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英美战俘集中营 |
释义 | 在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建立了专门用来关押日军从太平洋战场俘虏的美、英等盟军国战俘的集中营,被日本人称之为“奉天俘虏收容所”。该战俘营是日本人设立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战俘集中营。从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战俘到达这里,至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沈阳美英战俘集中营关押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的六国战俘,最多时达2000多人,平时维持在1500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美军战俘,其中有100多名战俘来自另外五国。这些战俘平均年龄26岁,最大的62岁,最小的21岁。其中仅已知的美军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就有17位。 温莱特中将是被日本俘虏的军衔最高的美军军官。这位曾指挥三万美军的美国驻菲律宾守军司令,也曾被关押在这座战俘营里。1945年,在举世瞩目的日本法西斯投降签字仪式上,“消失”多年的温莱特中将,竟站在了麦克阿瑟将军身后。麦克阿瑟将军用三支钢笔签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书”,其中一支钢笔当场就送给了温莱特中将。 据温莱特中将日后回忆,在逃离沈阳的路上,他得到了众多中国人民的帮助,他们为他提供食物,帮助推车。他说:“没有中国人民的帮助,我不可能再次出现在麦克阿瑟将军身后。” 目前沈阳市有关部门已查清了二战时期沈阳美英战俘营原址,并进行了现场勘查。战俘营位于沈阳中捷机床有限公司院内和大东区青光街的职工宿舍。现存遗址有当年的劳役区、营房、医务所、日本看守人员住所等。 16%:惊人的死亡率 1942年11月19日,一名美国人死亡;1942年11月23日,两名美国人死亡;1942年11月24日,一名美国人死亡…… 杨竞在搜集战俘营线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份记着87页的日记。在战俘营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首批到达奉天战俘营的英军少校罗伯特·皮蒂,一直冒着极端的危险,坚持偷偷写日记。而在他每天的日记里,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死亡记录。 “在我们到达沈阳战俘营的当夜就下起大雪。”据多次来沈寻找战俘营的美国战俘布朗回忆,1942年11月11日,他们到达沈阳战俘营时,已有零下20多摄氏度,而当时他们只穿着一层单衣。巨大的温差,使很多战俘倒下了。在数百人患痢疾的情况下,便盆却只有一个,使很多人不得不冒着严寒到外面去解手,并因此患了肺炎,战俘开始成批地死去,仓库里的尸体堆成了摞。 除了寒冷,还有饥饿与疾病。据前不久来到沈阳的“362号战俘”爱伦回忆,当时每天只能得到一些土豆稀汤和发了霉的米饭。因为缺乏营养,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和脚气病。有的战俘脚肿得实在太厉害,看守的日本人就把竹管插入他们的腿中往外放水。 据了解,沈阳美英战俘的死亡率是16%,这一比率要远远超过纳粹集中营的死亡率。 美军战俘的高死亡率,除日军制造的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外,许多战俘一直怀疑是日军在美军战俘身上做了细菌试验。据爱伦回忆,“被关押在沈阳时,我与其他战俘曾经集体被叫去接受‘防疫注射’,当时日本的大夫就在这条胳膊上给我注射了一种红色的药液,可是很快我们中的一些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60多年来,我一直怀疑,当年我们被注射的不是‘防疫’而是‘鼠疫’,是‘731’部队进行的试验。 戏剧性变化:“我们押着日本兵起土豆” 现住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街的李立水老人,今年已是81岁高龄,他在年轻时曾与美国战俘同在一个车间劳动过。他在回忆往事时,向记者独家披露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情节—— “我家当时就住在离战俘营不远的地方,当时那里叫桑家坟。1945年春天,日本兵押着美英战俘,在距我家200多米的一块地里,种上了一大片土豆;而到了这年的8月,美英战俘被苏联红军解放后,日本投降了,这时美英战俘不知从哪里弄到了枪,押着日本兵到土豆地里搞秋收。” 2003年9月,10名曾被关押在战俘营里的美国老兵,来沈阳探访。当一位老兵再一次提起这件小插曲时,在场的老兵以及为他们做向导的李立水,都开心地大笑起来。 “东方奥斯维辛”应申遗 据邓永泉先生考证,当年的战俘营南北长约320米,宽约160米,内有三栋两层的监舍及办公生活设施,四周筑有约2.5米高的墙,上边有电网,在四个墙角都设立了岗楼,每个监舍的窗户都非常小,每一层大约20个房间。每间面积只有十二三平方米,要挤住15名战俘。当年战俘营的各种建筑,包括劳役区、战俘营房、日军看守人员住所、围墙等有23处,目前可见的已不足10处。 “它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具有世界影响。”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王建学告诉记者,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欧洲战区,而美英盟军战俘营遗址则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区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目前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已经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而我们“东方奥斯维辛”也应该申遗。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一波教授则呼吁,目前应该着手成立战俘营纪念馆筹备委员会,并在中国和美国成立民间的战俘营遗址基金会。 在经过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下,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了《美军战俘营遗址地区规划设计》,将该遗址列入受保护建筑的名单,并确定了遗址范围及建筑遗址。今年8月15日,沈阳美英战俘营遗址,将被改造成美英盟军战俘营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向那些民间发掘者们致敬 在采访美英战俘营的时候,我们除了为战俘遭受的虐待感到震惊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深深的感动———杨竞、邓永泉、张一波等一批研究学者,他们有的为了专心研究美英战俘营,舍弃了待遇优越的工作;有的为了留住一处新发现的遗址,而四处奔走呼吁;有的为了找到一个新的人证,获取一份新的线索,而不惜花费自己多年的积蓄,四处求证,多方搜寻。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的努力,美英盟军战俘营大量的线索和物证,将会有相当一部分永远散失,甚至永远消失在民间,美英盟军战俘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得到全社会空前的关注。在这里,我们应该向这些仍在不懈研究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