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坛前街 |
释义 | 所谓的大坛前街,即今天的中山路中段,准确地说,即是建春门前的中山路一段。大坛前街与小坛前街均缘于上坛观。《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上坛观在郡城东建春门前街,晋永和中建,明正德嘉靖间张存道重修。因居上坛观之前,故名坛前街,后简称坛前,清末以街大小而分段名为大坛前、小坛前。 古虔城古虔城旧有建春门、涌金门、西津门、百胜门、镇南门五道城门。建春门正对浩浩贡江,是连接赣州水东一带城乡最重要关门,在百胜门口的东河大桥建成之前,赣州城与东外的联接基本是凭赖它了。它门外的宋浮桥承载了八百多年的人间悲欢,它脚下的贡江水流逝了亿万年的岁月沧桑。无数的人从乡村涌进城里追赶文明的脚步,无数的人又从城里涌往乡村去寻找杏花村之类的野趣。 建春门建春门是个最富有传说的城门。赣州城古称浮州,是个金龟形,周围十县呈蛇象聚向金龟,城之龟首在镇南门前营角上,龟尾在八境台下的龟角尾。传说无论如何涨水,浮城总是水涨城高,绝不进水的。后来,被刘伯温攻城时破了浮城,虔城便挡不住洪水侵袭,时有水漫古城的情景出现。上个世纪后期,仍有许多的赣州人传说,在建春门外码头上看见被掘起的深埋于墙脚下的钉城用的铁柱,使得传说的神奇性又增加了几分。于是,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对面郁郁葱葱的万松山上。万松山上曾屹立过制这铁柱的朱元璋军师刘伯温和他的大将常遇春。传说常遇春强攻、甚至堵截下游江水倒灌虔城,虔城却巍然不动,经久攻不下浮城虔州的消息逼使军师刘伯温亲自从洪都溯赣江、过十八滩来到虔城建春门外的万松山上,一观察发现虔城乃浮城也,于是,设计铁柱作钉,锁了视为浮龟的四个城门的四只脚,又定于由带“春”字的立春日、大将常遇春攻城、从建春门攻城,竟一举破之。破城前,常将军恨赣州城难攻,曾扬言攻城后要屠尽百万城民,待取城后,觉得诳言了,但又不好背了誓言,便择了一名字叫黄百万的人杀了,以应杀百万人之说。这一故事明显有神话色彩,但赣州人津津乐道,竟然一传说便是数百年经久不衰。 赣州城浮州其实,赣州城浮州的说法是有来历的。最早的赣州城只是一个战略据点,只有一个平方公里,局限在赣州五中至今大公路与文清路交叉路口一带的据高点上。到了卢光稠时期,赣州城堡面积扩大近三倍,由北向南延伸至南门,由西向东延伸至建春门、百胜门一带,由于新城临近低洼的贡水旁,便开始有了水患。所以,先人怀念老城时期“水不入户”时光,便对老城有了浮城的夸耀性说法,也顺便编造出了一个刘伯温治浮城的传说。 赏贡水入赣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的人,爱步上建春门去赏贡水入赣之雄姿,瞻万松山青松翠柏之秀美。尤其是遇上洪讯,建春门始终是最好看水的去处。值得放心的是,建春门已科学地建筑了沉重而坚固的铁闸,即便虔城不浮,肆虐的洪水也绝进不了城的。 建成门浮桥建成门浮桥长达四百余米,由百余只小舟每3只为一组,上加横梁,再钉盖木板,彼此连结而成。浮桥每天定时开启以通舟船。建成门浮桥乃南宋乾道年中赣州知军洪迈所建,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了。于赣州人来说,洪迈的具体贡献是为古城创造了一处文化遗产,对更大范围的人来说,则只知道他的另一项宏大贡献,他著述了一部令伟人毛泽东也着迷的《容斋随笔》。追溯当年,便是洪迈本人也料不到他会因为这二件工程而成为千年后的纪念人物。 建春门与其脚下的宋浮桥如今,建春门与其脚下的宋浮桥,成了赣州新八景中“城堞桥浮”的内容了。古老的城池,当年用来御敌与防洪的城墙和用来沟通城乡民众的浮桥,今日竟成了赣州古文化的活化石,成了展示赣州历史精粹的一道风景线。所以,通过大坛前街前的城堞与浮桥,我们不难深化对文物与文化意义的理解。过去的最普通的物与建筑,在千百年后都会成为有价值物,甚至一些无形的东西,如哪位伟人、名士的足迹与传说,也会唤起后人的思念与追随,从而令这些有形与无形的物均形成厚重的有价值的文化内容,成为一种精神与物质遗产。如此想来,今天的一切具有文化与人文意义的物,都可能在千年,甚至百年后便成为后人瞻仰、阅读的纪念物。因此,我们好像应当不断受到鼓励,努力去著一部好书,画一幅美图,刻一方石碑,塑一尊雕像,造一座景观,如此才是对当代文化的弘扬和对文化未来的贡献。 上坛观上坛观,尽管被现人几乎遗忘,但它遗留的大坛前街、建春门、城堞桥浮已足以让它在赣州历史记载中厚重如山了。更何况,它吞吐了那么多的车水马龙、商贸繁荣、往来人流,它的风流足以与不过数十米前的贡水相媲美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