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夫莱娜 |
释义 | 作者: 范妮·伯尼(Fanny Burney,1752-1840), 英国杰出的女作家。 《伊夫莱娜》是书信体格式小说。 作者简介范妮·伯尼(Fanny Burney,1752-1840),也称达布莱夫人,英国杰出的女作家,是音乐家查尔斯·伯尼的女儿。范妮的青年时代是在伦敦度过的,伯尼一家与当时的文化名流如约翰逊博士、爱德蒙·伯克、画家雷诺兹、名演员加利克以及一些知名的文人过往甚密。 范妮自幼喜爱写作,少年时写过一篇虚构故事,后来将手稿焚毁,她父亲撰写音乐史时曾得她大力协助。1778年,范妮以匿名形式出版了她私下创作的小说《伊夫莱娜》(Evelina),1782年她的小说《塞西莉亚》(Cecilia)问世。此后,范妮于1786年被任命为宫廷女官,为王后管理衣服。尽管他对王室的恩宠感激不尽,却不适应也不喜欢宫廷生活,后来终于辞职。1792年,范妮认识了法国流亡人士达布莱将军,并于1793年与他结婚。达布莱夫妇婚后经济上相当困窘,因而范妮又写了《卡米拉》(Camilla)(1796)。《塞西莉亚》和《卡米拉》的题材与《伊夫莱娜》近似,但结构比较松散。 1802年至1812年的10年间,达布莱夫妇在法国被拿破仑拘留,历经艰险,范妮后来创作的《流浪者》(又名《女人的艰辛》The Wanderer,1814),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一位隐姓埋名逃出法国的少女在英国谋生的经历。 范妮一生还写了几部剧本。这些剧本在她生前既不曾上演,也不曾出版。据一些研究者认为,她在喜剧创作上有相当的艺术成就,她的四部喜剧《才女》(The Witlings,1779)、《爱情与时尚》(Love and Fashion,1779)、《繁忙一日》(A Busy Bay,1800-1801)和《厌恨女人者》(The Woman-hater,1800-1801)都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富有讽刺意味。范妮还留下了大量的日记和书信。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她的《早年日志:1768-1778》(The Early Diary of Frances Burney,1768-1778)于1889年问世,此后一直有人不断地编辑她的日记和书信。 内容简介范妮·伯尼的《伊夫莱娜》用时兴的书信体写成,记述了一名自幼被父亲遗弃在乡下由人收养长大的少女,步入伦敦社交界后经历了种种尴尬景况和羞辱磨难,终于赢得意味高尚贵族青年的爱情,并得到其父亲的承认。作品还穿插了女主人公对城市商人阶级及上层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细微刻画。全书结构严谨,语言清新生动,委婉地表现了妇女在父权社会中的艰难处境,小说出版后博得了好评。 小说开始于伊夫莱娜16岁那年。善良仁慈、受人尊敬的维拉斯先生是一位牧师,他一直是伊夫莱娜的监护人。伊夫莱娜一直生活在安定闭塞的小乡村,与霍华德女士全家人的交往是她和外部世界的唯一接触。尽管她是一位有钱男爵的女儿,但她父亲不愿承认这个女儿,更不愿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使她看起来更像一个孤儿。因为没有丰厚的嫁妆和家庭地位,伊夫莱娜的未来之路似乎不会很顺利(因为18世纪的妇女的命运几乎是和婚姻紧密相关的)。她所拥有的只是好心的维拉斯先生所能提供给她的一点微薄的嫁妆。 正是由于霍华德太太的促成,才使伊夫莱娜踏上了去伦敦的旅途。热心肠的霍华德太太担心乡村这种坐井观天的生活会使伊夫莱娜陷入幻想,把伦敦想象成令人心驰神往、充满魔力的超乎现实的天堂,想让伊夫莱娜去亲眼见识一下、去亲身体会一下城市生活。于是她说服了维拉斯先生,让他相信城里几个月的生活会让伊夫莱娜打破她天真的幻想,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活。于是,伊夫莱娜就在霍华德太太的女儿幕文太太以及外孙女玛利亚的陪伴下来到了伦敦。 由于伊夫莱娜一直生活在闭塞的小乡村,从来没有经历过大世面,也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她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连串不顺心的事儿。例如,在她刚到伦敦后不久,她参加了一个私人舞会。由于她美貌出众,引起了纨绔子弟拉弗尔的注意,拉弗尔邀请她跳一曲舞。他油头粉面的外表和荒诞夸张的举止使伊夫莱娜又好笑又厌恶。伊夫莱娜拒绝了他的邀请,但她随即又接受了跟拉弗尔岁数差不多的长相英俊的小伙子的邀请。这位名叫奥威尔的勋爵风度翩翩、彬彬有礼,他优雅的举止和风趣的谈吐很快打动了伊夫莱娜的心。但是随后发生的混乱局面着实把她吓了一跳:原来当时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礼节,即如果一位小姐拒绝一位男士的邀请,就不能再与别的男子共舞,而伊夫莱娜哪里知晓。后来,在一次去马里波恩花园的出游途中,伊夫莱娜发现和自己做伴的竟是两个妓女,她不敢想象别人会产生怎样的误解……这些小片断不仅表现出伊夫莱娜的纯真无知和心灵的脆弱,更向读者揭露了残酷的现实社会。 发生在伊夫莱娜身上的一桩桩不顺心的事儿同时也使她和奥威尔勋爵以及克莱蒙德·威劳拜尔(对伊夫莱娜垂涎三尺的上层人士)有了很大的接触。缺乏社会经验的伊夫莱娜曾经一度被克莱蒙德假献殷勤的热烈追求所迷惑,但是,通过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再加上奥威尔勋爵良好的品行对她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开始走向成熟。当然,伊夫莱娜最好也赢得了奥威尔的尊敬和爱慕。通过这一点,范妮向读者昭示了主人公的内在魅力和自身价值。 小说的次要情节讲述了杜凡尔太太——伊夫莱娜在法国的外祖母——来到英格兰试图管制伊夫莱娜的生活,并为她争取作为约翰·贝尔蒙德男爵的女儿的合法地位。于是,咄咄逼人、爱管闲事的杜凡尔太太闯进了伊夫莱娜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伊夫莱娜不得不与杜凡尔太太生活在一起,忍受她愚蠢的伦敦亲戚布朗特一家。幕文船长一连串的恶作剧使杜凡尔太太难以忍受,才使得伊夫莱娜摆脱了她外祖母的管制。 小说的结尾颇富有戏剧性:伊夫莱娜偶然遇见了约翰·贝尔蒙德男爵,得到了她作为男爵女儿和继承人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她又喜获自己一位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且,由于她已是一位有爵位的小姐,她终于与奥维尔勋爵喜结良缘。 文学影响《伊夫莱娜》是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被称为是简·奥斯丁之前最成功的女性作品之一。这是一篇以书信体为格式的小说,通篇由几位主人公在8个多月里的往来信件所串成,其中大多数信件都是伊夫莱娜写过维拉斯先生的。在采用书信体格式的时候,范妮模仿了《帕米拉》(Pamela)的作者,18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塞缪尔·理查森的写作风格;更重要的是,这种书信体格式要比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格式更能让读者直接地接触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书信是一种更快捷、更贴切的形式,尤其是写给像维拉斯先生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因为伊夫莱娜对维拉斯先生的信任和坦诚,她在信中的叙述就更真实可信,更能引起共鸣。 和许多18世纪的英国小说一样,《伊夫莱娜》对英国社会给予了细致的剖析和尖锐的抨击。这里的英国社会指伦敦奢华糜烂的上层社会,范妮·伯尼用主人公伊夫莱娜的口吻,从伊夫莱娜的角度穿透整个上层社会。正是这种方式赋予小说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使范妮这位女性作家的作品能在当时的男性作家作品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被乡村教师所抚养的伊夫莱娜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伦敦社会,她根本就不知所措。而范妮巧妙地借助小说女主人公的纯真善良、青涩无知,用睿智讥讽的笔触,以叙述的方式揭露出伦敦社会的空洞和虚伪。 也许《伊夫莱娜》算不上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但是它的确有许多讽刺的笔触,尤其是在小说的前半部,伊夫莱娜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在伦敦所遭遇到的不幸。因为这些信是写给她敬爱的维拉斯先生的“私信”,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而对于范妮来说,作为18世纪的女性作家,要她公开地批判当时有着双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男权至上的社会,去嘲笑那些浅薄浮躁的所谓的上层人士,似乎不太合适,或许还会遭到抨击。于是,范妮巧妙地借助于伊夫莱娜的笔端,畅快淋漓地宣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伊夫莱娜的讽刺艺术还在于她把女主人公毫不伪善的纯真质朴与拉弗尔、威劳拜尔爵士之流的虚伪狡诈作了鲜明的对比。有了后者的衬托,读者显然会把同情的天平倾向伊夫莱娜这边。 虽然范妮·伯尼的小说处处暗藏着讽刺的玄机,然而却不乏浪漫色彩,这使小说读起来不那么锋芒毕露。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几个主人公的遭遇都带有童话色彩。伊夫莱娜是个18世纪的灰姑娘,等待着王子的垂青和爱怜;她又是个被邪恶的女巫施了魔法的公主,寻找着她的生父,却意外发现其父是一个有权势的国王。不幸的是,范妮的浪漫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的粉刺力度。小说前半部分巧妙的讽刺被最后安排的幸福结局所冲淡,因为,最后伊夫莱娜不管在社会地位上还是情感上都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烙印:她还是一个男人的女儿,另一个男人的妻子。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