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田县坑口水库
释义

坑口水库位于大田县谢洋坑口村。 集雨面积8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7991万立方米,防洪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标准设计,“五百年一遇”标准校核。总库容2700万立方米。1984年,福建省计委批准兴建。同年7月,水电部科技司在三明市召开坑口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可行性研究审查会议;9月,国家计委批准设计任务书列入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业试验项目,是我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大坝,工程多次获奖。水电部安排福建省水电厅设计和施工,闽江工程局和武汉水电学院技术指导。

水库枢纽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高54.8米,上游为垂直面,下游坡1∶0.75,顶宽5米,迎水面有沥青砂浆防渗层,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盖面,坝内布置一条水平廊道,城门形断面,由混凝土预制构件拼装,分四层与竖井连接。坝顶溢洪,设3扇10×6.3米弧形闸门,鼻坎挑梁。输水隧洞在库区右岸,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65米,由省水电厅设计院设计。

水库建设

省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1984年11月开工。1985年9月,先进行大坝中间碾压混凝土填筑试验;10月,大坝上下游基槽和基础浇筑常规混凝土至562米高程(河床开挖线560米);11月19日,正式开盘碾压,采用高掺量粉煤炭不分缝连续浇筑。到1986年6月基本建成。总投资151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60万元。库区淹地691亩,移民113户408人。同年7月底,蓄水使用。

1986年10月,国家级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鉴定委员会在大田召开试验成果鉴定会,肯定这是一次成功试验。应用高掺量粉煤炭,低水泥用量混凝土,整体通仓薄层浇筑,创出连续上升口最大13米,平均8.1米速度,坝体温控与强度均达要求,节约水泥44%、木材25%、劳力25%、造价16%,为中国筑坝技术发展闯出一条新路。1988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混凝土坝正式开盘碾压到1987年底,各地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有844名莅临参观指导,朝鲜和日本组织考察团来此实地考察。1988年11月24日,国家水利部部长杨振怀为坑口水库题字:“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

梯级电站

坑口水库主要用来设计调节下游七级电站装机容量1.47万千瓦,防洪保护面积980亩,从三级引灌农田面积4458亩。已建电站5处装机容量6210千瓦,在建1处装机容量3200千瓦。1990年,坝后一、二级电站装机容量3100千瓦,发电量1140千瓦时,收入126万元,上交税利77.8万元。

一级水电站

坑口一级水电站 位于谢洋坑口村,是坑口水库调节下的一级(坝后)电站,属坑口水库管理。发电引水隧洞进口位于坝上游160米的右岸山麓,洞长315米,内径2米,最大过水流量为4.3立方米/秒,以定轮平面钢闸门控制。厂房、开关站,在坝下游800米右岸河弯处。主厂房面积336平方米,安装3台500千瓦发电机组。1984年7月动工,1986年7月发电,1987年3月,并入县电网运行。

二级水电站

坑口二级水电站 位于石牌拱桥村,装机2×800千瓦,属坑口水库管理。1978年3月动工,全县1800余名民工参加修建。第一台800千瓦机组于1983年10月建成并入县电网运行。第二台机组于1986年10月投入运行。该站原为迳流开发,坑口水库建成后,直接引用一级尾水。主要建筑:渠长5.7公里;一号渡槽为钢筋混凝土肋拱式,横跨坑口村尾,全长6跨、132米、高18米;二号渡槽为双曲拱,单跨,长57米,高11米,“U”型钢筋混凝土槽身;压力钢管131米,管径140厘米,水头53米,流量4.2立方米/秒;厂房位于拱桥村尾河道左岸,主厂房面积360平方米。

三级水电站

坑口三级水电站(老厝坪电站) 位于石牌老厝坪村,装机容量2×800千瓦,水头92米,流量2.38立方米/秒。1975年11月动工,1977年6月建成,并入城关片临时小电网,1982年并入县电网运行。总造价1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0万元。主要建筑:浆砌块石重力坝,高1.5米,坝顶长22米;渠道长5.5公里,隧洞3座、440米,压力钢管长246米,厂房建于老厝坪村头河道右岸,主厂房为砖木结构,面积255平方米;副厂房76平方米,进厂双孔拱桥1座净跨15米。

四级水电站

坑口四级(石牌)水电站 位于福塘村乐祠。装机2台,容量1260千瓦,利用水头35米,流量5立方米/秒。1987年12月动工,1989年10月建成并入县电网运行。主要建筑:浆砌块石重力坝一座,坝顶长58米,高3.5米;引水渠长4.3公里,渡槽1座、长76.5米,隧洞2座、长260米;主厂房面积240平方米,副厂房面积153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70万元。

五级水电站

坑口五级电站(县办) 位于均溪镇赤岩。原装机1×100千瓦,建于1959年12月,系早期骨干电站。后经多次技改,先后装机为1×125千瓦、1×250千瓦,1991年10月,技改扩建,装机2台,容量1000千瓦,立式机组,利用水头14米,流量9.15立方米/秒。主要建筑:砌石重力坝一座,高3.5米,引水渠长4.65公里(其中隧洞75米),厂房面积360平方米。工程预算总投资400万元。

六级水电站

坑口六级(京口)水电站 位于均溪镇京口村头,属均溪镇管理。坝址以上集雨面积483平方公里,设计装机2台,容量3200千瓦,设计水头16.5米,流量26立方米/秒。1986年10月动工,1991年10月建成,并入县电网运行。主要建筑物:水库大坝为混凝土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25米,坝顶长172米,总库容288万立方米(日调节);发电厂房位于左岸坝后,主厂房面积282平方米,副厂房面积136.3平方米;户外布置35KV开关站,35千伏输电线路7.5公里,宿舍、办公楼一座63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50万元。

基本情况

作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工业试验项目的大田县坑口水库是我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56.8米,坝顶长122.5米,坝体总方量6万立方米,水库库容为270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于1986年6月建成,当年7月开始蓄水,至今已运行17个年头,期间曾经受过1990年8月3天连降雨量345.9毫米和1998年8月入库洪峰流量达271.93立方米/每秒的20年一遇暴雨等多次的洪水考验,发挥了显著的防汛抗洪效益,被省水利厅列为以防洪为主兼有科研、灌溉、发电、供水旅游度假休闲等功能综合利用的重点中型水利工程。

获奖情况

“大田坑口碾压砼筑坝技术”1987年获水利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坑口碾压砼筑坝技术情报服务”1990年获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坑口水电碾压砼筑坝技术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1992年获国家计委颁发国家级优秀工程优秀奖。

坑口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位于福建省距大田县18km的均溪支流屏溪上。坝型为重力坝,坝高56.8m,坝顶长122.5m。1986年建成。当时坝的高度在世界上已建成的碾压混凝土坝中居第二位。

勘测设计

1976~1977年,省、地、县三级水利规划队,提出均溪河流域梯级开发方案后,县立即组织水电局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测量、初步设计、上报。1978年,委托省勘测设计院完成坝址地质钻探。1979年2月,省水电厅批复坑口水库设计任务书。县水电局邱忍祥等工程技术人员在市水电局指导和协助下,根据坑口坝址地形地质和右岸山体单薄等因素,分别作浆砌块石重力坝、空腹重力坝、拱坝等三种坝型,进行多方案比较、论证,最后推荐浆砌块石重力坝方案。1983年3月,完成初设并上报。9月,省水电厅会同市水电局、省水电设计院、省水电工程局、省水利科研所和6个邻县水电专业人员,在县城召开坑口水库电站初步设计审议会。会后,省计委批复同意兴建。

1984年3月,水电部确定将原坝型改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拟列为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5月上报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初,水电部科技司在三明市主持召开有全国水电系统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及有关高等院校参加的可行性研究审议会。9月,国家计委批准设计任务书并列入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由省水电厅负责组织大坝设计、施工。

坑口水库大坝采用不分纵横缝的整体式结构,薄层通仓碾压,不间歇连续升高。坝内用单一的100号三级配高掺量粉煤灰碾压混凝土,约占坝体工程量的73%,两侧山坡衔接处和坝基,分别填筑1米和2米厚的150号常态混凝土。廊道采用水平连接竖井的布置形式,以混凝土预制块拼砌。坝上游面采用6厘米厚沥青砂浆防渗。坑口最大坝高56.8米,坝顶长122.5米,其中溢流段长37米,布置三扇10×6.3米弧形钢闸门,各由20吨卷扬机控制;坝顶设启闭房和公路桥、大坝纪念碑、观测室等建筑。

施 工

为高标准完成坑口水库建设,1984年3月,成立大田县坑口工程兴建指挥部,县委书记周厚稳任指挥。

1984年9月,水电部科技司决定碾压混凝土筑坝试验项目,由福建省水电厅负责组织设计和施工,闽江水电工程局及武汉水电学院负责技术指导。由省水电厅副厅长黄柏荣、闽江工程局总工程师马钟珩、武汉水电学院顾问王宏硕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试验总体安排和重大技术决策。下设工作小组,负责试验研究的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坝体碾压由省水电工程局负责。工地现场由省水电厅组织现场工作组,常驻工地,随时协调解块具体问题。

县坑口水库筹建处配合和参与该试验项目的实施,具体承担库区、电站及配套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移民拆迁。县有关部门负责为工程提供服务,保证水、电、物资材料的供应。

1984年7月,在工程前期工作就绪后,电站、大坝围堰等全面动工。11月,进入坝基开挖。1985年9月下旬,试验小组在坑口工地进行碾压混凝土一系列的中间试验研究,全面检查技术准备和试验有关数据。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大坝碾压施工和试验所需要的准备。

1985年11月19日开盘碾压,1986年6月建成,实际浇筑205天。共浇筑混凝土6万立方米,其中碾压4.3万立方米。7月30日,水库开始蓄水投入使用,年末库水量2140万立方米,大坝运行正常。

鉴 定

1986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鉴定委员会在大田县城召开,参加鉴定会的有中科院学部委员、水电部总工程师潘家铮,国家计委科技局局长蔡大烈,水电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圣培,水电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林柏诜,水电部水电总局技委会委员蒋元驹,水口电站建设公司总工程师马钏珩,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院长杨培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顾问、教授王宏硕,福建省科委副主任吴城和有关单位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

与会专家对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试验成果进行审议、技术鉴定。鉴定认为,福建大田坑口水库是我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本项试验坝是吸收国外碾压混凝土新技术,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试验研究、设计和施工的。该工业性试验项目完成国家计委下达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的任务,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是一次成功的试验,为我国筑坝技术的发展,闯出一条新的道路。这项试验的成功,对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水泥、缩短建设周期、提早发挥经济效益,对进一步做好水电建设将发挥有力的作用。

坑口试验坝,就其高度而言,在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碾压混凝土坝中居第二位。采用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全断面碾压、连续浇筑等新工艺,达到国际水平。

坑口试验坝,节约水泥44%,节约木材25%,节省劳力25%,降低造价16%以上,而且一年工期半年完成,提前投入运行,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1991年11月3日,福建省计委受国家计委委托,邀请有关专家,组成坑口坝后评估专家组,在大田县召开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工业性试验项目后评估会议。与会专家认为,坑口坝自运行以来,通过5年来4次长时间的高水位运行,特别是1990年12号、18号台风暴雨洪水超过设计正常蓄水位50多天的考验,从大坝积累万余个观测技术数据分析。认为,大坝稳定安全良好,运行情况正常,质量较好,试验坝是成功的,与常态混凝土比,当时节约投资211.5万元。

在碾压筑坝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前进,达到了目前国际先进水平,圆满地完成国家计委下达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建设任务,取得预期效果。这项目的成功是坝工史上的一大变革,为筑坝技术的发展开创了新路,为水电建设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造价、简化施工工艺,提供了范例。

旅游开发

坑口水库位于大田县谢洋乡坑口村境内,处于省道306线旁,交通便利。库区面积2300亩,库弯总长近7公里。西南与万亩草场连绵的象山生态旅游区接壤,东北与魏魏屹立的大鼓山相遥望。这里气候宜人,四处群山此起彼伏,层峦叠嶂,步步是景,处处生辉,无处不可以赋诗,无处不可以入画。同时建有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56.8米,坝顶长122.5米。库区周边是度假、休闲、垂钓、健身、探幽猎奇、旅游观光的胜地。

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招商开发,项目内容为:坑口水库生态旅游的开发集骑车旅游、森林旅游、健身旅游、乡村旅游、科普旅游及现代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性旅游项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