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莱克拉特情结 |
释义 | 简介弗洛伊德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 由来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儿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个预言——俄狄浦斯有一天会杀死父亲而与母亲结婚,于是命人杀死俄狄浦斯。然而,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将俄狄浦斯丢弃在山上。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俄狄浦斯并将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做儿子。 俄狄浦斯长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解开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答案是“人”,因为人童年爬行用“四条腿”,成年走路用两条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条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杀掉的一个老人是他父亲,而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亲。闻知这一事实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杀,俄狄浦斯则戳瞎双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誉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恋母情结,他也因此将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相应,弗洛伊德又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不过,“伊莱克拉特情结”这个名词没有流行开来,现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结”通指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既常见又复杂。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恋母情结,他幼年时与母亲关系非常亲密而与父亲关系疏远,且尚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父亲的去世唤起了他强烈的内疚感,他下意识中会认为,是他诅咒父亲去世的。 理论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当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如果遇上了阻力就可能迫使其退回到发展初始阶段。性本能的退化,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退回到原欲的第一个对象,以亲属为对象的阶段,而有乱伦的倾向。另一种可能,就是整个性的组织退回至发展的初期。比如有很多性压抑者就是性本能退化的一种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显然自发展开始至发展终了,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它可永远保存这个功能而不变。自我本能最初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受需要的影响,立即知道以其他原则代替享乐原则。”通过本个案和我临床中接诊的其他个案研究发现,当力比多(性本能)不受需要的影响时,就如弗洛伊德所说:“回归到原欲的第一个对象,和亲属出现乱伦。”而当乱伦的双方都适应这种生活模式的时候,他们的性本能已经不受性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而偏离正常的轨迹。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