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释义 | 简要概况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LASG)依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前三任主任曾庆存院士、吴国雄院士和王斌研究员的领导下,LASG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机构,并在1988、1992、1996、2000、2005、2010年的国家评估中,成为连续6次获得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2005年在第5次国家评估中免评获优)。LASG于1990年被国家计委和中科院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获国家计委金牛奖,2004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金牛奖)。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陆日宇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崇银院士,顾问委员会主任为曾庆存院士。 研究领域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知识创新时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要求,实验室当前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和发展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宏观演变规律和机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天气和气候动力学理论,掌握天气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的发生机制;发展模块化地球系统模式和区域模式系统,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为提高预测能力,预防和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和水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领域为: 1)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研究; 2)天气气候动力学; 3)天气气候可预报性; 4)地球流体力学,并确定气候问题的研究为未来5年的重点研究内容。 学术影响自2001年以来,实验室的重担落到了年青一代领导班子身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取得可喜的成绩。 2001年,李崇银当选中科院院士;赵思雄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穆穆等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王会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简称“杰青”);刘屹岷获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百篇)。2002年,LASG研究团队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李崇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张人禾(2001年之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 2003年,LASG学术顾问叶笃正荣获国际气象最高奖-IMO奖;王斌撰写的研究案例获计算机世界最高荣誉奖-21世纪成就奖;黄荣辉、张学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吴国雄当选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学会(IAMAS)执行局副主席;李建平获杰青。2004年,LASG研究团队获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资助。 2005年,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曾庆存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穆穆、王斌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LASG成功主办大型国际系列会议-IAMAS 2005。2006年,吴国雄、李建平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LASG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延续资助;宇如聪(2004年以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王斌当选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段晚锁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7年,吴国雄作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学者当选IAMAS主席;穆穆当选中科院院士;吴国雄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石广玉作为第一个日本以外的学者获日本气象学会最高奖-藤原奖;陆日宇获杰青;李建平任亚洲季风年国际计划项目办公室主任。 2008年,吴国雄获何梁何利科技奖;穆穆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BinWang当选美国气象学会理事;王斌当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成员;李建平任东亚气候国际计划(AMIP/EAC)共同协调人。2009年,LASG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第二次延续资助,成为本领域唯一获得连续三期资助的群体项目;王会军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刘屹岷获杰青;周天军当选WCRP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成员;李建平当选国际气候委员会(IAMAS ICCL)委员。 LASG迄今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项,其中国家奖10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科院一等奖11项(自然科学奖6项,科技进步奖5项),多次参加各类国际模式比较计划、在大型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主办大型重要国际系列学术会议,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参与国际研究计划的决策等,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LASG自1996年以来新当选中科院院士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培养杰青8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3人、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3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5人,中青年973项目课题负责人11人。目前,LASG在岗科研人员51人,研究生约120人,是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LASG设置了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天气气候动力学、天气气候可预报性和地球流体力学四个创新团队,配备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支撑队伍。自2001年至今,LASG资助开放课题85项,邀请访问学者439位,聘请海外博士生合作导师12位,客座研究员17位,特聘研究员8位,他们为LASG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LASG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在重要的国际研究计划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组织管理实验室除了有依托单位作为强大后盾外,自身内部还必须有先进的管理体制,这是实验室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实验室的组织结构、队伍建设、经费使用、项目申请、绩效考核、设备更新和合作交流等都需要有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验室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长,多出创新成果。LASG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发展的掌舵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奋斗目标、重大学术活动以及实验室内部规章制度的制订等,都必须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审批和把关,从而保障实验室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实验室领导班子则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向和规章制度具体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科研管理。LASG历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都是由把握国际国内学科前沿发展方向的著名气象学家担任。德高望重的叶笃正先生曾担任过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庆存院士分别担任过第一届、第三届和第四届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吴国雄院士担任。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中,新增加了一位海外主任,专门负责实验室与国外的国际合作,取得很好的成效。LASG历届主任都是由本学科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前面四届的实验室主任都是院士,新一届实验室主任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与前面四届相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真正实现了年轻化,平均年龄40岁,最年轻的副主任只有32岁。另外,我们也确保了新班子成员的科研素质。我们的新班子中有两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一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还有一位全国第一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中科院优秀博士后。 自LASG成立以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不同时期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的前沿问题及其发展特点,确定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并设立几大课题作为实验室的课题指南。各届之间保持很好的衔接和连续性,确保实验室的平稳过渡。为了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上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知识创新时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要求,经过充分讨论,我们对实验室原有的研究方向进行修改和完善,确定实验室新的研究方向为:研究和发展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宏观演变规律和机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天气和气候动力学理论,掌握天气、气候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异常的发生机制,进行数值模拟并发展模块化数值模式系统,为提高预测能力,预防和减轻天气、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和水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根据新的研究方向,我们明确了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气候问题的研究。由于气候系统模式是开展气候研究最有效的研究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数值模拟上的优势,我们选择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作为实验室未来的突破点,并以一点带动全局的策略,推动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根据国际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新动态,我们提出了《气候系统模式联合发展计划》,其目的是以LASG为基地,联合国内外优秀模式专家和骨干,集中财力和物力,发展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系统模式。该计划经过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审批,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等部门以及依托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国内绝大多数同行专家的赞赏。 科研团队实验室目前在岗研究人员共48人,其中42人获得博士学位。年青研究人员都是博士,在48人中,研究员26人,其中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研究员16人,助理研究员5人。实验室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36人,占实验室人员总数的75%,是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年轻化研究队伍。在这支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另外,还为外单位培养百人计划2人。实验室研究队伍是一个"多元结构"的队伍,年轻人充当运动员,在科研的第一线冲锋陷阵。资深前辈担任教练,严格把关。知名外籍学者和专家担当顾问,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用人策略。LASG不仅是我国大气科学的一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从实验室成立到现在,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共228人。其中硕士99人、博士106人、博士后23人。每年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1985年的1人,发展到2001年的19人,其中硕士毕业5人,博士毕业10人,博士后出站4人。在LASG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成大气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如一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三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五位百人计划获得者都是实验室自己培养出来的。另外还有百名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两位,中科学院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四位,"国氏"全国优秀博士后奖获得者一位和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博士后奖获得者一位。 项目成果围绕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LASG积极组织室内科学家申请研究项目。在1996年到1999年四年期间,实验室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参加的项目13项,合计113项,总经费约2000万元。而且每年由科研人员争取的经费总数呈上升趋势。从95年的131.5万元,到99年的965万元,上升速度很快。到2000年和2001年,我们争取的经费分别达到了1156万元和1676万元。2001年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国家973项目13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项。值得一提的是,973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是由我们实验室固定成员黄荣辉院士主持。另外,我们还主持了一个信息口973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的第一课题。在基金项目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二项,海外杰出基金二项。今年的研究项目估计比去年更上一层楼。在去年973项目和基金项目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国家攻关项目专题4个。多年来,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研究项目的争取中充分展示了他们雄厚的研究实力和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自1996年以来,实验室与海外的合作已突破原有的人员交流框架,进入了实质性合作阶段,我们与美国能源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欧洲中心、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本名古屋、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诸多的研究单位有着频繁交流和密切的合作,主要合作计划项目多达19项。目前,我们正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联合研制适合于东亚区域的大气环流模式LASG-IPRC AGCM。 我们实验室设立了一个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近半数成员是海外著名学者,如美国的Gates、英国的Hoskins和德国的Bengttson等都是世界顶尖的气象学家,Hoskins今年还评选为中国的外籍院士。由于这些专家参与我们研究计划的制订,这样就保障了我们在研究方向上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国际合作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实验室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决策,并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如在"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担任执行局执行委员,在"国际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和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研究计划"(GEWEX)中担任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在国际CLIVER计划亚奥季风工作组担任委员等,这表明了LASG在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我们采取主任工作会议制度,重要事情由主任工作会议决定。新一年的研究计划由实验室四个研究组先提出具体方案,然后由主任工作会议汇总,最后报请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执行。我们已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固定成员的管理规定、青年流动站管理规定、研究生管理规定、开放课题管理规定、学术活动管理规定、国际合作管理规定、论文奖励条例等。尤其,从去年7月份开始,我们将财务公开,每月把实验室财务明细账张贴在通知栏里,接受全室成员的监督。今年从5月份起,又开始实行值班主任制度和行政、支撑人员签到制度,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我们实验室有一个"金字塔"式的三级计算机系统。这是我室研究人员从事科研的最核心的工具。我们有一个技术支撑系统,专门有人负责网络和硬件设备的维护和支持,以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去年我们还专门从科大招聘了一个有计算机专业文凭和气象专业文凭双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专门负责气象软件开发、帮助科研人员把大型模式并行化,以提高工作效率。数值模式和模拟是我们实验室,也是整个大气科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和手段,计算机是我们赖以发展的最关键的科研设备。没有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就不可能运行和发展逐步完善和复杂的、计算量呈指数增长的高水平的数值模式。这将直接影响我们实验室,甚至我国科学家,在有关天气和气候动力学过程和机理研究的深入。可以说,实验室连续四次在国家评估中获优,与每次评估后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实验室与研究所一起正在进行计算机更新工作。在中科院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我们共筹集约2000万元经费,准备配备一套计算速度近万亿次的计算机系统,为实验室和研究所科研人员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平台。 LASG自成立以来,由于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实验室内部的科学管理,经实验室成员不懈的努力,在模式发展、气候预测、气候动力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的方法和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多次参加国际模式比较计划、在大型重要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参与国际研究计划的决策等,使得我们实验室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我们参加的最早的一次国际模式比较计划是1995年7月国际权威的"全球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当时全世界有32个大气环流模式参加了这个比较计划,测试了6项性能指标,我们的模式在比较计划中展示出良好的性能,成为通过5项测试的三个优秀模式之一。其它两个模式分别是美国和日本的。1999年,我们实验室参加了"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我们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在降水、表面气压和表面温度的模拟以及CO2的加倍试验中,效果很好,是一个优秀的模式。另外,我们还参加过"国际陆面过程模式比较计划"(PILPS),"国际生态系统比较计划"(EMDI),均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的科学家在1992年至1999年8年间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共发表论文669篇,其中SCI论文97篇。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在逐年增加,1999年的论文数比1992年翻了一番,尤其SCI论文的增长速度最快,后4年是前4年的4倍。2000年发表论文的情况比1999年又有进一步的改善,总共发表129篇,其中最突出的是SCI论文,共有35篇,差不多是1996年到1999年4年SCI论文总数的一半。按实验室在岗研究人员计算,去年几乎平均每人发表了一篇SCI论文。2001年的情况2000年更好,发表论文总数达到140篇,其中,SCI论文59篇。 由于我们的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实验室从成立到现在共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共27项,其中国家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院一等奖11项(自然科学奖6项,科技进步奖5项)。有一项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去年获得的,获奖人是穆穆研究员。 总之,实验室在调整研究方向,制定短期创新规划,组织开放课题,人才培养及科学民主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科研上取得了若干突破性的进展,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但在知识经济,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但我们坚信,有科技部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坚强后盾,有科技部制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在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在依托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下,LASG一定能取得新的、原创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开创LASG新的辉煌,在知识创新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欢迎国内外同仁与LASG开展合作和交流,欢迎有志于从事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的青年学者来室工作。 大事记2009年 LASG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第二次延续资助,成为本领域唯一获得连续三期资助的群体项目(吴国雄、王斌) LASG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王会军) 刘屹岷获杰青 周天军当选WCRP亚澳季风工作组(AAMP)成员 李建平当选国际气候委员会(IAMAS ICCL)委员和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IAMAS ICDM)委员 2008年 吴国雄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穆穆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Bin Wang当选美国气象学会理事 王斌当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 李建平任东亚气候国际计划(AMIP/EAC)共同协调人 2007年 吴国雄作为第一位来自亚洲的学者当选IAMAS主席 穆穆当选中科院院士 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宇如聪、周天军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石广玉作为第一个日本以外的学者获日本气象学会最高奖-藤原奖 陆日宇获杰青 李建平任亚洲季风年国际计划项目办公室主任 2006年 LASG申请的973项目获资助(吴国雄、李建平) LASG 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获延续资助(吴国雄、王斌) 宇如聪(2004年以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 王斌任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 段晚锁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2005年 曾庆存、王会军、周广庆、俞永强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穆穆、王斌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LASG成功主办大型国际系列会议-IAMAS 2005 2004年 以LASG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团队获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资助(宇如聪) 2003年 王斌撰写的研究案例获计算机世界最高荣誉奖-21世纪成就奖 黄荣辉、张学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国雄当选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学会(IAMAS)执行局副主席 李建平获杰青 2002年 以LASG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研究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吴国雄、王斌) 李崇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张人禾(2001年之前为LASG成员)获杰青 2001年 李崇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思雄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穆穆等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会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 刘屹岷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