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尹关山 |
释义 | 个人档案个人档案 尹关山,57岁,阳新县文化馆副高职称,阳新县美协第一任主席,黄石文化名人,湖北省美协会员,国家在册画家。“阳新布贴”的发现者与挖掘者,曾在全国各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与美术作品100多件,并多次获奖。 16岁下放农村画“三忠于” 尹关山画乡村田家风俗之精妙在画界传为佳话,他的作品中大多是描绘田家风俗、人物及其生活劳作的场面。因此,田家风俗人物都是尹关山田园风俗绘画的重要内容。看他的画,让人魂牵梦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是寄托?还是忧民? 尹关山出生在阳新县城,小的时候,他的学习就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那时,他酷爱画画,但家里穷,没有画纸,他就上街捡传单,拿回家后在传单背面画画。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就下放到王英一个偏僻的乡村。 在乡村艰苦的日子里,他惟一的寄托就是画画,每天身上揣着一个自制的速写本,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就拿出速写本子画乡村的山水人,还有那里的牛羊鸡鸭与农具,乡村的一切都画进了他的速写本子。 那年月正是文革期间,举国一片“三忠于”,农村也不例外,几乎农家家家户户都在门头或家中的墙上画“三忠于”,尹关山便成了“俏手”,今天这家请他去画,明天那家请他去画,在接触中,他深深感到了农民的质朴与厚道。 1972年,当时湖北艺术学院有一位美术教授来阳新招收美术学生,得知尹关山后,让他当面画了几张美术作品,那位教授很是高兴,让他做好推荐上大学的准备。尹关山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然而,一连等了几个月,音讯全无。后来,他才知道,在那个政治统帅一切的年代,由于父亲临解放时,加入了国民党,政审没有过关被刷了下来。一气之下,他将所有的绘画书籍和画笔全都捆了起来,发誓不再画画了。 忘不了的乡情 为了排除心中的郁闷与凄楚,尹关山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大肆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乡亲们知道后,想方设法安慰他,并给他送上农村最好吃的土特产,劝他不要放弃。就这样,他又重新拿起了画笔,无论有多苦多累,他再也不言放弃,常常深入到农村各个角落里去写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朴实的农家一草一木,仿佛从中寻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慰藉与快乐。 1974年,由于他在农村有很好的劳动表现,被推荐到湖北省电力学校学习,从而告别了6年农村下放劳动锻炼的乡村。毕业后,分配到青山热电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十分怀念在乡村插队的日子,想念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多少次梦回那里,自己在田间地头为他们写生画画。 1979年4月,经过当时阳新文化馆馆长关荫沛的大力推荐,尹关山放弃了自己优越的上班环境,终于回到了阳新县文化馆,从事专职的群众文化工作,有更多的时间画画。为了珍惜这种机会,他自费订阅了很多专业绘画杂志与书刊,下班回到家中,他钻进自己的小房间里埋头练习绘画,他还常常一个人深入到农村进行大量的写生,跑遍了阳新所有的乡镇与村落,画了大量的速写与线描,为后来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985年后,经过自己数年的艰辛与付出,他还发现与挖掘了独具民间特色的阳新布贴,让阳新布贴这种民间艺术走上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尹关山创作的许多农村题材的国画作品频频在省内外获奖,成为省内实力派画家之一。 梦系乡村,擅画农家风俗 尹关山手中描绘的农家事物、风俗人物和表现农家生产、生活场面的田园风俗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从小处着手,有的是信手拈来,却表现得入木三分,仿佛画中的情景似曾相似,亲切和谐。 记者想起古人一句话:“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将这句话套用在尹关山的绘画中,十分贴切。他的作品《初醒》,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情趣。画面中一轮初升的太阳从山峦中冉冉升起,鸟儿在群山中飞舞鸣唱,睡在平台竹床之上刚刚醒来的一位农民朋友打着赤膊,或许是被快乐的鸟儿惊醒了,或许是被太阳晒热屁股了,他眺望远山,那份神情、那份安逸、那份知足无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与生活体验,这种生活场景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上。 纵观尹关山的绘画作品,这种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表现手法贯穿了他整个作品,但表现的意境与情感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另一幅作品《辛未季春》,在画面右下角只画了大半个摇篮,摇篮里一位酣睡的婴儿,恬静而安逸,左上角留有大片的空白,只画一轮朦胧的月亮,仿佛是在梦里?又在现实生活里?特别是婴儿头上的帽子、身上的披盖,他选用了阳新民间布贴艺术,使画面更具乡土气息。笔触细腻,画面生动,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可爱。 所有这些,是与尹关山的那份乡情分不开的。据说,他常常一个人走在乡村的田埂上,或蜿蜒的山路上,或宁静的农家小院里,漫漫无目的,走到哪,就画到哪。有一次,尹关山坐车到排石,然后在一个农民家中住了一个多星期,画了大量的速写,之后,又从排石出发,步行走到后山。那是一个偏远的山区,经过几天的写生后,他再翻山到龙港,再走朝阳河,吃尽了苦头,后来,他又翻山到阳新的东源山区。在那些日子里,一个小场景让他兴奋不已,那就是烟熏腊肉。他将这个小生活场景速写回来后,三易画稿,创作出独具江南特色的《鄂南农家熏肉香》之作品。 尹关山的田家风俗画是他对江南风情、对乡亲的另一种感情依附,体现了他的一种创作风格。这种风格的某些方面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楚文化的民间艺术,浸透着厚重的装潢色调;反映着农民穿戴及装饰住所的色彩在黑顶白墙中更加夺目。尹关山的水墨画是他心中对阳新古朴民风、纯朴乡情的真实写照。 尹关山借助田园牧歌式的闲逸情趣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或忧民意识。他用绘画艺术来关注农民、关注农家的悲欢,记录下农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寄予着对生活在山区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并从中发现一种农家生活质朴自然的美,一种恬淡闲适的情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