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春八景之化成晚钟
释义

化成晚钟

韩愈诗云“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二千二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宜春城,是江西最早置县的三大古城之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袁州治所。“宜春八景”一词的历史称谓始于明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袁州推官徐之孟对袁州珠泉倍加赏识,便在泉上建亭、甃池建桥,从此把一泓清泉辟为观赏胜景。万历末年,袁州知府黄鸣乔重修楼台,创建珠泉寺,“轩豁深窅,为宜巨观”。至此,遂与宜春台、化成岩、卢洲等连成一气,形成“宜春八景”:春台晓日、化成晚钟、钓台烟雨、南池涌珠、卢洲映月、袁山耸翠、云谷飞瀑、仰山积雪。逝者如斯夫。

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古时“宜春八景”今安在?登上宜春台,面对四周的高楼大厦,已不能心生把酒对歌的豪气;走近化成岩,再也听不到悠扬的钟声;震山脚下原深数米的溪流早已淤塞上十年,无法重现“钓台烟雨”之诗情画意;而就在宜春火车站南侧的南池路上,很不容易找到“南池涌珠”,但已深藏一隅,只有“立宗元僧造建”几个字留下历史的烙印,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发思古之柔情。当代宜春画家严兴河老师在其宜春台书画院绘制了“宜春八景图”。

地理位置

“化成晚钟”景点位于宜春市袁州区西北郊、秀江北岸的化成岩,山势从河岸平地崛起,海拔163米。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奥”见称,素来誉为“江南一胜”和“天然图画”。每当渔舟唱晚,牧笛催归之际,寺内钟声悠扬,顿增古朴气氛。宋人赵善坚《化成岩》一诗,有“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句。故题曰:“化成晚钟”。

历史记载

唐初,在山的半腰处建有化成寺。寺坐北向南、依山面水。唐李德裕贬袁州长史时,曾寄寓于此。邑人卢肇、黄颇曾执经问难,得益非浅。后卢肇以“词赋魁天下”,易重联科点状元。自此,人文辈出,化成岩更为后人所景仰。为纪念名贤,宋绍光十九年(1149年),州判汪应辰首先立祠供奉;元延祐间(1314~1320年),镇守万户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匾曰:知李;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府郑淳典又加修葺,增立山门,匾曰:化成岩。自后还建立妙峰、仰止、振鹭、倚岩、翠霭、妙高、介休、语石、保安等轩于岩上,建高塔于岩顶,飞檐碧瓦,朱墙花牖。后毁于兵燹。千百年来,过境名贤,在乡宿学,登临揽胜,俯仰遗迹,形诸题咏,几近百章。

自唐以来,僧人亦在上岩建佛寺,曰开化院;下岩曰惠明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开化复修,沿用至今。清康熙初僧人念融重建,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化裁成”,后遂称“化成岩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同知杨应瑶改建为清音阁,祀李卫公。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僧人募建关帝殿,增建东曰敬业堂,西曰面壁轩。直至建国时,仍有僧尼看守。

典故传说

“过化成就”之德

化成岩的名字来自于清乾隆年间杨应瑶的一篇文章《复修化成岩李卫公祠碑》:“袁之文章节义自肇始,公(李德裕)实成之……公之作新僻壤,振拔士类,其过化存神,成就斯郡,其浅鲜哉!”后宜春人就以其“过化成就”之德,名其所居山岩为“化成岩”。“梦回先秦”没有观乎宜春这段人文,也就化成不了化成岩的含义。这段历史在李木子先生的《宜春古今谈》中有记录:“唐朝宰相李德裕左迁宜春时曾在岩旁古刹里读过书。他在那里既写有文章,‘昭诸史册’,又‘拔士类’,指点宜春卢肇等人攻书作文,后来卢肇还跳龙门,中了状元。这样,‘其过化存神,成就斯郡者岂浅鲜哉’!因而那里的‘一丘一壑’,都因为李德裕的声望而‘增重’,‘以化成名岩而终不可谖也’。”谖,音宣,“忘记”的意思。

“达禅尼姑”出家

明时曾有一尼在此修行,俗姓钱,名素琴,其父曾在高安为官,因亏空官银不得不破家赔偿,故而致其女坠入欢场卖笑。后遇宜春县举人唐大年,两情相悦,遂嫁为小妾。唐大年去世后,钱氏携一小婢出家为尼,法号达禅。栖身于宜春城西观音庵(旧址在老汽车站附近)。唐大年的同年旧友李某不忍,遂募数百金,修葺化成古寺,以为达禅净修之所。达禅会些武功,乃唐大年所授。达禅喜诗词书画,曾手绘“新篁滴翠图”立轴一幅,悬于寺壁,上题句云:“借来千点湘妃泪,写就新篁竹数枝。”透出其悲怆痛苦的内心世界。达禅之徒萍乡宝积寺方丈来宜春,曾在寺殿后墙嵌石书联一幅感念这位才貌双绝的尼姑,云:“化度忆前游,数月依栖,每听鸾音开我达;成全思此日,三坛说法,敢希龙女证心禅。”联语句尾,嵌入“达禅”二字,并镌款云:“达禅大士净修化成古寺,一心苦行,超人信仰,年近七十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