市又会增加一道地方名小吃,而且一定会被发扬光大的。

锅盔夹凉粉

锅盔! 始于唐代,以雪白雪白的小麦面粉为原料 ,锅盔不是南充市大通镇的特产,但锅灰夹凉粉却是大通镇的特产。. 锅盔,一种烤制的面食。制作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酱。

打锅盔的细节是这样的:先是扯下一小坨面团,滚动擀面杖擀成三指宽扁平的面皮,涂抹上油盐,花椒辣面粉末,有时候还要涂抹上一层芝麻,更增加口味。然后才卷成一个小卷,竖置案板之上,又用擀面杖将面卷从上向下擀,直到擀成一个圆圆的面饼,就摊开在油桶上烧得火辣辣的平底锅上烫烤,并不断用一把铁夹翻边烫烤。

那面饼渐渐变得金黄蓬松之时,就揭开平底铁锅,放进肚大口小的的桶里一溜儿沿灶膛泥台竖置摆开烘烤,片刻工夫,那面饼便烤制得变成了一个仿佛发了酵的蓬松酥脆的飞碟一般,起出灶膛,用一把雪亮的小刀沿锅盔边沿,切入,理开一道小口,然后再用一个小铁刮子,将倒扣在案板上的一个洗脸盆一般形状的凉粉细细地刮上一碗,放进红油、盐、酱、醋,抖上一点花椒粉、胡椒粉,浇上生姜、蒜水,撒上几丝青葱的芫荽,在金黄黝黑的土碗里拌得晶莹剔透,鲜红耀眼,然后就从锅盔切出的口子处灌进去,装满锅盔的肚子,那金黄酥脆的锅盔顿时更变得更加脑肥肠满大腹便便了。然后热气腾腾地装进一个透明的小小的塑料袋子里面,交上一块钱,递过来,一个美味可口的锅盔灌就是属你所有了。那锅盔灌吃起来“咯吱咯吱”,脆生生的,香喷喷的!麻辣热脆香,看得旁边没买的人也禁不住垂涎三尺,仿佛见了可餐秀色一般!让人抓耳挠腮,情迷意乱!

大通镇名流赵完璧

赵氏完璧,四川南充县人,生于一九零四年,卒于一九九四年。

他自幼酷爱艺术,十六岁进张澜先生主办的南充旧制中学艺术班,一九二七年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得潘天寿、诸闻韵精心指导。回川后曾任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四川私立美专教授。一九三八年创办四川私立岷云艺专任校长至解放。后为省政协五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生平

四川南充县大通人(现南充市嘉陵区大通镇),十七岁就读于张澜先生主办的职业中学艺术班。1926年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得潘天寿、诸闻韵、吴昌硕精心指导。回川后长期任教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私立四川艺专教授;南充县中、嘉陵高中、嘉陵女师美术教师。1938年任复兴艺职校教务主任兼国画教授、代校长,后创办岷云艺专任校长至1949年底。

生前为四川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民国山水大家,一度和张大千先生齐名的老一辈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云:"工笔山水,应推蜀中赵完壁."赵完璧先生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即已成名的书画大家和教育家。是耳熟能详、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五十年代以后,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受到极左和崇洋思潮的扰乱而命途多舛,很多人出现过彷徨选择了消沉,而先生则苦苦支撑,经营和固守着中国画这一民族文化的结晶。

完璧先生青年时代就读于张澜先生主办的南充职业中学艺术班,受到了全面的艺术基本训练,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得潘天寿、吴昌硕真传,回川后长期任教成都师范大学和四川艺专,后来变卖家产创办岷云艺专,自任校长至新中国成立。先生有做文人画家的资本,也具院体画家的功夫。他根植于传统,创新于传统,超源于传统,是他孜之以求一生的绘事观。

从本书一百多幅作品,已概览了赵先生艺术的全部。一幅1949年绘制的《红楼大观园》以实景楼台山石,曲径通幽处松柏森森红墙隐现,一幅深宫楼台亭角显现的华丽富贵之气,图中百余人物,形态各异,在仅2.5平尺的不大构图中有如此繁复的具象表现,可见先生当年构思之新颖,意境之深邃,功力之老到。

先生的作品多以写生稿构成,其中有八张6尺宣纸绘制而成的《江山一览图》和绢本的《八百里青城》、《长江万里图》、《川江出峡图》等等不胜枚举。

纵观完璧先生作品,大幅巨幛笔墨古拙能扛鼎,山势险峻起伏,挺拔雄伟;小幅手卷,册页精工,慎密严谨中不失空灵,阐释着他在艺术上重突破自己,更贵在守住根的理念。他外师造化,内法心源,形成了自己的画作雄浑博大、古朴的艺术风格。

2004年赵完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展,仅部分作品,已引起画界同仁的震惊,曰“诗书画印如此全面,而又如此有功夫的画家,近百年来第一人也”。

完璧先生的青绿山水代表了中国画坛二十世纪的最高水平,其中的枯树、激流已成为难以逾越的绝唱,是四川画界的骄傲。他秉承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其醇正中翱翔,笔下总不断绘诵出生于斯、长于斯的巴山蜀水之情愫。他以诗人般的敏锐和赤子般的激情回报故土,回报社会。他的名字必将在绘画史上千载流芳。

大通镇区位概况

大通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西部,面积45平方公里,距区城38公里,幅员面积25.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3个村(居)小组,总户数4016户,总人口15890(其中非农业人口5742人),总耕地面积9885亩,森林覆率上升到23%。地处岭梁,属中丘貌,系遂宁组红棕紫土壤,平均海拔在320米左右,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在17.4℃左右,年降雨量保持在1100毫米左右,整个气候特征为冬暖、夏长、秋短、霜雪少。

行政区划

大通镇下辖村:

陈滩子村 车水湾村 三木桥村 泥池坝村 安宁寺村 支家坝村 阎王沟村 泥土地村 谢家咀村 芝麻湾村 龙孔沟村 龙对寺村 玉村沟村

基础设施

该镇是省级重点小城镇,城镇占地1.2平方公里,其规划合理,基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是嘉陵区西部的重镇。该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得到长中发展。镇内有高级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学校场地宽敞,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文化茶园有十余家,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完工,医疗条件得到完善。2005年光纤通讯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得到普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100余户,实现24小时传播,能收看到中央和地方3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集镇居民95%用上天然气。农网改造完成,电力供应充足,电费同网同价。供水站日供水600吨,能满足场镇需求。 有连接国道318线和212线的李龙公路,成南高速开有出入口,达成铁路四级客货运站,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现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

产业经济

桑蚕、小家禽、生猪、水产是大通的传统产业,其发展已具有规模,小家禽出栏30万只,生猪育肥1.85万头、牛250头、羊3000头,水产产量达到120吨。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花生、红麻、盛产柑桔、蚕茧。柑桔南良三号脐橙闻名全国,获省农牧厅优质奖,95年获国家农牧部博览会金银奖。蚕桑是市级重点乡镇之一。商贸市场两个,面积1.7万平方公里。程控电话直拨全国,李蟠公路和达成铁路贯通场镇,有客货量1000吨,客容量1000人的大通火车站。区道、乡道、村道公路,贯穿全镇23个村,180个社。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高速铁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高铁〕共过于此,南充火车西站亦坐落于此,现已成为南充地区交通要到,并迅速带动当地发展,众多新楼从地拔起,城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该镇是省级重点小城镇。具有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等优势,是嘉陵区西部的经济、文化、贸易、交通中心,对周边乡镇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自然资源

水资源丰富,曲水河流经4个村39个组,境内小一型水库一座,溪、塘、堰星罗棋布,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大通土质较好,加之日照充足,降雨充沛,适合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和花生、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村务公开

2005年该镇党委、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围绕“重基础、兴集镇、活商贸,富大通”的工作思路和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两大目标,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 了大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人口数据

2002年大通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2538

男 6532

女 6006

家庭户户数 3663

家庭户总人口(总) 12041

家庭户男 6190

家庭户女 5851

0-14岁(总) 3081

0-14岁男 1598

0-14岁女 1483

15-64岁(总) 8411

15-64岁男 4418

15-64岁女 3993

65岁及以上(总) 1046

65岁及以上男 516

65岁及以上女 53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643

2 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

基本介绍

大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西北与枞阳隔江相望,南以青通河与贵池、青阳交界,距“世界公园”黄山仅有180公里,与中国四大佛山之一九华山相隔90公里,铜青公路、铜贵公路、沿江快速通道和合铜黄高速穿境而过,是进出皖南旅游区的枢纽和重要通道,是安徽“两山一湖”(九华山、黄山、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九华山头天门的所在地。

全境面积70.72平方公里,辖永平(铁板洲)、和悦(荷叶洲)、光荣、新一、大院、金华、福光、黎明、民主、新建10个村,澜溪、河南嘴2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2。2万余人。大通是沿江重要港口之一,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有码头数十座,年吞吐量数百万吨。大通农业主要以生姜、蔬菜种植和水产品养殖为主,是铜陵市主要的无公害蔬菜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境内矿业资源丰富,富蕴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尤以金、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大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林业、畜牧业已呈生态化发展,土特产品声誉较好,生姜、沙艺棠小磨麻油、茶干等早已名扬四海。大通现已形成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选矿化工、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旅游业于一体的经济格局,是矿山建材基地与周边市县物流集散地。

镇城区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全镇拥有35千伏变电所一座,供电容量为2×3150千伏安;新扩建的大通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000吨;电信通讯设施先进,无缝覆盖;邮政储蓄绿卡与全国联网,办理电子汇兑,特快专递业务高效快捷;镇内主要道路铺设了柏油或水泥路面,循环畅通;现医院2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9所,其中中心小学2所。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国家重点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农村改革典型镇”、“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镇”、“国家科技乡镇”、“省级中心镇”、“安徽省卫生镇”、“全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科技乡镇”等称号。

历史记载

据史志记载,大通唐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南宋时期,“日出而市,及午而散”的集市活动已由“镇”所代替。诗人杨万里在《舟过大通镇》中有“渔罾最碍船”、“鱼蟹不论钱”的诗句,为渔乡留下了生动的写照。明代洪武初年,大通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清设大通水师营,“辖枞阳以下水东至获港水面”。同治初,兴建大通参将衙,驻参将统帅水陆清军近千人,还设有“纳厘助饷”的厘金局和专征江西、两湖及安徽中路盐税的盐务督销局。降至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明代学者王守仁曾驻足大通,作《泊船大通》诗: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 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怀。 诸生涉水携诗卷,童子和云扫石苔。 独奈华峰隔烟雾,时劳策杖上崔嵬。

资源优势

大通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富蕴金、铁、铅、锌、石灰石、石英石、煤炭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尤以金、石灰石储量极为丰富。大通镇依托资源优势,建筑建材、选矿化工、煤炭、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涌现出华新综合选厂、金华石英石厂、新建石料厂等骨干企业,国内最大的水泥企业铜陵海螺水泥厂和和安徽省最大的金矿黄狮涝金矿坐落境内。

大通镇境内土地肥沃,适宜多种作物、林业及渔业、畜牧业的发展。大通物产丰富,尤以“大院”生姜最负盛名,“残渣遗齿,隔夜尤香”,早在宋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味蜚声海内外。大通著名的地方名特产还有:“白暨豚牌小磨麻油、“大通和悦”牌蔬菜水产系列产品、“远程”牌铜工艺品、“强生”牌服装系列、“王制”糕点、大通茶干、糖冰姜以及陶瓷、藤编等。

大通镇旅游资源丰富并极具特色,著名的有:大九华头天门——大士阁、白暨豚、江豚研发中心、明清古井、天主教堂、古牌坊、水口景点、澜溪八景(即羊山塔影、红庙钟声、梅冶风帆、南湖胜览、龙山夕照、鹊渚晨曦、澜溪罾捕、新洲灯火)。镇内长龙山、慈堂湖山水相映,天然成趣。澜溪、和悦两条古街保存完好,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被誉为“水中沙漠”的新洲万亩沙滩和商业步行街集旅游、休闲为一体。

基础设施

大通镇供电、供水、电信、邮政、道路、卫生、有线电视等集镇基础设施自成一体,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全镇拥有35千伏的变电所一座,4000千伏、1800千伏配变各一台,10千伏变压器34台;新扩建的大通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5000吨;新上的秸杆气化项目属国家环保试点工程,通讯拥有先进的电话程控交换机,容量为2600门;货物运输拥有3000平米货场的码头一座,可往来于长江各港口城市;邮政储蓄绿卡与全国联网,可办理电子汇兑、特快专送。镇内道路全部按市级标准铺设柏油或水泥路面,循环畅通,主要街道全部绿化,覆盖率达30%。

镇区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完备,中心医院、血防站、有线电视台、文化广播、金融服务、影视院、歌舞厅等娱乐服务设施齐全。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高起点、全方位、多功能的园区,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提供一个理想的投资乐园。

大通镇的主要园区有:大通工业贸易园、大通生态农业园、大通休闲度假园、大通新建工业园,根据本地区规划要求,其主要投资方向为:发展环保、生态、农产品精细加工、高科技、旅游等产业。

大通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位于铜陵、池州、安庆三市交汇处,距铜陵长江公路大桥2公里,距佛教圣地九华45公里,距黄山82公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的北大门、大九华的头天门,也是铜陵西南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商贸、文化、物流中心。

大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省道铜贵公路穿境而过,合铜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沿江高速,均穿越本镇。铁路:距连接京沪、皖赣、淮南线的铜陵站仅12公里,已建成的铜九(铜陵—九江)铁路和建设中的宁安(南京—安庆)城际铁路均穿越本镇。航空:大通至合肥飞机场150公里,距在建的九华山机场也不过十几公里之遥。水路:距铜陵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仅5公里,同时,大通鹊江也是一条天然黄金水道,常年可行驶中小型船舶。

经济概况

大通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走“生态立镇、工贸强镇、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之路,努力培植建材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使整个镇域经济形成多元发展、多轮驱动的良好态势。

大通镇已被纳入铜陵市规划的南城区,作为铜陵的南大门,铜青、铜贵公路和沿江快速通道穿境而过,铜九铁路和铜汤高速即将通车,加之拥有长江黄金水道,镇域境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凸现区位优势,大通镇大力发展园区建设,现已建成旅游度假园区、工业商贸园区、生态农业三大园区,现已引进力威公司、远程工艺、善美制衣、廷顺麻业、华安服装、澜溪山庄等优势企业和项目,以小城镇的辐射和集聚功能,为镇域经济发展打造极具活力的平台。大通镇还将建成沿新公路经济带、长江岸线经济带、城市近郊经济带三大经济条带,面向明天绘制蓝图。 大通镇境内拥有丰富的金、铁、铅、锌、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尤以石灰石、金储量极高,铜陵海螺水泥公司和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境内,丰富的资源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大通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现已建立起4000多亩的连片无公害蔬菜基地,满足沿江城市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呈现出如诗如画的绿色农业。大通利用地处长江沿岸、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珍珠和水产养殖,在慈堂湖近万亩水面上养殖珍珠,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绿色产业之路。

大通镇是佛山九华的头天门,澜溪、和悦老街已被正式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政策的引导下,大通镇将整修古建筑,恢复和悦街昔日大商埠的风采,有望成为以旅游为主体的商贸旅游镇。老街、古井、万亩沙滩、水上人家、长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点,是沿江揽胜的胜地。

旅游景点

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济寺,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千里上九华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曾途径神椅山落脚休息,大士阁即为九华僧人追慕而建,此后十方僧俗朝礼九华必经此地,香火十分兴旺。清光绪二十六年修《九华山志》所绘“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中,大士阁被列为九华一景,至此大士阁成为圣地迎接江浙沪及东南亚信徒的重要驿站,又被称为“九华山头天门”。后经抗日战争和1954年特大洪水及“文革”的人为破坏,大士阁及其他寺宇均遭严重毁损,大都已不复存在。

1998年11月5日经铜陵县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将慈林精舍迁往原大士阁旧址重建大寺阁,并于2003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举行了佛像开光典礼,49尊贴金佛像隆重开光。重建后的大士阁占地面积近10000m2,建筑面积3000余m2,已建成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及观音殿等,另有五百罗汉堂、讲经堂正在修建,总投资已迁千万元,初具规模,香火日盛。目前是慈堂湖景区重点之一。

慈堂湖景区

慈堂湖是铜陵市南部白浪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东西慈堂湖两部分构成,北以光荣大道为界,南抵青通河,东至铜贵公路,西临长江,天然水面面积约1200亩,是集养殖、垂钓、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区,现建有水口景点、旅游商品码头寺庙文化园、老年公寓等。湖区及周边绿树掩映,山水相依,具有创造景观的自然潜质。近年来,大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慈塘湖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断改善景区的开发环境和条件。2001年,大通镇政府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慈堂湖景区详规,提出了“充分保护和依托山水环境,挖掘人文资源,反映时代特色”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将慈堂湖建成为铜陵市及周边地区提供特色郊游的休闲、度假景区和“两山一湖”旅游区的中转节点。由于土地冻结等方面的原因,该景区尚有仿古饮食一条街、度假娱乐、风味酒店、垂钓园、大通广场、停车场景区西入口等景点和设施没有建成,还没有完全形成整体功能。

天主教堂

大通的宗教曾有三个教别,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使教会成为侵略的工具,大肆进入我国建立教堂,传教布道。大通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就是在这样情况下,陆续地建立起来的。现在的这座大钟楼就是天主公教会的遗留建筑。天主公教会创建于1872年,1936年全部建成竣工,由芜湖洋码头总堂创办。当时的规模有圣堂一幢,旁侧建有大钟楼,是全部建筑的制高点,用料考究,坚固雄伟,屹立于长龙山西端,面对长江,登临其顶,一览无余。此外,圣堂旁侧还建有教室两幢,传教室两幢,传教人员住室两幢,工作人员住室两幢,教友休息室两幢。

日寇侵占大通时,传道土纷纷逃走,日军曾在大通天主教堂设立了指挥部,抗战胜利后,当时的负责人西班牙神父纪纳德曾来大通整理、恢复,但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原建筑物已所剩无几,只剩下这座高大的钟楼,成了外国教会在大通的唯一遗迹,它也与大士阁遥相呼应,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变汇融合,成为一大特色人文景观。目前是慈堂湖重点景区之一。

地方特产

大通茶干

大通茶干,早在明朝时就闻名于世,为途经大通朝九华的香客必摆的供茶素点,它具有形方体薄、质地柔韧、色艳味浓、鲜美耐嚼等独特风味,品种有火腿、虾米、蒲色、臭豆腐等系列产品。

大通生姜

大通生姜,产于新建、董店等地,以佘家大院、金华村所产为上品。因其曾为贡品,大多在大通销售或经大通销往武汉、上海等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故通称“大通生姜”。大通生姜具有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等特色,自宋朝成为“贡姜”以来,即驰名全国。

大通小磨麻油

大通小磨麻油,以芝麻为主要原料,色泽清纯,香味醇和,质地优良,久存不变,明清以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颇受青睐。

大通藤编

大通藤编,具有工艺精湛、造型古朴、质地柔韧、经济实惠等特色,常由朝九华的香客带往港澳地区。

名镇名村

大院村

坐落在古镇大通的最北端,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20个村民组615户2115人,耕地面积2052亩,其中水田1622亩,旱地430亩,山场约8000亩,其中经果林800亩。农业主要以水稻、生姜、经果林为主,全村种植生姜面

积约300亩,“大院生姜”声名远播。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蓄量大,企业行业主要有采石、选矿、冶炼、化工等,铜陵紫金矿业有限公司落户该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6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

金华村

坐落在铜陵铜官山南麓,距铜陵市区仅4公里,铜陵市碎石岭煤矿、铜陵县金蟾矿业坐落境内。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现有16个村民小组725户2524人,拥有耕地2039亩,山场23680亩,水面205亩。境内石灰石、石英石、煤、铁、金等矿藏资源丰富,全村集体企业9家,联户、个体私营企业89家。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2元。

民主村

位于铜陵市郊南端,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现有12个村民组305户1256人,耕地面积1200亩,山场1800亩,可养水面700亩,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石英石等矿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生姜、花卉、大棚蔬菜等。民主村地理位置优越,铜青、铜贵、沿新、铜汤高速从境内贯穿而过。村办集体企业6个,集体经济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3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大通镇

基本概况

大通是千秋古镇,历史上曾叫做“禹王集”(公元502-527年)。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丁末年立国号为“大通”。后传说梁武帝为体察民情,曾微服私访于此,为当地百姓伸冤除害,集上人民为感其恩,改“禹王”为“大通”。

该镇位于天长市西北,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西与205国道濒临,内有乔平、通乐、通便路贯穿其境,距南京80公里,离扬州60公里。原隶属于大通区,系区公所所在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1992年撤区并乡后,区镇合一。2001年11月与原坝田乡相并,总面积达92.99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0.93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辖牌楼、大通、刘营、连塘、刘沟、冯安、小店、街南、太平、坝田、刘跳、金鱼、姚坝、齐庙14个村民委员会和大通街道1个居委会,160个村(居)民小组。

基础建设

大通镇有耕地面积45958亩,农业作物以典型的“稻—麦—油”为主。现辖区内有跃进、大通中型水库2座,小(一)、小(二)型水库9座,主干渠道8条共70KM,当家塘600多面,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农作物优产高效,旱涝保收;境内有各类企业230多家,涉及仪表、线缆、钢架、玩具、服装、席梦思床垫加工等多个行业;现有医院2所,中学2所,小学1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公民办幼儿园3所;有柏油路和砂石路80.4KM,村村通公路;2005年全镇开通调频广播;全镇共安装程控电话5086门,覆盖率达到78%,移动通讯覆盖全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1: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